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让老人重归温暖时光

2018-06-17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穷困,是“暴戾”老人的主要特征。有的因为早年下岗没有退休金,或退休金较低,生活拮据。

  同时他们的身体逐渐衰老,长期失眠或情绪低落,有的还患有老年慢性疾病。长期的离群索居,缺乏亲人陪伴、家庭关爱和社会关怀。一些老人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和失落,心态也逐渐变得不太正常。

  现实

  老人何来暴脾气

  东城检察院检察官史文蓉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些老人由于离异、收入低、子女不在身边等原因,生活缺乏关怀和他人照料,便产生了不正常的心理,继而出现了违法犯罪问题。这些人大多是男性,共同特点是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状况较差。而老年女性因为忙于家务,同时能在生活中找到同龄人交往,不会过于憋闷。而有的男性退休后无所事事,加之不善与人交往,遇事爱钻牛角尖,就容易做出偏激的事情。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曾庆敏,是研究犯罪学的专家,虽然已经80多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说话条理清晰,而且每天都上网浏览新闻。

  曾老告诉记者,老年人的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值得全社会重视。“中国有自己的特点,目前60多岁的这一代老年人,很多都是上山下乡的老知青。这些人里虽然也有出类拔萃的人才,通过在基层的锻炼拼搏取得成绩,但毕竟是少数人。多数人还是缺失文化教育,缺乏劳动技能,整个几十年,大部分人做的是底层工作。”

  正因为这些特点,一些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思想不平衡,出现了仇富现象。

  “年纪大了以后,生理不一样,心理状态也不一样。”曾庆敏教授说,“老年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用脑逐渐减少,出现了脑退化,容易产生老年痴呆,脾气固执、暴躁。而体力劳动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扭不过弯,加上收入较低,越来越烦、暴躁,于是就出现不可理解的行为,这就是社会问题。”

  曾庆敏教授举例说,比如老人坐公交车,政府对老年人有优待的政策规定,北京这方面做得不错,上车后售票员会动员乘客给老人让座,防止老人摔伤,也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老人和小孩的脾气差不多,小孩的破坏心比较大,老人也是。如果对某些事不满,就会产生破坏心。”曾老说,“如果这些老年人应该享受的福利政策,他没有享受到,就会产生误解。比如政府部门说这些事不归我管,老年人就会发火。”工作人员把政策执行到位,把问题解释清楚,老年人就会心平气和,即使办不成事也不会生气。

  “我们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做得好了,可以平息很多不必要的事件。”曾庆敏教授说,“老年人权益保障非常重要,比如养老问题,有子女的可以靠家庭养老,没有子女的怎么办?一些老人缺少关怀和温暖,尤其是失独家庭老人,无人陪伴,时间长了,心理状态就会发生变化。”

  北京大学法学院康树华教授专门研究过老年人犯罪问题,他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对其心理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出路

  给老人提供精神扶助

  身处转型期的社会,人人都会遇到各种身心不适应的问题。怎样才能化解老人们心中的“暴戾”之气?为此记者也走访了一些空巢老人家庭,发现凡是社区关系良好的老人,生活过得也比较顺遂。

  83岁的孟女士住在地坛社区的大院楼房里,只有一个独生子,也已经50多岁了,儿子平时和妻子住在郊区,如果没有大事,基本每周回来看望老人一次。

  但高龄老人的身体状况容易出现意外。前不久,记者到孟老太太家采访时,遇上老人独自一人在家,但她的心态非常平和安详:“有什么困难,街坊邻居都会帮我一把。”老人告诉记者,“上次住院做手术,我们经常不在家,街坊就帮我们遛了半年的狗。平时有什么事,比如门坏了,都会有人过来帮忙修理。我和老伴的腿脚都不太好,有一个老街坊就帮我们交了三四年的水电费。”

  孟老太太的腿做过手术,出门只能推着小推车。看到她外出不便,邻居们还经常帮助孟女士买菜。一天孟女士出门买烧饼,一位70多岁的老邻居热心地拦住她:“您回去吧,我帮您买去。”

  住在一个大院里,多年街坊邻里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孟女士的老伴生病后,大院里几乎有一半的人都去医院看过他。以前曾是外科大夫的孟老太太,见惯生老病死,对于自家的困难没有掉过眼泪,但对于邻居们的真心相助,老人却用手抹起了眼泪:“这些邻居太让我感动了。”

  社会

  危机救助“重建精神世界”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件事,10年前,地坛社区有一位老人患上了抑郁症,除夕夜要选择轻生。得知此事的社区居委会主任沈清立刻把正在家里准备过年的居委会班子成员全都召集回来,一边开导,一边联系老人的亲人。这位老人就是因为儿女都不在身边,长期独居,产生精神压抑的症状。沈清主任带领居委会班子成员展开积极、长期的帮扶,求医问药、邀请她参加社区文体活动,10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这位老人已经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沈主任不禁感叹,如果没有当时及时的危机救助,没有坚持10年之久的“重建精神世界”的努力,老人恐怕很难再回归生活。

  “后来我们社区居委会就特别注意老人的精神状况,把精神关怀、正能量灌注当做老龄工作的重点”沈清主任说,接着,她笑了笑,“那时候还不兴正能量这个词儿呢!”

  关爱 对独居老人“一助一”

  陪同记者采访空巢老人家庭的是东城区地坛居委会服务站站长张璐。前不久,地坛居委会作为北京市的试点之一,引进了一批老龄游戏项目,包括音乐治疗仪、心理沙盘游戏、发泄模拟人等。张璐也利用工作机会倾听了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讲的课。他告诉记者,一些老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的心理适应能力。

  “进入老年后环境发生了改变,生理退化、机能退化,生活封闭。有的人会把不顺推给环境,有的人则会特别乐观。自身行动能力强的人会逐渐适应并改变自己,但行动能力弱的人,他的惯性和惰性比较强,被环境压迫后,不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结果导致矛盾越积越多,最后达到一种总爆发。”张璐认为,人总会有惰性和惯性,有的人不减轻压力,反而给自己增加压力,直至把自己拉到不堪的境地。但适应能力强的人,就会和环境有良性的互动,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和谐。

  社区也在积极地帮助老人适应环境,与环境产生良性的和谐互动。地坛居委会主任沈清告诉记者,社区里有16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80多岁的有300多人,90岁以上的有20多人。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具有普通家庭的老人多,离退休老干部也多的两头多现象。经调查,社区里的“空巢老人”有近400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4,此外还有独居老人,大约100多人。针对老年居民较多的特点,社区开展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比如让老人们接受音乐治疗、心理沙盘游戏等,还组织了一批医疗志愿者对老人开展健康服务。针对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生活困难问题,社区居委会还组织了党员志愿者的“一助一”活动,指派志愿者经常打电话问候并上门看望老人,协助老人缴纳水电费、上医院看病等,“总之不能出现老人在家出问题没人管的现象”。

  记者看到,社区专门开辟了一个老年人活动室,里面有音乐治疗椅、“箱庭”心理沙盘游戏,还有一个可供老人发泄火气的“橡皮人”。这些项目因为刚刚引进社区,很多老街坊对它们还比较陌生。

  负责老龄工作的副主任肖凤杰告诉记者,针对一些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居委会还组织这些老人经常参加社区活动,比如外出集体游玩等,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增加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J178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