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
和讯保险(放心保)消息 9月26日,2013中国养老金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正式开幕。中外养老金领域专家、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老龄化社会的应对及养老基金的管理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在“养老金政策发展前景”分论坛演讲时发表观点称:“我主张个人帐户从基本养老保险中分离,我们有不少的学者建议个人帐户应该分离出来去建强制性的企业年金制度,但我认为个人帐户分离出来做个人的自愿性的养老金,政府只对社会统筹部分负责,这样政府的边界就会清楚。个人帐户分离不是为了提高退休金,也不能保证所有帐户持有人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如果分离了个人帐户,我们8%的工资会利用得更有效。如果你是一个低收入者,8%可以使你的当期收入增加,如果你是高收入者,8%可以选择你自己的理财计划或者是老年生活计划。”
以下是李珍的发言实录: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下午好!我非常荣幸做第一个讲演者,在我们的这个小会场。我的时间有一个小时,从2点到3点,因为有一些内容,昨天和今天董克用老师和我在不同的场合讲过,所以我会讲的快一点,我今天主要会来讨论基本养老保险的问题挑战,再讲一下我自己的对策。我们尽可能的留下时间来讨论互动,希望我能从你们那儿听到建议和问题。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我上午讲过,我现在从第四部分讲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挑战。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成就我要稍微介绍一下,要不然我的眼里这个制度只有问题没有成就,所以,要给它一个肯定。这个肯定我上午介绍过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从计划经济下面的退休金制度改革演变过来的,在那个制度下,我们叫做苏联模式,它是由企业管理的,它的最后责任人是中央政府,是国家。
以企业为单位的保险制度对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来说,那个制度已经不适用了,它的风险池太小,劳动力在所有制之间流动不畅通等等都是问题,所以,要给我们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做一个肯定,如果只让我做一个选择的话,我会选择这一个,也就是说我们的保险从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个风险池变大了,风险分担的能力增强,保险的作用增强,对于劳动力跨所有制的流动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还是应该肯定一下。尤其中国九十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这样一种背景下,这样一种社会保险的产生,对于中国当时的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九十年代中期我们有2500万职工几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大家知道我们当时的退休金制度是附着在就业上的,你失去工作就意味着你不但失去工作,也失去了保险。所以,社会震动非常大,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对于减轻当时的改革的震动是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这是我要非常多花一些语言对我们的制度进行肯定的一个内容。
接下来我主要讲一下这个制度的挑战。
一、养老保险不可持续。
如果只让我说一句话,就是养老保险不可持续,费率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养老金水平也没有下降的空间,预期的个人帐户整体是赤字的,在制度上这个制度是要破产的,因为上午有官员在,我没有说的那么严重。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不在于这个制度本身如何,在于我们的相关部门并不认为这个制度有问题。正是没有认为这个制度有问题,所以把这个制度附着在其他的人群,下午我们看到几个制度的参量都是向这个制度靠拢的,所以,我们对这个制度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制度的问题被放大到其他的制度里面。它的问题,我上午提到人口结构的变化,其实所有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问题更严重,在这个问题上老年人口的抚养比18%,但是大家看到这一段爬升非常快,就是很快到2030年,我们的老年赡养比将达到40%,到2050年达到63%,非常严重。但这个不是我们制度的错,我们谁也不能控制人口老龄化的脚步,这是关于制度外部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讨论制度内部的问题,制度内部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的覆盖率是喜忧参半。上午我说了好的,实在是想让这个制度有一点成就,但是下午我就告诉大家,这个覆盖率的提高,是以很大的代价为背景的,我们的制度是三个原则、三个目标,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为了追求广覆盖,我们的各级政府做了非常多的努力,通过降低各种门槛让大家能够参保,所以,我们得到了一个相对中国经济发展还不错的覆盖率,60%。但是你会发现问题,我们参与这个制度的时候,是用比较低的门槛进来的,上午我们看到那个图,是有两个保险费,低收入人群、低工资基数、低缴费年限、低退休年龄等等,这样最终结果是这个制度未来的债务会非常大。
