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这位有心的老人叫孙治德,79岁。她收藏的1200多支笔种类很多,从最常见的一两块钱的圆珠笔、碳素笔、铅笔,到素描用的笔,软笔书法专用笔,还有各种蜡笔,各个时期的钢笔,虽然不是特别全,数量却不少。
9月1日中午,老人在家收拾笔,一盒盒摆在茶几上,果然是超级壮观。绝大多数的笔已经没墨水或者没笔芯了,压根就写不出来字,可老人舍不得扔,都当宝贝一样留着。
去年从长春经开(600215,股吧)区搬家到净月高新区,家里人帮她收拾屋子,见一些没有用的旧笔管、笔尖、笔芯,就扔了。为了这事儿,她还特意跟家人讲明:“不能扔,那是我的宝贝,现在是我的收藏爱好之一。”这不,马上就中秋节聚会了,她给儿孙们安排任务,“把家里不用的笔都拿来,弥补你们造成的损失。”
喜欢写字的人看着这些笔,着实心生欢喜。有的钢笔很古老,应该是20多年前最流行的款式。有些木雕笔是老人淘来的,也有些笔是出国旅行专门买的。而绝大多数笔,就是她平常买来抄书的。
老人说,小时候家里穷,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后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她去后方医院做了护士,一干就是一辈子。总觉得自己读书少,一直找机会弥补。老人读书、读报,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所有的笔都是用来摘抄的。跟着电视学做菜,抄菜谱;跟着报纸学作诗,抄名句。
到现在,她都在怀念自己的第一支“笔”—那是一块白色的画线石,写字就在大石板上。第一支钢笔是父亲送的,希望她好好工作。第一次修笔,是在单位附近的小胡同里,就像现在修鞋一样,一位老人摆着小摊,“那时候,在上衣兜里别一支钢笔,是很光荣的一件事啊!”
现在,儿孙都不用钢笔了,碳素笔也就是签个名,写个收条才用,可她一直放不下这些笔,“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写字,一直到现在,有笔管的留了1200多支,旧物都有感情的。而且,跟笔有关的词有很多,走笔、起笔、妙笔……那是咱的文化啊。”
本报记者 张中岩 金凯 牛研 张鹏飞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