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文:养老金改革,既要“摸石头”,也需“一揽子”
去年3月,国务院批准广东试点将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的1000亿元资金委托给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今年地方“两会”期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就千亿养老金入市的回答引发关注。他在强调养老金市场运作“总体良好”的同时表示,自去年委托投资运营养老金结余部分至今已有大半年,但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暂时还没有通报运营情况,“运营到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向我们通报。”
其实,去年关于养老金能否进行市场化投资的话题就曾经众说纷纭:有学者支持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但也有学者反对,认为环境不好,投资会打水漂;有的百姓则担心投资有可能导致自己的养老钱蒙受损失。这场争论与其后的“要不要实行弹性延迟退休年龄”、“养老金是否存在隐性债务”等一起,构成了去年关于养老金制度讨论的三大焦点。
讨论虽热烈,参与也众多,但问题常常不聚焦,很多内容至今未有共识。养老金制度改革如何在众说纷纭中求得最大公约数?本报记者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
改革是世界各国福利制度大势所趋
中国目前尚无养老金支付压力,但不能把未来财务风险一股脑推给子孙
本报记者李小佳(以下简称记者):2012年出现了三场与养老金有关的讨论,其数量之多、参与人数之众,在以往是没有的。这似乎意味着人们对于未来养老金的关切正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敏感度。对普通百姓而言,人们最担心的无外乎是,未来能不能拿足养老金、养老水平如何。去年的这三场讨论背后,都牵连着人们的这一潜在担心。例如,一说养老金有巨大债务,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未来领不到养老金;就弹性延迟退休年龄而言,很多人也觉得肯定是钱不够了,所以需要更多的年龄段缴纳,并要养老金入市以保值增值。请问,把“钱不够了”与弹性延退和养老金入市挂起钩来有道理吗?
郑秉文:我国养老金制度建立至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快速增长,这几年每年增长率都在30%以上,2012年底累计结余高达2.37万亿元。养老基金支付能力大大加强,但风险仍然存在。比如,每年的当期结余里有一半是财政补贴;制度各项参数存在不足,但调整起来又有很大阻力;人口老龄化来势汹汹,老年赡养率提高不利于社保制度的财务平衡等。这些问题说明,养老金制度目前不存在支付能力问题,但我们不能把财务风险一股脑推向未来和子孙后代。
因此,该不该把“钱不够”与弹性延退和养老金入市挂起钩来,这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