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扬州话你会说 但你会写吗? 考据20年 古稀老人为扬州方言找字

2018-09-12 08:00:02 无忧保

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本月14日,本报报道《“扬州话代言人”要编草根方言字典》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昨日,又一位读者致电本报,称自己也在从事方言字典编纂工作。记者来到79岁的钱传仓家中,看到了正在编纂的《扬州方言用字考辩》。钱传仓表示,自己的“着力点”与沈荣林不同,主要是集中在扬州方言“用字”问题上。虽然出自草根,但钱传仓的这本方言字典已经付梓,希望能为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朋友提供帮助。

  方言热

  “扬州方言顺口溜”微信蹿红

  另一草根方言字典已付梓

  虽然扬州方言词典早就编写出来,但“老扬州”们对此的兴趣一直不减。前天,本报报道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发音人、扬州话“形象代言人”沈荣林整理了“草根”版的《扬州方言注音字典》。沈荣林是“持证上岗”的扬州话发音人,最近刚为博物馆录制了扬州方言的音频资料。目前,沈老的方言注音字典已基本编纂完成。

  该消息报道后得到了许多读者关注,不少读者还在本报“@咱家有考生”微信平台下载沈老自编自读的《休闲扬州人》顺口溜,体验原汁原味的扬州话。

  昨日,一位特殊的读者也拨通了本报热线电话。这位读者叫钱传仓,今年已经79岁。钱老告诉记者,他也在从事方言字典的编纂。退休前,钱老曾做过老师,对扬州方言本来就“感冒”。记者赶到钱老家中看到,钱老编纂的是《扬州方言用字考辩》,这是研究扬州方言用字的字典。钱老捧着厚厚的手稿告诉记者,目前书已编好,已经送去印刷。

  没想到

  扬州方言里每个字咋写?

  不厚叫“枵” 粗壮叫“奘”

  钱老表示,沈荣林的字典专注方言的读音,而他关注的是方言用字。“我虽然不是语言方面的专家,但是没有人能够阻挡我对方言用字的兴趣。”钱老告诉记者,1992年,他曾编写《扬州民俗》一书,当时就注意到里面的方言土语,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那些文字记载里选择一些扬州人通常难以读懂的字进行收集、整理,经过仔细斟酌研究后,我开始编写。”钱传仓说。

  “方言里的词语,许多人嘴上会说,但落实到纸上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钱老举例,方言里对“不厚”的东西如纸张、布等,很少叫“薄”,大多称“枵”(xio);对条状、直径大的东西,既叫粗,又叫“zhung”,而这个“zhung”可写作“奘”,“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现在很多人都不注重文字发音,也不注重用字,只是囫囵吞枣,一味地乱用字。不会的字很少去正确使用字典。”

  真用心

  古稀老人20年研究方言用字

  整理600多条,将印制1000份

  那么,这本字典应该如何使用?钱传仓表示,编排上,这一字典分为名词、程度、穿着、厨艺、吃喝、行为等十大类;内容上,先说“扬州方言”的意思及一般误用字,再说“应该用什么字”,然后引用字典上的注释,并延伸到哪些地方能用到这些字。

  主要内容包括找字、考辩、造字三方面。找字即对扬州方言已被人记录的用字,可以到字典中寻找;考辩即对有些扬州方言已被记录的用字进行考辩,看是否用的恰当;造字即对“指事”“会意”“形声”这三种情境进行造字。钱传仓表示,这次整理历时20余年,共找出扬州方言词语600多条,并采用汉语拼音和同音字兼注的方法,以让更多人了解字的注释。

  如今,钱传仓创作的《扬州方言用字考辩》已经完成。他表示,会将印制的1000余份置于书店及旅游景点等处。“出版这本书是希望读者能够看到词语鲜活的一面。碰到生疏的字,我们要学会运用字典,举一反三;有不清楚的词语要辩论,这样就会更加清晰明朗。”

  《扬州方言用字考辩》专注于对方言用字上面的考辩,而钱传仓表示,自己的工作不会停下来。今后一段时间,他准备潜心研究并撰写《古国名辞典》,继续和方言文字打交道。

  记者 邵伟 实习生 胡媛

  微征集

  本报征集“草根字典”

  虽然都不是专家,但老扬州们对方言的热爱以及为此做出的努力令人敬佩。扬州到底有多少部“草根字典”呢?在我们身边,是否还有人在专注方言的研究以及相关材料的整理呢?您是否也在从事草根词典的编纂呢?如果您也在编纂扬州方言字词典,欢迎与本报取得联系,让我们共同保护咱们的家乡话。

  报料热线:18762309602

  报料微博微信平台:@咱家有考生(扫二维码)

  延伸阅读

  “拼命qi”该用什么字?