在座如果是中国的公民,你可以会后做调查,问你的同事和朋友,你会发现很多人在搭便车,因为门槛低,很多人就用低门槛进去,在劳动力的管理上我们可能是无序的,我可能是一个高收入者,但我告诉你说我是低收入者,所以,很多的搭便车的群体,这样这个制度的可知性性变差。所以,我们的覆盖率喜忧参半。上午我们看到这个图60%是不错的,但是它的代价很大。
接下来戏剧性老化的赡养比,我们的赡养比是戏剧性的变化,在1978年的时候,我们就业人口与退休人口比30/1,30个人工作,1人拿退休金,所以那时候不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不是压力。但是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赡养比是3/1,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统计上看到的3/1。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实际的缴费人数其实不到3个人,就是刚才讲的种种原因。我们知道在劳动保障部做的一项调查,有23%的工作人口中断了缴费,所以,我们实际的赡养比比看到的3/1更差,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刚才有提到的,在职一代负担过重,费率没有上升的空间,我们的五险一金,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加起来40%的费率,仅仅养老一项是28%,对企业职工来说这个负担可能是世界上最重的,据我阅读到的资料来看。今年3月份,有一个机构,那个机构就叫做企业家调查系统,对1000个企业的管理人进行了调查,其中56%的人认为在20个阻碍企业发展的选项中,56%的人认为社会保险和税费负担过重是排在影响企业发展的第二位,连续三年都是这样,所以这对企业的负担很重。当你人口继续老化的时候,你如何通过提高税率来让制度收支平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还有退休金的不足,退休金已经降到了44%,上午已经讲过这里不再多说了。我只想说一点,这个44%是高还是低呢,有的学者就说这个44%可以继续下降,因为美国的第一支柱也只有40%,所以,我们可以下降,因为中国比它穷,所以我们应该下降替代率。但我想告诉大家,中国城镇的恩格尔系数37,美国的恩格尔系数6,他100元的退休金只要拿6元吃饭,而我们要拿37元吃饭,所以对我们已经退休的一代来说40%是不足的,因为我们的医疗保险不如别人好,也没有其他的来源,美国有第二、第三支柱,还有其他的财产性收入,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讨论这个44%是多还是少。
上午有介绍我们的个人帐户假设有积累,当时政府告诉大家说我们必须做个人帐户。如果不做个人帐户到了老龄化的某一年,我们要用37%的缴费率来养上一代,我们必须有个人帐户积累起来养自己的未来,我们的个人帐户是职工自己工资的8%进入个人帐户,这就被计入个人帐户,这里有一个记帐额,记帐额是24000亿元,我们实际帐户只有2700亿,我们的空帐20000多亿,每年我们的媒体都会炒作这个数字。顺便说一句,我们这个制度整体来说,上午我们的理事长给我们有多少的结余,那个结余数小于这个空帐的数,这个制度整体在现在就已经是赤字的。刚才说到现在这个制度是赤字的,长期这个制度的隐性债务巨大,去年大家都关注过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俊(音)做了一个计算,说今后我们的赤字是多少,数字我就不念了,只是说长期的问题比现在的问题更大。
以上是关于问题的讨论,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困境怎么来的。它的困境的来源是两个,困境来自于这个制度本身,第一个来源是我们这个制度既想公平又想效率,所以,这个制度是一个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又是怎么来的?昨天有学者讨论,我们是向德国学习的结果,不是,我们的社会统筹是向德国学习的,我们的个人帐户是向新加坡学习的,我们想要德国社会保险的好处,又想要新加坡个人帐户激励机制的好处,于是我们把这两个好处放在一块,昨天董老师非常委婉的说也许我得到的两个坏处,而不是两个好处。我们把这两个制度结合在一起,得到的坏处是统帐结合是如何对我们的制度产生负面影响的。
还有一个矛盾来自于这个制度内部的设计,这个制度想要获得的目的有很多。我想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那么如果它为了广覆盖就必须要降低门槛才能有更多的人进来,但更多的人进来以后,你会发现当你支付养老金的时候会发生问题,这就是我们制度内在的一个矛盾。
下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第一,个人帐户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效率,多交多得,如果有个人帐户制度,每个职工都回去监督这个制度和监督政府,所以,它应该是一个好制度,于是我们做了个人帐户。
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问题出来了,第一,个人帐户并没有积累,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作为现收现付支付出去了,因为20%的企业缴费不足以支付老一代的退休金,所以个人帐户用掉了,我们刚才看到了它有2万多亿的赤字。因为没有积累,所以,它就没有投资回报。没有投资回报它就只能给你一个最低的利息,即一年期银行利息率。对于你个人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我长期的资金被记做了短期的利息,但是对政府来说,其实是增加了未来财政负担,我本来没有钱,还要计一个利息给你,这是增加政府负债的。
