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昨天,20位台湾老人踏上阔别已久的故土扬州,探亲、寻根。
72岁的老人刘锦龙走在广陵路上,不断地向老扬州街坊们打听一个记忆中的地址—左卫街33号。这是老人第5次回到扬州寻根,这次他会如愿吗?
寻
寻
根
5次返扬,只为左卫街33号
“你知道左卫街33号在哪里吗?”昨天,一位老人在广陵路上不断向街坊四邻打听询问。他叫刘锦龙,1943年生于扬州,1948年离扬乘船前往台湾。据他介绍,父亲刘承发是黄埔军校16期学生,1948年离开扬州前。曾任职江都县政府。老人口中的左卫街,其实就是老城区广陵路在民国时期的名称,但几十年过去,城市已经翻天覆地,几乎已经没人能回忆起具体的位置。
刘锦龙虽然在台湾生活了60多年,可为了圆父亲的梦,了却自己认祖归宗的夙愿,1995年至今,他5次返回扬州,只为找回记忆中的一个门牌号码:左卫街33号。“我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院子里花格窗,花园里还有口井、屋顶青砖黛瓦—”刘锦龙说,这是他对扬州为数不多的记忆。“父亲在世时再三嘱咐我:"落叶归根,是他的朴素真挚的情感……"退休后为了找到祖上的老宅子,我没少往大陆跑,但遗憾的是一直没能如愿。”
意
意
外
发现儿时就读过的幼稚园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对此,刘锦龙老人可谓是感同身受。老人告诉记者,当听说有知情人了解左卫街的事情时,他很兴奋。市台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武城巷9号一位70岁的李秀华老人,曾是当年左卫街的老街坊,可能会知道些什么。”
陪着刘锦龙老人找到李秀华,两位老人立即开始了记忆的搜寻。
李:“我家住在左卫街26号,记得隔壁有家木匠店,老爷子姓刘,旁边还有家银行。”
刘:“左卫街上有个魏家花园,那是我老早住的地方。”
李:“哦,你说的那个花园老早就拆掉了,花园里面还有口井。”
刘:“嗯,对对,那是我跟我爸爸住的地方。”
一阵拉家常后,虽然和李秀华老人的“闲聊”依旧没能找到故居,可刘锦龙老人却不甘心,继续向前探访,没一会,他就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梅花书院。“这里以前是苏扬实小,保姆老高曾抱着我来这里,下雨天我都会将一把伞玩丢掉。”显然,这个新发现,让老人很兴奋。“尽管没能找到左卫街33号的具体位置,但总算有了收获。因为我舅舅跟我说,我就在梅花书院读的幼稚园。”
征
征
集
请知情人帮助老人圆梦
昨天上午,“扬州市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在双博馆揭牌。我市台属代表30人、台湾扬州同乡会“工商建设文史名胜”参访团30人出席揭牌仪式。市台办、市文物局共同商定,在博物馆成立“扬州市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希望今后能借助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扬州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为推动两岸文化发展与繁荣,作出更多贡献。而这次刘锦龙等20位台湾老人回扬探亲、寻根正得益于此。
市台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刘锦龙老人寻根,他们也下足了功夫,但收获却并不大。他们曾先后到市房管局、档案局、城建局、派出所等单位查资料,但因为城市变迁太大,好多资料也不详尽,一直没有进展。“多年来,老人曾5次返回扬州,只为找回一个记忆中的门牌号码。今天,又在广陵路上看到刘锦龙老人的身影。非常希望这一次老人能如愿。”
本报在此也向市民征集线索,如果您知道左卫街33号的情况,欢迎致电本报96496提供线索。
记者 陈洁文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