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东方网4月21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14年前,由24名老人组成的公益机构百老德育讲师团开始了第一场讲座,没有出场费、讲课费,但讲师团却吸引了600多名老干部、老红军、老将军、老劳模、老教授、老专家、老艺术家“加盟”。平均年龄73岁的他们,为干部群众尤其是300多万青少年作了4000多场德育讲座、展览和演出。
希望能感染更多青少年
“现在的青少年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知道肯德基的越来越多,知道高尔基的越来越少。”用什么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忘优秀传统,让戚泉木陷入了思考。
2000年,戚泉木筹建的百老讲师团正式成立。老红军张思德营教导员淳杰,武警部队老政委潘其槐,老劳模杨富珍、吴佩芳、徐虎,老艺术家王文娟、周宝奎等24人,成为首批成员。
没有资金、场地、车辆,并没有阻挡老人们的热情。“每个团员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都是本活历史书,但怎么让青少年对我们的故事感兴趣是最大的难题。”“传递理想信念的火炬,不能靠空口说教。”讲师团成员们深知这一点。
比如大学毕业前夕,南浦、杨浦、徐浦三座大桥建设的总指挥朱志豪来到东华大学,与毕业生们谈心聊天。“我不想去基层工作。”“工作太辛苦,不想做。”年轻人的这些想法,让朱志豪打开了话匣谈起了自身经历,1953年,工业和民用建筑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工地做施工员,不久他又听从分配到了外地部队当技术副连长。此后回到上海,他从技术员做起,几十年如一日勤恳工作,最终成为了桥梁工程师。朴实的话语,细致的分析,让不少毕业生茅塞顿开。
慢慢地,百老讲师团队伍越来越壮大,发展到了600多人,在14年间,这些老人为青少年们作了4000多场德育讲座。“为国家献过青春了,还不能停止,我们要把晚年也献给有需要的人。”戚泉木说道。
被需要是一种快乐
讲师团的脚步遍布全国。在这个特殊的公益机构里,年龄最高的101岁,还活跃在讲师一线,为青少年们讲述国学。“被需要是种快乐。”不少老人们都这样说。
顾泉雄年轻时是位新闻工作者,曾拍摄了200多部新闻纪录片。退休后,他自买拷贝,又自费3万元制作了3000多张VCD碟片,带上老伴到偏远农村为百姓免费放电影。每次出门,顾泉雄都“拖”着胶片和器材,他的妻子两肩各背着一只大行李包,包里装满书籍和电影VCD。
老顾说他总是忘不掉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看电影时眼中闪烁的兴奋和新奇。6年多来,他们夫妇走遍了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
讲师团中,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汶川地震发生后,已经年过六旬的朱年乐得知后,想到自己当过兵,救人有经验,便动身赶往了灾区。在绵竹县,他与很多退伍老兵一起,靠手搬和肩扛来清理废墟、挖掘遗体。玉树地震后,他又出现在了灾区一线。
要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600多位成员,个个都是希望工程的热心者,人人都有帮困助学的故事。
64岁的王仁华,与上海海事大学的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结对。10多年来,已有300多人次受王仁华爱心故事感染加入助学队伍,帮助了400多名大学生;84岁的孙佑民14年陆续资助了32名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占他们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老人们还经常走进监狱的大墙,结对帮教。2007年,86岁的新四军老英雄徐道明与一位15岁的少年犯结对帮教。几年来,徐老和他书信往来60余封,情切切,意绵绵,终于感化了这位少年犯。如今,他在改造中表现出色,得到减刑。
看到孩子们有进步、有成长,是“百老”讲师们最大的欣慰,“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后还要做更多。”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