第二,对个人来说,我们是长期的资金放在这个制度里,可能这个制度给我们的是一年期银行利息,这个利息是远低于工资增长制度,你的养老金替代率必然要下降,因为你的个人帐户替代率少,分摊到个人帐户一定少。随着制度的成熟这个问题就会更严重,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有个人帐户,个人帐户的时间越来越长,损耗越来越大,所以一句话这个制度就保障来说,它是无效的。
第三,这个制度是不经济的,我拿这么多钱,可是我不做那么多事,所以,它不经济,这是个人帐户的问题。这里有一些数据,相信大家是耳熟能祥,一年期银行利息这么多年下来增长率只有这么点,我们实际的工资增长16%,你的利息只有2点%多,那么你的帐户的钱存在那里相对于平均社会工资越来越少,这就是我们替代率下降如此之快的原因。
关于费率,大家知道我们的实际费率有两个,一个是28%,一个是20%,28%是对企业职工的,20%是对灵活就业人员的。首先我们1997年的时候给出的费率是28%,这个28%就会门槛太高,很多人进不来,进不来以后,这个制度的抚养比就会恶化,制度的收入也会减少,于是为了扩大覆盖面,2005年我们又弄了一个低的供款率20%,于是我们的覆盖面扩大了,但覆盖面扩大了,你就会发现当期收入是增加了,但是未来的问题会增加,这个高的费率本身引起了很多问题,高费率让一些企业进不来,所以制度的收入减少。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搭便车,很多人会以低的费率进入这个制度,比如IT行业可以算是一个正常部门吧,但我可以说我是灵活就业人员、我是自雇者等等,就会发现很多搭便车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还有影响我们制度收支平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低的缴费基数。上午给大家介绍过,我们最低缴费基数是60%,因为中国存在大量的非正式部门以及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包括银行业前几天看到的报道,银行业有15万的中介职工,我不知道国外有没有这种制度,劳务派遣,正式部门里都有大量的这种人,这种人是以最低的门槛进入这个制度的。所以,你的缴费基数低意味着你的制度的收入减少,到了退休的时候计算退休金也会少。
过低的缴费年限,大家知道是15年,这15年相对于我们的预期寿命来说,尤其是生命余岁来说是很低的。2000-2003年的生命表告诉我们中国女性在50岁的时候还有32年好活,你想你缴费15年,想拿32年的钱,这个制度不可持续,你的退休金一定是非常低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天天炒的法定退休年龄,在中国每一年要炒若干次,法定退休年龄的低恶化了我们制度的财务状况,同时降低了我们个人养老金水平。
大家知道上午我讲到的制度,说我们的退休年龄男性是60岁,女性职工是50岁,女性干部是55岁,这个年龄是1952年确定的,1952年的时候,我们的预期寿命只有40多岁还不到50岁,现在我们是74岁,我们还用同样的年龄,大家知道情况会怎么样,这是非常低的。
这是刚才说的一些原因,我们这里做一个定量的分析,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计算,政府这个制度设计的时候是希望我们能拿到35%的退休金来自于公共帐户,又希望我们个人帐户能够给我们24%的退休金,这是59%,如果想达到这样一个水平的话,按照我们的计算公式你需要工作多长时间及怎样缴费呢?我们做了一个计算,它的要求是这样,如果你要想从公共帐户拿到35%,你必须按照百分之百的社平工资缴费,持续达到35年;另外我告诉大家一个数据,我看到最新的数字就是某一个省的数字,去年全部退休人口加总起来工作的平均年限是29年,远低于35%,这是一个要求。如果你个人帐户要想拿到24%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差一个条件就拿不到,即按照社会平均工资100%来缴费,连续缴40年,必须在60岁退休,因为60岁退休我们制度给了139个月的月除数,还有一个问题,月除数我十几年个人帐户钱就花完了,还有十几年要活钱从哪儿来?如果我们要想达到制度预期的目标,必须要做到这样一些条件才够。但我们看到上午制度给出的要求都是低于这个目标的,所以制度设计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制度设计说你缴费15年就可以退休了,但事实上是不够的。
我们做了另外一个计算,假设一个人交15年费,它的缴费基数可能是60%,也可能是100%,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我们就做了一个计算,假如他的费率是28%,60岁退休的男性,如果他只交15年的费用,他的缴费基数只有60%,他拿到的退休金只有15%的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非常低。女性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事实上这样情况的人是大量存在的,就是我说中国二元社会,我看到一个县的情况,那个县是一个中部的不发达地区,它的城镇化率只有30%,它的职工养老保险中,按28%缴费的所谓职工是一半,按20%缴费的所谓灵活就业人员是一半,你就知道这个群体以最低缴费基数、最低缴费年限和最低缴费费率的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对策,上午已经介绍过一些了,这里可能讲的细一点。
以上的研究就发现,第一,在统一制度下,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是不可兼而有之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就有一个讨论,用一个制度覆盖所有的人,还是用不同的制度覆盖不同的人。
第二,我们发现个人帐户是无效的,学界很少讨论这个问题,我以我终身的努力在反对社会保险里面统筹个人帐户,包括医疗保险中捆绑个人帐户。
第三,制度的参量门槛太低。以上三个发现是关于这个制度本身的。
