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早报:无忧保通过微信平台提供新型社保缴纳服务,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的缴纳、查询、咨询等服务。
在安徽淮南师范学院门口发生的“大学生扶老太”事件终于有了结果。9月21日,淮南警方消息称,经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结果的公布终于还老人一个清白,因为在警方调查还未公布之前,老人及其家人已经被舆论推上了审判席,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大学生。点开当时新闻底下的热门评论,“坏人都变老了”“以后坚决不扶”的论述比比皆是。
很难追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老人在网络中的形象便渐渐趋向于负面。一提起中国大妈,我们自动关联的典型新闻就是撼动华尔街、海外疯狂扫货团、机场晒内衣、广场舞、大嗓门。相较于中国大妈,中国大爷在网络上出现的频率稍低,可一旦出现也是负面新闻缠身。诸如老人公交车上跟姑娘抢座位坐姑娘腿上、老人浴场专撞女子胸部……网络中的中国大爷常常一副色眯眯的猥琐模样。而今,又摊上了“扶老人反被讹”这一热门话题,网络中的老人就不仅仅是令人讨厌了,简直就是妖魔鬼怪般的存在,令人唯恐避之不及,“以后看到老太倒地别说扶了,只要看到的都有罪”。
应该承认,确实存在老人为老不尊的现象,这些老人必须批评,也必须严惩。假设真的发生“扶老人反被讹”,那笔者双手赞成“讹人者,惩戒当顶格”。不过,必须强调的是,即便有个别老人讹人,舆论也不该扩大化,将个别老人的所作所为扩大化为老人这一群体的所作所为,更不该先入为主地将老人与讹人联系起来。
但很遗憾,不少媒体恰恰是这么操作的。事实上,“老人摔倒被扶起”这样的事件每天都有发生,除了“扶老人反被讹”的情况外,还有另一种情况:老人被人扶起,身无大碍,微笑言谢,挥手再见。这很可能是现实世界中出现最多的情况。但这种表述在新闻中寥落无闻,因为“扶老人反被讹”才符合新闻特异性、冲突性等特征,符合媒体选择的标准。
媒体报道本无可厚非,可过分炒作便有失公正了。但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迎合读者的受害者心理,连篇累牍地渲染老人“忘恩负义、为老不尊”的形象,过分夸张扶老人的风险,好像一个老人讹人,所有老人都讹人,扶老人就意味着被老人讹。
这明明是一个简单不过的常识:每个群体中都有好人,也有坏人,年轻人如此,老人如此。就像我们不会因为大学生小袁有撒谎的嫌疑,就把大学生与撒谎联系起来,同样地,极少数的讹人老人,也不该成为中国2亿多老人的象征。可这个显而易见的常识为何总被人忽略?
不难发现,污名化老人的种种炒作,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扶不起,好人难做啊。“扶不起”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我是个好人,我也想做好人,看到老人摔倒我是想帮助老人的;第二层意思,但是我不敢扶,我担心我扶就会被讹诈,到时候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你看看新闻报道中谁谁谁就是这样的下场。
这样的叙事真是四两拨千斤:既塑造了年轻人“好人难做”慷慨悲壮的刻奇氛围,顺便抨击了当下社会风气的堕落、道德风尚的滑坡,并且为自己“不想扶”的道德怯懦找到了完美的遮羞布。其更恶劣的影响是,它污名化了老人,夸大了做好人的负面效应,撕裂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诚信、友善、互助的社会道德造成了巨大的破坏。8月30日发生于开封、暴雨中老人摔倒无人扶起不幸死亡的惨剧,和此次“大学生扶老太”的舆论反转,就是这种炒作的沉重代价。
舆论关于“扶老人反被讹”的炒作,自以为是伸张正义,可实际上,它恰恰是一种伪正义。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