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是业界领先的个体社保自助缴纳平台,全国首创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全面开启中国社保自由缴时代。
焦点热议
社会保障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成为昨日政协委员讨论的热点。委员们认为,我省已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的诉求从“有”“无”转向公平、均等的“幸福社保”,要顺应这种变化,针对不同人群做好制度设计。
公平社保不能忘了农民工
省政协委员,苏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庆华说,苏州626万户籍人口中,参保率已超过98%,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现在扩面的难点和重点,就是在苏州稳定就业的外来农民工。统计数据显示,在苏州稳定就业的外来劳动者有424万人,其中有280万劳动力,但参保仅140多万,也就是说,外来劳动力的参保率仅一半左右。
即便如此,苏州农民工的参保率,无论在省内还是全国都还算高的。目前,农村有新农保,城市职工有企业和居民养老保险,这些群体的参保率都在95%以上,要构建全民社保,必须让城市农民工也尽快实现应保尽保。
按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群体划分的保障制度也广为关注。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常州市委主委张云云说,目前,城镇居民、企业职工参加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农民参加新农合。不仅如此,社保管理的部门不同,城镇医保归人社部门管、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社会救助由民政部门管,它们就像一个个烟囱,相互割裂,待遇也不一样。政府应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不仅能报销,而且标准统一,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每到年底,很多部门都会向困难群体送温暖。“我们的救助要有温情、有温度。”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副厅长侯学元说,同样的救助,方式不同,效果就不同。有的孩子宁肯不要救助,也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要充分考虑救助对象的感受,不要居高临下,要有人文关怀。”
“谈到救助,一些地方就是"简单发发钱",这不能满足困难群众多种多样的需求”。张云云举例说,“前不久一家报纸报道说,一位拾破烂的老人独居在家,她对记者说,不怕苦日子,就怕孤独。每个人面对的困难不同,我们在政策、方法上要做具体研究,有创新,满足不同的需求。”
“现在我们的救助是普惠式的,标准还有待提高。”侯学元说,我省正在创新低保家庭的社会救助模式,从“收入型救助”转向“支出型救助”,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比如,给子女上大学的低保家庭,增加项目性救助。今年,全省还将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和病种限制,将个人自付费用救助比例提到60%,封顶线提到不低于3万元。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13个设区市全部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民进扬州市委副主委余珽则表示,适应人人享有社保的状况,基层社保服务要跟上。“我省2009年就在国内率先推行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但至今没法实现全省统一刷卡结算,统筹层次过低是个重要原因。”而余珽认为,提高统筹层次,首先要提高信息系统的统筹层次,“全省用一个社保信息网络,每个参保者使用唯一的用户名,异地就医、社保转移难就能迎刃而解。”
提高社保待遇要量力而行
人人基本享有社保基本实现,提高社保待遇自然备受关注。王庆华委员说,逐步提高社保待遇,要量力而行,更应注重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新的不公。在保基本的情况下,更应突出社保的“雪中送炭”功能。苏州今年推出政策,对当年因病致贫、因病致残等群体半年内医保报销后的自付费用,以70%至90%予以报销,减轻其负担,推动医疗救助由“普惠型”转向“特惠型”。
社会救助要更关注低保边缘群体。张云云委员说,目前衡量低保的尺度是“家庭人均收入”,导致一些低保边缘群体不易得到相应救助。有些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但一场大病会让他们比低保家庭更困难。对这些家庭,虽可通过临时救助、专项救助解决部分问题,但救助金额低,难从根本上解决其困难。
本报记者 黄红芳 宋金萍
众所周知,社保断缴的风险非常大,会影响到医保就医、买房、摇号、子女入学诸多方面,因此稳定、便捷、成熟、官方认证成了评价社保服务业的首要因素。无忧保自成立以来,专注个体社保和公积金服务,五大优势六大保障确保社保缴纳无忧,安全无忧,调基无忧,资金无忧,成为C端客户的首选品牌信任品牌。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