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日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放心保)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联合海康人寿共同发布《2014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并举办"养老保障方式改革论坛"。《报告》指出,今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30,其中,近八成受访者意识到应该为个人退休收入负责,这表明国内居民已逐渐摆脱"养老靠政府、靠单位"的固有观念,在退休准备的意识上有了很大进步。但报告同时指出,国内不同地区及年龄阶段居民的退休准备状况还存在差距,尤其"70、80"后的青壮年人群,在预期、态度、意识和知识层面都有待提高,想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依然任重道远。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2亿,占中国总人口的9.7%,且每年以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53年,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35%,即意味着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此次海康人寿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合作发布的”退休准备指数“,是对一国居民在退休准备意识和退休准备行动两方面做出一个综合评价,以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居民在退休准备方面的努力程度。本次调查问卷覆盖中国31个主要省、市、区的1800位在职和200位退休受访者,身为报告撰写者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教授陈秉正表示:“与2013年64.9%的比例相比,今年有更多的受访者(77.6%)意识到自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退休收入负责。虽然为退休进行储蓄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依旧是居民缓解退休收入压力的主要方式,但其中商业保险的选择比例较去年有了较大增长,对已退休者而言,其重要性已成为仅次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收入保障产品,这也预示着个人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退休收入责任。”
调查显示,居民对保险产品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强。与去年相比,居民对与退休保障有关的金融产品有了更多的兴趣和选择,总体上更偏好将来无法照顾自己时能够承担长期护理费用的产品、保障退休收入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的产品、承诺提供有保证的退休收益流或退休后可以获得终身收入的产品。陈秉正指出,“这表明,中国居民在养老问题上正在经历观念的转变,在退休准备的意识上正开始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退休准备状况,还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其中财务问题理解能力相对较低、欠缺完善的退休规划、储蓄水平相当不充分等问题,成为“70、80”后中国青壮年一代的共同特点。
陈秉正指出,“年龄越大,退休准备程度越完善。而25—55岁青壮年人群与55岁后的中老年人群相比,其退休准备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大多数居民平时有储蓄行为,但约53%的居民并没有良好的持续性退休储蓄习惯,而青壮年中这一比例更高。受个人阅历影响,这个年龄段居民的财务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此外,由于正处于事业高峰期,青壮年生活的重心更偏向于事业开拓,用于退休方面的储蓄会相对较少,也没有太多精力来制定退休计划。这一点,在35—39岁的年龄段,即大家称之为“70后”的人群,表现得尤为明显,该年龄段群体处于退休准备指数的低谷区。
养老愿景仍须“力发多方”
《报告》还显示,中国居民对未来短期内个人财务预期持总体乐观态度,对退休后的生活普遍有良好的憧憬和较高的要求,他们更关注旅游、陪伴亲友和发展新爱好等物质要求之外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大部分受访者对退休后生活比较乐观,尤其是对“子女收入”、“有足够的钱维持生活”等信心十足。
一方面是对今后退休生活较高的预期和美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则是预期寿命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应急支出如医疗费用加剧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可以预见,30年后,当“70”后、“80”后踏入退休行列,养老压力将在这代青壮年人身上集中凸显,仅靠传统储蓄和社保来养老,退休生活的物质要求、精神要求都将很难实现。
对此,海康人寿总经理马君硕指出:“作为退休养老计划最终受益人的居民,应充分认识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行动。特别是青壮年,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尽早规划,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做好退休后应急收入准备工作。”
马君硕建议公众,尤其是25—55岁的居民应当在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雇主提供的退休计划,同时通过退休储蓄、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方式,为退休生活提供资金保障。
陈秉正也认为,今年参与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受访者比例达72%,比去年提升10%,表明社保覆盖率进一步扩大,但要在未来实现一个小康社会,还需提高这一代人的退休准备意识。光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政府积极出台更完善的保障措施和政策,以及提高对居民的理财教育;雇主为员工提供更完善的退休服务和信息,以及诸如再培训、全职转兼职等灵活的退休计划;商业金融机构设计更人性化的养老保障产品等。只有集结多方共同力量,才能让中国居民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真正实现中国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
养老保险产品“同质”化
业内人士表示,养老所面临的是一个较为长期的风险,而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与养老产业属性具有天然匹配的优势。
“从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商业保险在养老体系中是参与者,并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养老处处长姚渝表示,为居民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商业保险有四大优势,首先是技术优势,可进行精算技术、长寿风险的防范管理;其次是服务优势,有遍布全国的网点和大量人员,能全方面地满足老龄人口多样化的需求;第三是机制优势,市场化的模式能提高养老保险的运行效率;此外是长期资产负债管理优势,符合养老基金的投资理念和要求。
不过,商业养老保险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规模小、覆盖面窄、替代率低的问题。姚渝透露,养老保险保费每年将近1000亿元,占所有人身保费收入的15%左右;但从覆盖面来讲,仅有940万人次的有效承保人。
据介绍,商业保险服务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相对欠缺。目前,仅在江苏、四川等地为110万群众提供新农保的经办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方案设计和精算服务上。而商业养老在第二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主要是企业年金)领域则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根据人社部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数据,商业保险总共为4.3万家企业的837万职工提供受托管理服务,占受托市场的70%。商业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的资产3004亿元,占市场的49%。另外,2013年团体年金保险收入为59亿元,相比2006年500多亿元的保费收入,仅剩下不到10%。在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中,目前市场上各个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保险同质化程度较高,缺乏真正的养老险产品。姚渝表示,目前商业保险总共有7700个在售产品,其中养老保险产品大约60个,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产品20个,长期护理产品98个,所占比例十分有限。此外,从保险产品的开发来看,这些产品自身也有问题。为迎合客户理财的需求,险企在产品开发时很大程度上注重的是短期投资和快速返现,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客户的养老需求。
姚渝指出,下一步,保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培养居民主动储蓄意识。建议公众正确认识养老保险,分析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保险产品。同时,加强政策协调,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营造有利于商业保险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产品创新并积极开展试点。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