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78岁老人钟情茂腔艺术60年

2018-07-30 08:00:02 无忧保

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高密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 ,深受群众喜爱 ,被誉为“胶东之花 ”,俗称“拴老婆橛子戏”,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高密茂腔的建立与发展,蔡泮明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同时 ,他用毕生精力致力于高密茂腔剧本的整理,共收藏58本剧本,20本剧本是自己整理创作,为高密茂腔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伴随着高密茂腔成长

  4月15日,记者来到了家住昌安大道北段的蔡泮明老人家,今年78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但是整个人仍然显得精神饱满。走进蔡泮明的二层小屋里,拥挤的小屋内到处是稿件和书籍 。蔡泮明说,“没事的时候我会在二楼研究高密茂腔剧本 ,心情好的时候会练练书法,我的手稿基本都保留在这里。”记者注意到,在他的桌子上和地上的一个小木匣子里存放着满满的用手稿整理的剧本,这些最初的手稿包涵了他毕生的心血,成为高密茂腔发展的宝贵资料。

  据了解,蔡泮明的父亲蔡培志在茂腔里唱过老旦的角色,从小便受到父亲的影响,15岁就登台演出,成为高密茂腔剧团的一名演员,演过花脸,后习打鼓,一直干到1992年退休。从艺60年,蔡泮明亲眼见证了高密茂腔的兴衰。

  对于高密茂腔剧团的由来,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而它最初的名字并非现在的名字。他告诉记者,“当时父亲在蔡站开了个顺德饭店,由于父亲为人热情豪爽,喜爱结交朋友,当时一些赶夜路的戏友经常免费住在店里,久之便成为朋友。”

  后来,全村以及蔡泮明全家和戏友们共同筹资,汇集了200元钱,到潍坊买了各种唱戏用的衣服、道具,成立了最初的高密茂腔剧团,共30余人,刚开始名叫郑国剧团、胜利剧团,到后来才正式改名为高密茂腔剧团。

  创作整理20个茂腔剧本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高密茂腔多数剧目是师徒之间心口传授,缺少完整的剧本 ,而作为司鼓的他经常能遇到各种不完整的剧本。他认为,剧本是一个剧种生存发展的基础,剧本缺失,单靠师徒心口传授,剧目和剧种的传承就存在很多变数。为此,他下决心把高密茂腔的剧本挖掘整理出来。他开始收集剧本,并留意一些不完整的剧本,他告诉记者,“茂腔剧目几十部,有完整剧本的却不多,一些老艺人或者年迈,或者辞世,如果不及时挖掘整理出来,很多剧目就要面临失传的危险。”

  那个时期 ,他沉迷于茂腔剧本,几乎达到废寝忘食,晚上睡着觉都会在自己的肚皮上用手划 ,脑子里实在想不出来的他就去咨询自己的老师张彦平,用了20年的时间,创作整理了20个剧本,共收藏58本剧本,部分原稿依然保留家中。

  只想将茂腔艺术传承下去

  当时各地进行演出的时候,他负责团里的司鼓,当时在胶南的一场演出,蔡泮明生病了在剧团里挂针,但是票已经全部买出去了,没有退路,他二话不说,拔下吊针,直奔舞台,浑身颤抖着完成了那一场演出。对于热爱茂腔的他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寒冷的冬天里,为了练习基本功,他和同伴坚持户外训练,每次手都肿得很高。他说,在 1954年以后,平均一年演出400多场,多的时候达到600多场,场场人爆满。

  看得出来,蔡泮明对于茂腔是由衷热爱,谈起印象最深刻的时期,他表示是在整理《状元打更》时期的剧本 ,因为自己饰演过里面张龙的角色,对于每个人物不同的台词,以及角色安排,他都能掌握。他说,“想不起剧本,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就到田野里转转,突然有灵感了就拿个树枝在地上写。”2010年的时候,由他创作整理的《高密茂腔》剧本成功出版,他表示,搞这项工作,他不图名利,只想把茂腔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文/图 记者 李奇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