在这制度以外的,如果我改了这个制度是不是就更好呢,即使通过改革比如提高退休年龄等等,我们不能期望第一支柱有大幅度的提升,因为你的人口越来越老化,你不能说我改了以后,我现在的替代率会不会从40%上升到50%,没有那种可能,它是不可逆的。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在改革中需要加强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建设,这就是我从上面研究的一个发现。
下面仔细讨论一下我刚才的几个发现。目前流行的观点,包括在座的杨教授和其他几位老师都认为为了公平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制度覆盖所有的就业者,有的甚至要覆盖全民,就业不就业都要缴费,按照统一的费率来交,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拿养老金。这是多数人的观点。
那么我认为我们政策的目标是有冲突的,你就必须要做选择。我的选择其实已经很清楚了,我希望我们是用不同的制度来解决不同的人群问题,来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和保基本。我们的制度叫做基本养老保险,要保基本。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发现我们现在的这种做法违背了社会保障的价值观,因为它鼓励了搭便车制度,就包括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很好的激励大家,你很少听到有人把个人帐户拿出来说做的怎么不好,因为大家不关心,大家关心最后政府给我多少钱,所以,大家不关心这个,它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混淆了政府的边界。所以,我主张个人帐户从基本养老保险中分离,我们有不少的学者建议个人帐户应该分离出来去建强制性的企业年金制度,但我认为个人帐户分离出来做个人的自愿性的养老金,政府只对社会统筹部分负责,这样政府的边界就会清楚,我为什么要把个人帐户分离出来呢,个人帐户分离能拿到更多的退休金吗?不是,个人帐户分离不是为了提高退休金,也不能保证所有帐户持有人能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如果分离了个人帐户,我们8%的工资会利用的更有效,如果你是一个低收入者,8%可以使你的当期收入增加,如果你是高收入者,8%可以选择你自己的理财计划或者是老年生活计划。
无论个人帐户是否要分离出来,制度参量必须要改革。总体要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门槛,提高缴费支付下限、提高退休年龄,在这一点上很多学者有公式,提高缴费年限25-30年,提高缴费到社会平均工资的100%,我们按照中国的计算公式,只有你的工资达到社会平均工资100%的时候你交一年才能得到1%的退休金,如果小于这个基数得不到1%,所以,没有办法保基本。这是关于第一支柱的几个建议,大家会说李老师如果你提高了这些门槛,就会有更多的人进不去,就会有更多的人不能参加这个制度,所以,这是我主张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在城镇应该是两个,不应该是一个。不管你是谁,你有能力参加这个高标准的就参加高标准,你没有能力参加高标准的,你就参加低标准,你的权利和义务大体对等,这是我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非常反社会,因为多数学者都说要公平、要一样、要去碎片化,我的建议是碎片化的。
如果我们把个人帐户从第一支柱分离出来,就会发现第一支柱的能力会更加下降,所以我们需要第二、第三支柱。我是这样想第二、第三支柱的,我经常参加一些关于企业年金的讨论,这些市场人士,资产管理人就会愤怒,说企业年金不发展就是因为政府不支持,要求社会支持等等。我老跟大家说,我们必须知道企业年金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的一个工具,在中国当下,我们的劳动力总供给是大于总需求的,你就不要指望所有的企业会为职工去做年金,如果不做只是劳动人做,有税惠的话是不公平的。在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只有4%的人口有企业年金,企业年金人均数是264元钱,买十个汉堡包。所以,我认为中国人有良好的储蓄习惯,我们应该利用这个习惯,不要把这个储蓄看作负资产,现在很多人都把储蓄看成负资产进行批判,我认为不对,我们自己为自己防范风险有什么不好?我觉得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文化和习惯,用税惠政策来鼓励中国的个人养老储蓄帐户,我认为会更有效。
大家看这张图,1990年深蓝色线显示收入最高家庭的储蓄率只有10%多,不到20%,很多困难户是负储蓄率。到2020年以后,我们现在只有10%的家庭储蓄率在10%以下,20%的家庭储蓄率在20%以下,其中有10%的家庭储蓄率在10%左右,随着收入的增长绝大多数家庭的储蓄率是上升的,20%-40%不等。我们知道如果把个人帐户8%从第一帐户切出来,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做养老储蓄,如果你有税惠鼓励的话。上午我们看到储蓄愿望的调查研究及其他研究证明中国人在世界上仅次于德国有愿望为他们的养老做准备,如果我们的储蓄中拿出四分之一的储蓄为养老做准备,如果有税惠的话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如果他拿出四分之一,我们就有一个额外的5-10%的储蓄进入到个人帐户,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建立一个相应的制度来管理这个个人帐户的话,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有人非常担忧,个人没有能力管理,怎么办?我说管理个人的资产国际上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学习,技术不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这是我今天所有要讲的,谢谢大家!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