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高见
和讯养老金消息 10月22日,2013中国老龄产业高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和讯网养老金频道独家网络直播该论坛。22日上午讨论的主题为养老产业的投资与金融。
某金融机构拟任总经理高见在演讲中表示,老年人对于通货膨胀更加敏感,而对失业率更不在乎,一个不断老龄化的社会,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在降低。
在老龄化社会里,中央银行需要更加坚定的应付通货膨胀的挑战,对老年人来说通货膨胀是最大的麻烦。
以下是高见的发言实录:
我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工作背景,以前在华夏基金和大成基金工作了九年,后来去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和中金,待的时间比较短,现在董事会正在走流程,董事会正在注册,我是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一个另类投资平台,我做总经理,董事会流程还没有做完,我不便于披露。今天看到了很多老领导和朋友,包括原来中金的领导陈总。
我的演讲题目是“老龄化背景下的投资策略”,跟我的博士论文很相关,我的演讲题目可能偏学术化一些,博士论文写的是老龄化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行业,我今天讲三方面内容:
首先,讲一下金融经济学的含义。中国的老龄化已经谈很多了,包括中人占比下降和老人抚养比的上升、青壮年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影响生产函数要素的供给,包括滕总和其他几位演讲嘉宾提到的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动摇,我的师兄孙昊提到了养老体制的压力,包括通货膨胀、保值、财务的可持续性。
总的来讲,多支柱养老体系和社会化养老成为一个趋势,尤其是对体制外的人来说,很难相信将来政府会给我们养老,家庭养老的困难在于倒“金字塔”人口结构。三支柱社保体制的调整和飘移,中国尤其明显,中国养老体制建立的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个人帐户没有做实。
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只有大型国有企业或者非常富足的私有企业才有可能,对大部分公民来说,第二支柱基本是空中楼阁,无论基本养老金,还是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都面临养老金准备、保值增值的问题,最近中国证监会包括全国社保理事会讨论的比较多,提到养老金入市,需要解决一个基本概念问题,中国养老体制三支柱是借鉴美国的,但是又不太一样,尤其是第一支柱里,中国社会统筹是典型的现收现付制DB模式,固定的收益型的模式。
但是中国作为第一支柱的个人帐户和美国第二支柱个人帐户有很大区别,很多媒体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混淆,很多朋友也讨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跟美国、日本养老金也不是一个概念,第一支柱的特点是基本养老,普遍性和社会安全网兜底性质;第二支柱比较好说,类似于美国401K计划,是完全积累型的DC模式,固定供款型模式;第三支柱是商业保险(放心保)加上家庭个人养老储备。
刚才提到了利率市场化,国外有大量研究,老龄化对利率和工资率会有巨大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整个适龄劳动人口的供给,生产函数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其它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影响生产函数的变化。
有几个命题:第一个命题,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老龄化程度越高,均衡工资率越高,同时,真正利率越低,基本含义是什么概念呢?均衡的真实利率的降低,将在老龄化社会里降低各类资产期望的收益率,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其实不是好消息,随着人口老龄化,你做投资,各项投资的期望收益率趋于下降。
第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飞利浦曲线,实际上是经验的总结,是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替代关系的经验性总结,国内外的研究都非常明显,老龄化会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替代关系,很清楚,一个直观的解释就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更加在乎通货膨胀,年轻人更在乎低失业率,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老龄化程度越高,飞利浦曲线学历越高就越平缓。
含义很清楚,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通货膨胀对失业率比例的下降表明老年人对于通货膨胀更加敏感,而对失业率更不在乎,一个不断老龄化的社会,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在降低,在欧洲非常明显,包括在英国、新西兰、欧洲等国家或明显的或隐性的或暗中实行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很多国家把通货膨胀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国四个目标,在老龄化社会里,中央银行需要更加坚定的应付通货膨胀的挑战,对老年人来说通货膨胀是最大的麻烦。
