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西墙下 老人重唱《中国不会亡》

2018-08-02 08:00:03 无忧保

无忧保早报:无忧保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的缴纳、查询、咨询等服务。

  10年前,时任四行仓库总经理的吕传良搀扶着谢晋元将军夫人凌维诚老太太爬上了四行仓库西墙楼顶。站在当年谢晋元将军狙击日军的位置,良久,老太太一声叹息:“他是军人,舍身为国理所应当!”回忆这一幕,如今已年逾六旬的吕老先生仍然眼眶泛红。昨天晚上,老兵王文川的女儿王秀英再次来到四行仓库西山墙下,握着作曲家夏之秋女儿夏兰青的手,两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振臂哼唱起了经典的《中国不会亡》。

  青年报记者 卢燕

  仓库总经理:“老兵进来第一个姿势是敬礼”

  一寸山河一寸血。和大多数抗战士兵一样,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出生在多难的年代。从职工的辈分角度来说,四行仓库原总经理吕传良是第三代负责人:“我的入党介绍人就是仓库的第二代负责人,直到今天,公司每进一批新员工,我们都要为新人上一堂有关四行仓库的历史课。四行仓库与"八百壮士"有着浓不可分的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血脉相连。”

  1983年到任四行仓库,吕传良在四行仓库抗战陈列室成立后对老兵的敬意更加深刻。唐棣、郭兴发、王文川……一个个老兵的名字从他嘴里念出来,虔诚的语气中饱含着老一辈人特有的纯粹:“那是2002年前后,有五六位老兵们专程赶来,看到谢晋元将军的铜像,第一个姿势就是标标准准的敬礼。虽然他们的身材已经不再挺拔,军人身上的那股刚毅却是炼到了骨子里。”

  吕传良回忆说;“凌维诚老太太生前来过很多次,她是老兵嘴里的"老嫂子"。这声"老嫂子"背后有着合吃一袋米的故事。”

  吕老先生回忆,谢将军英年早逝,凌老太太自觉要担起照顾老兵这项亡夫未尽到的责任。多位老兵甚至老兵的子女向吕老先生讲述说:“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老嫂子"带着四个孩子都吃不饱饭,她还不忘在每年过年前匀一些米出来,叫我们背回去,这一背就是多年,直到她去世。”

  得知八百壮士有不少流落街头,生活无着,凌老太太曾在报纸上登过一则消息:“抗日将领谢晋元遣孀昨日抵沪,下榻新新旅社。”果然,第二天,一些在沪孤军老兵、新闻记者、社会人士找上门来,先后有近百名老兵诉说了流离失所之苦。于是, 她四出奔走,向社会各界呼吁。

  凌老太太为老兵奔走的精神在吕老先生看来,是四行仓库坚守精神的一种延续:“她不是为她自己,也不是为她的孩子,哪怕是站在当年丈夫狙击日军的炮台上,她都没有为自己的丈夫说过一句心疼话。”墙顶一别,凌老太太在几年后去世,但这句话让听者吕传良感动至今。

  在任的岁月里,吕传良不止一次地向员工们讲述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上海老百姓(603883,股吧)对“八百壮士”的拥戴。“纪念馆里有一处场景是一缸黄豆。当时,仓库员工打开库房,将几吨黄豆送给谢将军。仓库对面当时有一家大饼油条铺,得知谢晋元将军带着士兵们坚守仓库抗击日军,油条铺的老板连夜做了八百只大饼,装进竹筐,用绳索传递,送了进去……”

  老兵女儿忆家训:“不求上进,就做亡国奴”

  退休后,吕传良老先生仍然记挂着老兵家属,为此,他专门将老兵当年向他口述的故事记了下来:"八百壮士"从四行仓库撤退以后进入位于胶州路上的孤军营。有一位名叫王文川的老兵,他在孤军营里待了三年,然后又被日本军送到上海以外的地方做劳工。”

  这个“上海以外”的地方被王文川的女儿王秀英深深记住了:“在芜湖,父亲每天被日本兵逼着挖煤,挖的这些煤都被日本兵送到海外。”

  昨天晚上,在闸北区文化局的安排下,青年报记者见到了这位老兵的女儿。在四行仓库西墙下,62岁的王秀英凝望着西墙上的弹孔,讲述了一段父亲的战友情:“父亲当时是射击手,有一天,"八百壮士"与日本兵交火,父亲全情投入,没有想到,身旁的送弹手被日兵的流弹击中。”

  1953年,王秀英出生在北京。童年的她听得最多的就是父亲讲述战场上的故事。“父亲一直说,日本兵当时瞄准的是他,那位送弹手是被误伤。如果不是战友,当时葬送在战场上的应该是他。”

  尽管来上海的次数并不多,但王秀英至今牢记上海的两个地方——闸北与虹口。王秀英语气肯定地说:“我记得父亲说过,仓库在闸北,但日军是在虹口的方向打。”

  除了父亲的口述,家训是王秀英毕生的记忆:“在父亲眼里看来,做奴隶是比死亡更没有尊严的事情。”“父亲19岁进入88师,虽然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对孩子的成长延续了四行仓库时期"中国人不做亡国奴"的悲壮。每当他发现我们不努力,他就会严厉地发声,不求上进,就做亡国奴!”

  作曲家女儿:“拿到歌词,父亲连夜谱曲”

  1936年11月,谢晋元将军率兵坚守四行仓库,两个月后,一首《中国不会亡》传遍了大江南北。

  哼唱起这首经典的爱国歌曲,歌曲曲作者夏之秋先生的女儿夏兰青女士站在西墙下,朴素的衣着下焕发出高昂的热情,“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我出生在解放前,父亲的故事激励了我一辈子,我是一名小提琴老师,但我的学生中很多都关注四行仓库这段历史。”夏兰青女士告诉青年报记者,“父亲说,他拿到歌词的那一天是在四行仓库打响保卫战之后的两个月,举着那封歌词,他连夜谱曲,一气呵成。这首歌曲我从小开始唱,今天站在四行仓库西墙下,我怀着对壮士的敬意,想对所有帮助过父亲的志士仁人表达我多年的感恩。”

  西墙下,闸北区文化局副局长张众向两位老人讲述着西墙修建的过程,“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征集与这段历史有关的史料,让我敬畏历史,对爱国的理解上了一个大台阶。父辈们为了这场战役连生命都奉献出去,我们后人还有什么理由不用实际行动去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记者手记]

  老兵永不死

  采访过程中,斑白头发下那一行行饱含悲悯与不屈的热泪,驱使着我想要找到战火背后,那些支撑老兵和家人的信念与力量。王秀英和吕传良不约而同地讲述起老兵王文川当年在老乡营救下、逃离煤场的故事。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孤军营生活,他再一次被押解上路。王秀英说:“父亲如果不是当年赤脚走了三个月的路,如果没有这份坚决,他说自己一定会被日寇折磨至死。”流落异乡,食不果腹,这位士兵脱离日本兵的监控,走到安全地带时,体重只有35公斤。带着满身的伤痛,士兵组建了家庭,他留给家人的却不是当年他英勇杀敌的自述,搭档的战友惨死在流弹下,他也为此遗憾了一辈子。

  不留英名供后人铭记,他们却在悄然隐退中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燃烧不灭的真情。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