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三峡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017-02-02 08:00:02 无忧保
load_ad("g336")  2006年35元、2007年40元、2008年80元、2009年90元、2010年120元、2011年200元、2012年240元,这组逐年递增的数据是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各级政府补贴给每名参保人员的配套资金。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实惠。   覆盖人群不断拓展   2006年万州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启动之时,只有农村户口的居民才能参保。2008年10月,万州区打破城乡户籍限制,将城镇居民纳入参保范围。2009年9月,又将参保范围扩大到辖区几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到2011年底,万州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全区11个街道、28个镇、13个乡(民族乡)、184个社区、448个村委会和重庆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了全民医保的制度框架。   广大城乡居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逐年提高。2006年全区参保人数76.93万人,参保率仅为61.98%;2007年参保人数上升到93.81万人,参保率为75.89%;2008年参保102.07万人,参保率达到了83.0%;2009年参保人数达133.64万人,参保率为90.5%。2010年全区参保人数137.10万人,参保率为90.9%。2011年全区参保人数达139.64万人。2012年,全区参保再次突破137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全区七年累计参保达到820.3万人次,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正逐渐深入人心。   基金运行安全有效   作为"民生"工程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金总量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2006年,参保人员每人每年只需要交纳10元。2012年,参保人员的缴费标准提高了5倍。各级财政的补助配套资金也从2006年的每人每年35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增长近7倍。年基金总量也从2006年的3400多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4亿元,足足增长了10多倍。基金蛋糕越做越大,群众的受益水平也越来越高。   区财政、区人社等部门坚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管用分开,封闭运行"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模式,认真执行基金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规范基金的收支管理。2006-2011年,万州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共筹集基金85847.60万元,共支出基金74638.94万元,累计结余基金11208.66万元,在不断提高群众待遇支付水平的基础上,确保了基金运行的安全有效。   创新居民医保制度   万州区一直把"参保居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补偿办法,简化补偿程序,创新筹资机制,使居民医保制度更加利民、便民、惠民。   万州区居民医保制度实行补偿"直通车"制度,即参保群众当场看病后,当场报销。同时,成功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制度进行无缝衔接,切实方便贫困参保群众就医后的补偿。率先在全市实行民政五保户、低保户、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伤残军人)、重度(一、二级)残疾人员和计生奖扶特扶对象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不设住院补偿的起付线,从而增加实际补偿,更加体现制度向弱势群体倾斜。率先实行农村孕产妇和城镇低保孕产妇在一级医院免费住院分娩。率先在全市推行"母婴伴随"政策,即符合政策生育的新生儿可随参保母亲享受各项补偿,享受时间从出生之日起至1周岁。这项政策受到了重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现已在全市推广。   不断完善筹资机制。在采取入户收取、"定人、定时、定点"方式收取、滚动筹资收取参保费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居民自愿的前提下,与银企合作,实行代扣代缴,确保居民应保尽保。从2011年起,对未在上一年规定时间内缴纳参保费的居民,可在当年全额缴纳参保费(包括政府补助部分)并享受当年的居民医保待遇,但设置3个月待遇支付等待期(期间不享受有关待遇)。推行新生儿落地参保,新生儿可在出生3个月内缴纳全款(包括政府补助部分)独立参保,享受未成年人待遇,不设3个月待遇支付等待期。   强化监督管理   监督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幅度是确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安全的关键。区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多措并举,打"组合拳"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对一级及一级以上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风险共担、动态管理和协议管理。建立"六查六核实"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现场督查。一查病人,核实是否假冒现象;二查病情,核实是否符合入院指征;三查病历,核实有无编造;四查处方,核实用药是否规范;五查清单,核实是否符合收费标准;六查账目,核实基金是否单独列账。实行公示制度。完善万州区"居民医保"互联网站功能,在此平台上能查询每个镇乡(街道)、每个定点医疗机构、每个病人的就诊补偿信息,增加公示和投诉渠道,切实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回访制度。采取入户、电话等形式回访病人,每月抽查的定点医疗机构数不少于机构总数的10%,每个机构抽查的病人不少于上月病人总数的5%。狠抓举报投诉查处工作。根据电话举报、网络举报、来信来访举报,及时安排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处理或调查,根据查处情节轻重给以相应的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管理效能。我区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阳光操作",同时切实加强网络监管,将事后监督变成事前、事中监督。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员制度。全区在每个镇乡、街道设立2-3名监督员,共聘请128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工作人员、镇乡(村居)干部、参保居民等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监督员;各镇乡、街道在每个村(居)也聘请了1-2名监督员,对违规操作、弄虚作假、套骗基金等行为进行监督。全区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明查暗访监督网络。   参保群众在医院发生的医药费用,都会经过万州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把关",假如发现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将由医院对这些不合理费用"埋单"。2011年,区居民医保中心通过费用审核和现场床旁稽查共扣减医疗机构不合理费用118.82万元。   参保居民得到实惠   2006-2011年,万州区受益群众累计1029.1万人次,共获得补偿74638.94万元。受益率逐年提高,从2006年的42.36%提高到2011年的188.20%。住院补偿率逐步提高,从2006年的27.65%提高到2011年的47.84%。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参保群众得到了实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有效地缓解。如,2009年长坪乡长坪社区的江某因患肺部疾病共花医药费用16.9万元,获得补偿7万元;2010年,三峡学院学生刘某患严重多器官衰竭花费医药费23.2万元,获得补偿12.3万元;2011年,恒合土家族乡前进村熊某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先后五次住院,花去医药费19.5万元,连同二次补偿一共获得10.5万元的报销;高峰镇雷家村伍某发生医药费30余万,获得的补偿超过18万元。受益人群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惠及民众、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万州区在推进制度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一是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到突出位置。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了工作的有序推进。三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完善政策措施。四是始终坚持为民、利民、便民的宗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五是基金运行安全有效,探索出了低水平起步、保障大病医疗、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控制基金风险的有效做法。推动万州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将助推"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版权声明:《三峡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注明:http://www.chashebao.com/yiliaobaoxian/8501.html

标签: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