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平安养老险首发《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个人养老储备需政策规划引导
日前,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发布首个《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调查显示,中国职工养老储备处于“基本水平”下限,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虽然职工养老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二、三支柱存在“瘸腿”现象。另外,个人养老储备工具呈多样化,需要政策规划引导。
职工养老储备呈现不均衡性
据了解,本次调研对中国内地36个大中城市约2.4万位企业职工进行了抽样访问。指数从养老储备充足度、稳定度、认知度三个角度,对中国内地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规模等职工的养老储备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评。
据介绍,此次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的发布,将有助于国家对职工养老保障体系进行实时监控,完善和改进现有制度,同时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为职工养老储备提供必要支撑的同时,优化企业薪酬体系,吸引并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调研发现,2013年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总指数为60.6,处于评价基准第三档,即“基本水平”的下限,基本满足养老储备要求,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充足度、稳定度和认知度指数值分别为59.1、65.3和57.6。同时,中国职工养老储备还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分所有制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分别达到62.9、60.8,而民营企业仅有59.4;分行业看,能源矿产、石油化工行业指数高达62.5,而“服务业”仅有55.9。
调查显示,目前国内职工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其中,第一支柱覆盖全面,但二、三支柱存在“瘸腿”现象。从三支柱体系看,中国养老保障存在“瘸腿”现象,相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放心保)而言,二、三支柱没能承担起补充养老应有的责任。数据显示,95.7%的受访者参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而作为主要形式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仅有38.9%的受访者参加(本次调查为大中城市,且没有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相当于缩小调研群体,实际企业年金职工参加率更低)。另外,在第三支柱方面,职工主要通过自发行为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银行储蓄和投资不动产等形式进行养老储备,其中,45.9%的受访者购买了具有一定养老功能的个人商业保险。
个人养老储备工具多样化
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含家庭)平均金融资产达61.6万元,对养老储备具有一定的贡献,但投资增值方式较为保守。
调研显示,个人最期望养老储备方式是银行储蓄,占比高达32.9%;其次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和不动产,分别为18.5%和17.0%。不动产方面,受访职工平均拥有1.01套(考虑到婚姻状况,应该介于人均和户均之间),以住宅为主。拥有2套(含)以上房产受访者仅有15.8%,另外,17.2%受访者不拥有任何房产。因此,大中城市职工持有的住房基本满足居住需求,对养老储备的贡献不应有过高期待。而人们对基金、股票、债券等流动性更强的现代化金融工具不太认同,三者合计占比仅为24.4%。调研还显示,中国职工个人理财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并呈收入越高、理财意识越强的现象。这种以个人自发为主的个人养老储备方式,急需政策规划引导。对此,建议企业职工应更加理性地看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及早作出并实施养老规划。一方面职工应认识到未来养老责任需要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要对人口老龄化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有一定理性认识,及早制定并实施养老规划,重视并加强对现代金融工具的学习和使用,合理配置自己的养老储备资源。
加快重构“三支柱”体系
调查结果表明,加快重构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顶层设计,推动养老储备水平的提升已迫在眉睫。基本养老保险方面,须尽快解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推动基本养老结余市场化投资运作,实现保值增值。企业年金方面,应加快“扩面提幅”,特别是养老储备低的民营企业、服务业,并推动公务员、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个人养老储备方面,加快“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地实施。
同时,国家还可充分利用投资复利增值效应,有计划地推进养老储备模式从储蓄型养老转变成投资型养老。首先,建议社保结余基金尽快从储蓄型积累转变为投资型积累;其次,参照美国个人养老账户(IRA)的模式,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农民建立个人养老账户,并实现个人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第三,应积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引导人们理财习惯的改变,促使职工自我养老储备由储蓄向债券、保险等现代金融工具转变。同时尽快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的制度流程设计,早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消除人们对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担忧。
此外,还可发挥市场化主体作用,推动其全面参与养老金的筹集及增值管理,扩大养老金投资范围,进一步开放养老金在非资本市场产权、物权领域的投资,使得养老金能够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并进一步增加投资品种,如基础设施证券化、国债期货、规范的PE等产品,并建议国家针对养老金投资,发行期限长、收益率高的定向特种债券,加强养老金在国民经济中的资金配置作用。
链接:
英国启动强制性养老金计划
据《欧洲时报》英国版报道,近日,“中国老人在英国做清洁工13年,退休后月领1450英镑养老金”的新闻在国内引起热烈讨论,人们开始关注英国的养老金制度。去年10月,英国启动强制性的员工养老金计划,未执行的企业将被处以高额罚金。
新的养老金计划的具体操作方式是:雇员和雇主每月按一定比例向各人的养老金账户供款,其中包括本人相应收入的0.8%、雇主按法律规定提供的1%和政府退税额0.2%,个人部分自动从工资里扣除,即投入一名员工养老金计划的金额相当于收入的2%。之后,该比例将逐渐调整到员工4%+雇主3%+退税1%。
不过,根据员工的薪酬不同,缴纳的基数和比例都会有所不同。根据新的养老金计划,员工全部年收入中的从5668英镑至41450英镑的部分(超过和低于这个区间的部分不计算在该养老金缴纳基数内),按百分比缴纳养老金。比如,某员工年薪为61450英镑,则该员工只需缴纳41450英镑和5668英镑之间的部分,当然,这个区间的数据会根据英国政府每年公布的预算发生变化。新的养老金计划最大特点为“自动加入”,也就是说,企业必须直接将符合条件的所有员工自动加入,省去了之前员工签名提交申请表的程序。
据了解,新的养老金计划按公司规模大小分批强制执行。2012年10月1日,首批实施员工强制性养老金计划的为员工人数12万以上的大型企业;其次为500至12万雇员规模的企业,执行时间为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50-499名雇员规模的企业,执行日期为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少于50名的小企业于2015年6月开始赶末班车,直到2018年全部结束。
据介绍,要达到这次养老金改革的规定,对于不少企业来说可能会是一个相当复杂和耗时的过程,在人事、财会系统等方面需要提前一年的准备。据政府数据统计,英国私有经济中有99.9%为中小企业,这意味着4年内有480万家中小企业将执行该计划。高峰时可能有每月数万家企业同时进入执行日期,若不提早准备,届时企业将很难找到周全完善的相关咨询服务。
不过,由于还未到政府规定的执行日期,很多中小企业对此还未有意识。据悉,在监督机构发出违规通知和定额罚款后,未按期执行该计划的雇主将支付高额罚金。比如,一家20人的小企业将面临每天高达10000英镑(每名员工每天500镑)的罚款,且企业规模越大,其罚款额度越高。业内人士表示,从企业角度来说,相对于绝大多数现行的养老金计划,此次改革后企业在养老金结构方面的自主选择性和灵活性也降低不少。
(杨赛侯清源)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