老年人口的特征:第一,基本退出劳动力市场;第二,老龄人口更多的是作为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肯定会影响相关的产业转移;资本构成差异,我提出两个不同概念,我们在分析资本构成时候,更多的是强调不同金融资产,比如股票和债券的区别、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区别。
对在座的人来说,最能抵御通货膨胀的不是房产,也不是银行储蓄,最能抵御通货膨胀的是人力资本,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超越房产和现金,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本不断消减,应付通货膨胀能力在下降。
老年人口风险偏好、收益预期一般不高,希望能够战胜通货膨胀,投资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也相对简单。
第三,因为对未来寿命期限没有预期,希望期限匹配,并且保持流动性。
人口结构变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国外大量研究可以发现,青壮劳动力相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愿意参与股市或者交易,人口生育高峰是影响经济增长甚至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对很多发达国家的研究可以发现,中人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对金融创新和股票市场机构化率的影响基本是正的,最猛烈的是美国,美国二战以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中人占高峰,推动美国股票价格高涨。
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对银行体系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养老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向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的转变,智力是非常明显的例子,不同国家的倾向不同,取决于人口结构之外的其它因素,总的来讲,尤其是拉丁美洲养老体制改革包括美国的经验,如果进行养老体制改革,推行基金积累制,显然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中金融资产的配置比重。
我们再看看住房,中国很多人喜欢买房子,但是有一个不幸的消息,国外大量研究可以发现,人口结构的变化与住房价格相关,而且提出了著名的资产消融假设,来自于美国,随着人口不断进入青壮年劳动力时期,有大量的购买力,大量购买住房,会推高住房,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大量人进入老年人口,人力资本开始消失,为了养老,可以卖房子,一方面对住房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为了养老,要卖一处房子来兑换现金,对住房价格构成巨大的抛压。
对中国的研究发现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住房价格会到达一个高点,但是,一旦人口老龄化跃过一定的边界以后住房价格会下降。最近很多经济学家建议大家抛售多余的住房,我个人也是这个观点,随着人口老龄化,在接下来几年里没有必要保留过多的住房资产。
对金融创新的推动,老龄化和养老体制改革对金融创新的推动,养老基金是过去几十年促进美国金融创新主要力量,资产抵押、衍生产品广泛应用以及指数基金等的出现都受益于养老体制改革,尤其在智力,养老体制改革尤其是基金积累制,在某些领域的推动造就了一些相关的机构和基金。
还有一个很重要因素,在美国反按揭年金受到联邦政府监管,而且只允许62岁以上老人购买。中国现在的国债很少有30年或者50年以上的,在欧洲和拉丁美洲这些实现老龄化改革的国家,有大量30年或者50年以上长期国债。
还有现金分红型产品,对老年人来说,他们希望每年有固定的收入和分红,现金分红型产品不断涌现。智力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指数化货币的国家,在1967年,每天通过消费物价指数CPI调整的真实的货币价值走势,通货膨胀挂钩的债券和基金对老年人和为了预防养老的中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合适的投资工具,当然包括保本成本,今天在座的有些保险人士,对养老基金和养老机构来说,投资期限可能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长的投资期限可以使他牺牲一部分流动性换取更高的收益,跟市场上的交易对手做流动性调期。
包括生命周期投资,国内也发了多支生命周期投资基金,所谓生命周期投资,一开始股票比重偏高,债券比重偏低,随着人口老龄化,或者随着逐步进入退休或者进入生命晚期,资产组合里风险资产的配比不断下降,包括FOF的发展,可以分为三大类,对冲基金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也包括产业基金,DB和DC对金融产品投资的需求不太一样。
养老体制投资管理的建议,中国对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没有太大区别,中国主要分歧在第一支柱,很多人讲养老金一定要进入股市、一定要进入资本市场,一定要分清一个基本概念,在统筹部分,因为是基本养老金,如果进入风险市场,我个人是反对的,但是对第一支柱个人帐户来讲应该适当允许,对组合投资和比例限制应该进行监管,另类投资应该进行禁止,这是对中国养老体制不同支柱不同模块投资需求和建议,一定要把基础概念分清楚。
养老化及相关产业投资,包括养老地产、老年公寓、养老院、医疗保险等,在任何年龄阶段都需要的品种就是医疗保健,还有旅游,包括电子产品,跟老年人相关的定制产品、消费品,包括法律,对金融、法律、税务需求不断增长。
老龄化之家庭理财,建议大家少配置黄金,对于股票和权益资产,要留意定期分红能力,对老年人来说,基金定投和生命周期投资策略是两大法宝,对于另类投资和其他高风险投资建议不要直接接触,退休时候逐步减持多余的房产。
谢谢大家!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