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核心提示
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古碑刻资源非常丰富,记述着泉州的历史。然而,碑刻上经常都是俗字(通俗流行但字形不合规范的汉字)、古体字、异体字、繁体字,今人难以读懂。为了沟通古今、让今人方便地阅读古碑文,今年76岁的南安洪濑人陈立献与2位同年出生的挚友,耗时8年走访调研,共同编著了《泉郡碑刻百篇译注》。日前,该书正式出版,据悉,这是泉州第一本古碑文的通俗读本。
记者 黄耿煌 杨佳彬 文/图
缘起 游客参观碑刻 无人读完全文
陈立献是南安一中退休语文教师,谈起编著这本书的初衷,他说,这源于游览时的见闻。“2006年10月的一天,我们几个已退休的儿时同窗一起往泉州泉山门游览。当时一群游客围在唐代欧阳詹《北楼记》碑刻前猜读文意,竟无一人能读完全文。”
“又有一天,游崇福寺,见《妙月和尚舍利塔铭》碑刻前,一群游客在猜读碑眉"实相智杵"四字的意思,争论不休,请来寺僧、导游解读也如听天书。有人顿生慨叹,要是能有一部解读古碑刻的书就好了。”这话让陈立献眼前一亮,决意写部让今人无障碍读懂古碑文的通俗读本,不被字、词、句的“拦路虎”所困。
考察 6年行程万里 核实每一碑刻
写书是很辛苦的,何况是编著一本古碑刻的译注,工作量可谓浩大。陈立献找来了他的“中国合伙人”,2位洪濑同龄好友—王焕民和孙陈清,组成了编著三人组。王焕民为南安国光中学原副校长,孙陈清则为高级工程师。三人拿出退休金,再加上政府和企业朋友的捐助,分工合作,踏上了6年走访编撰和2年校对改稿的“长征”,虽备尝艰辛却乐此不疲。
为了收集泉州地区的碑刻,6年里,他们行程超过1万公里,晋江、南安、惠安、德化、安溪、永春、同安凡是有碑刻的地方全部走过,有时一个地方去了三四次。“每个碑刻都去核实、摄影,最后一共收集到1000多处碑刻,从中选出101篇编著成书。”陈立献说,其中,泉州市区32篇、南安16篇、晋江8篇、惠安9篇、安溪6篇、永春5篇、德化5篇、同安20篇。
成书 反复推敲字词 8次认真校对
三位老人为求准确,一篇碑文为勘误一个字,就得府志、县志、碑刻三核对;为求准确解释一个词,究本穷源,有时翻查20多部辞书;译文为追求“信、达、雅”,常是三番五次反复推敲,不断修改。
“有一次为了一个字的解释,我和王焕民争论了好几天。”陈立献说,儒家的道统、释家的禅理、道家的玄机、伊斯兰教的教义,有时一句话就让人琢磨好几天。成书送出版社前,治学严谨的他们又前后自行校对了5遍,到了出版社,又与编辑核校了3遍。
反响 首本通俗读本 方便沟通古今
《泉郡碑刻百篇译注》最终成书,竟耗时8年之久。令人遗憾的是,当“样本”印出后,编者之一王焕民不幸于2013年5月2日因心肌梗死去世。
“这是泉州第一本古碑文的通俗读本。”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荣周说,此书不仅为大家了解碑文内容提供了便利,还起到存史、证史和服务于学术研究的作用,也为抢救、保护现存的刻石文物提供一个参考。据悉,此书的出版得到了泉州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泉州市领导基于对积淀深厚的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视,从普及、传承、弘扬闽南文化出发,拨款资助此书出版。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