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目标单一的GDP指标,民生指标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价格、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只要和普通人的福祉沾得上边的,理论上都可以归入民生范围。正因为如此广泛,所以很难集中发力,精确打击,很容易失去耐心,退而求其次。
比如教育和医疗,教改和医改年年有新政,但总是难见大的成效。相比之下,大兴土木搞公共建设、培养一两个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似乎要容易得多。
实际上,大部分地方政府也都是这么做的,这也是一种在现行体制下最容易获取认可的方法。所以我们常常看到高楼平地起,城市一年换一个样;企业快马加鞭,项目一个接一个上。
当然,不能否认市政建设确实改善了城市的面貌,茶余饭后居民们散步的去处更多了;企业的努力直接提升了地方的GDP和知名度,居民们讲起家乡更自豪了。但是,如果从“所有人”的角度来说,这些都不是最大的福利。
最大的福利是什么?是每个人在辛辛苦苦一辈子后不用太发愁晚年的生计;是每个人在生病求医时不用对着天书般的药方掂量银两;是除了吃穿用还能自己解决住行游;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紧张但不恐慌。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做足做好民生工程。
民生需要耐心去做,这条路上没有立竿见影,无法急功近利,但做好了,回报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民心。
上海,先于全国的社保缩影
2月中旬,除了各地陆续出台的房产新政之外,还有一条刺激人的新闻:上海社保年亏空超百亿元。消息甫一出来就激起千层浪。人们无法想象:如果连财力雄厚的上海都遭遇社保难题,那其他地方该怎么办?
其实,上海有上海的特殊性,显而易见的优势背后或许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劣势。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社保金难题将是全国人民的难题。
还没全覆盖怎么就亏空了?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奔跑的速度依然很快――GDP总量刚刚超过日本,开始眺望美国;奔跑的步伐也开始变得稳健――“民生”成为高频词汇,各地纷纷出台各种保障民生的政策:就业、教育、分配……
其中,社保是一个有份量的关键词。
虽然在十七大报告描绘的蓝图里,“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直到2020年才需实现的目标。但在一些有实力的省份和县市,这项目标被早早地提上了日程。
如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骆德春在吉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的社会保障范围要由广覆盖向全覆盖转变,社会保障水平由低层次、低标准向高层次、高标准转变。
12345678下一页 |
标签: 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