  南京、镇江、扬州一带人,把人用力做事情,有时称为“qi”;把出劲干活,叫“用劲qi”或“拼命qi”;把想办法整人,叫“qi人”;把互相争斗,叫“互相qi”;把看一个人用什么办法去解决问题,叫“看他怎么qi?”……此类“qi("秋"上声)”,有人用“糗”字,误。“糗”虽音“qi”,但其义是指干粮之类食物,而不是指手的动作。我的意见用“ ”字。

  《方言》卷二:“ ,音遒”(qi)。《汉语大字典》“ ”:“抓;扭”。其义基本相合。对于“ ”字,我们可从两方面看:首先从字书看。虽然现代的字、词典将“ ”注音为“ji(纠)”,将其看作“揪”的异体字,《新华词典》还将其与“揪”字并收,但《方言》注其音为“遒”。再从“ ”字本身看:上头的“秋”,可以表音;下面的“手”,可以表义。而且上“秋”与下“手”相切,其音正是“qi”。因此,可以根据《方言》的注音“qiú(求)”,变为上声“qi(糗)”而用。

  总之,我认为:“ ”,可音“qi(秋上声)。其义,在宁、镇、扬的方言中,除同“揪”的“抓、扭”外,还有“搞”义。

  考考你

  这些字,你认识吗?

  这些字,你认识吗?

  1.缺牙 b

  扬州人会称掉了牙齿的人“缺牙b”。《新华词典》:“ ,bà(去声)。(方言)牙齿外露”。此处借用,读为阴平b。

  2.崭(zn)

  扬州人对“好”、“美”的表述,有“好看”、“漂亮”等说法。《汉语大字典》:“崭,zhn(上声)方言,好。”扬州话不卷舌,读为“zn(上声)”

  3.扽(dèn)

  扬州人将把细软的物体扯断,叫“dèn(去声)”,如“把线(dèn)断。”另外,还有拉直的意思。《汉语大字典》:“扽,振物使伸直或平整,拉紧。”

  新闻追问

  扬州话有无可能进课堂?

  上海话走进幼儿园

  六成网友支持方言教学

  上海话走进幼儿园

  六成网友支持方言教学

  上海20所幼儿园试点方言上课,引发热议。记者了解到,我市中小学授课仍以普通话为主。那么,扬州话有没有可能进课堂?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没有一所学校开设方言课程,各学校均使用普通话教学。

  上海话走进幼儿园

  六成网友支持方言教学

  据悉,上海话体验教育将于2014年全面开展,今年先行在20所幼儿园试点,在课间鼓励学童使用上海话进行交流。

  新浪调查显示,61.3%的网友表示支持。

  在我市,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在今年校园一日开放活动中,就有小学家长建议,应该引入扬州话教学。“现在孩子基本不会说家乡话了,说的也是"扬普"。”

  本报去年连续对方言话题进行过报道,也引起不小的反响。同一个词语,不同年代的扬州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如“冲个冷”,60后、70后都比较熟悉,而不少80后已经不知道方言背后的含义了。

  那么,上海就保护方言进行的这一举措,在扬州有无可行性?

  据了解,目前我市没有一所学校开设方言课程。市教育部门人士表示,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的政策,也确实很有好处,因此,对各所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建议都是使用普通话。

  事实上,有些学校确实因方言问题发生过“小事故”。在市区某小学,上学期就有家长投诉一任课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其理由是,孩子是外地来扬上学的,并不熟悉扬州话。担心老师这样授课,孩子会听不懂。

  方言PK普通话

  一个是工具一个算传承

  方言保护该何去何从?能否用于教学?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朱季康认为,推广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方言同样不可抛弃。“普通话利于知识传承,是一种工具;而方言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纽带。”他表示,在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毋庸置疑,不过,老师们可以在课后说说方言,和同学们“套套近乎”,这样也利于方言的传承和使用。

  有人建议,将方言制成声音资料留存,对此,不少市民表示不赞同。今年80多岁的老扬州王军表示,如果不是“活”的方言,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部分开设扬剧课、评话课的学校也给学生布置了特殊的作业:多练练方言唱段。“通过这样的曲艺形式,让方言更活灵活现。”邗江区美琪学校一位教师表示,“我们也在摸索如何让孩子们既说方言又说普通话,两者兼顾。”

  (摘编自本报2014年1月25日)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