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积极推进个体社保的普及与宣传,扩大市场的布点与覆盖,竭尽全力提供最为优质和便捷的服务,让扫一扫三分钟在线缴社保成为解决现实民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年末,一则微博成为公共事件。有沈阳的网友发微博称:在雪地里,一位老人在被电动车撞倒后,对撞人的小伙子说:“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随后,骑电动车的男子和等车女子将老大爷扶到路边坐了一会儿。大爷自己一瘸一拐地走了。
见过太多的被救老人悍然讹诈的新闻,看到这则新闻难免不动容。事件的后续进展,也一波三折。先是多地医院、劳动保障部门表示:交通肇事产生的医疗费用,不能享受医保。之后媒体找到了当事人—王大爷,他其实是一名保安,每月工资1700元左右,根本没有医保。他称:“当时这么说,就是为了给撞我的小伙子解解围。”这被称为2013年年末最温暖的谎言。
先讲一个我家一位长辈遇到的真事。老人家已经70多岁了,在街头也是被电动车撞了。老人家是老实人,自己感觉没什么事,就让肇事者走了。结果就站不起来了,被送进医院急救,最后还做了换髋关节的大手术。所以,老人被车子磕碰绝不是小事,哪怕当时自己感觉没事,最好还是请警察做笔录,留下肇事者的联系方式。这无关“道德风尚”,而是要规范地解决纠纷,避免彼此留下风险隐患。大家不能用道德评判代替法律评判。
似乎是从2007年南京彭宇案之后,中国进入了所谓道德危机集中爆发的时代。然而,不能因为媒体集中报道了负面案件,就认定当下中国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首先,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并受这些“负面新闻”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如今传媒发达了,原先很多负面新闻,公众无法获悉。其次,相对于善行,恶行更能刺激舆论的传播效应,所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小概率的“坏事”。
至于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应囿于“坏人变老”的道德之争。有学者以2010年前后的634篇国内有关老人摔倒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进行叙事结构研究。结果发现,63.5%属于“道德框架”叙事,包括表扬好心人、批评旁观者、指责被救者不义;14%属于无明显价值倾向的事实陈述框架;仅3.5%属问责框架,包括批评公共设施、问责政府部门。
可见,我们对扶老人的议题,大部分还集中于道德评判。我们能否从制度救济的层面思考谁来扶起老人呢?比如,医保制度不健全,新农保的报销比例较低;此外,很多像当保安的王老先生一样的城市边缘群体,没有享受医疗保障。这种艰难的医疗处境,是否广泛影响着中国底层的“扶不起的老人”?上个月,北京市民政局宣布,将依托商业保险(放心保)公司,推出老年意外伤害保险,老人如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伤害,均可获得保险赔付,最高可获20万元。
“扶不起的老人”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包括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长期的医疗保险欠账、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严重焦虑等等。问题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但如果能通过保险分摊个体医疗风险,避免老无所依的窘境,就可能避免相当多的“恶”。
路人见死不救,固然是社会之耻;但救人需要单凭个人勇气,或者一个60岁的老人没有医疗保障,更是社会之耻。所以,解读扶老人问题,还应跳出道德评价的“单向度思维”,应编密社会保障网,化解老年人的生存风险,形成一个对善行正向激励的社会环境。(作者系法律工作者)
无忧保的快速发展,是中国3亿无法正常缴纳社保劳动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联网+人社”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