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保
异地医保“流动”痛点如何避免


3月29日讯:如何让医保更好地跟着人“流动”起来,近期又成为一个热议话题。相对于如何建立国家统一的就医结算平台、报销基金来源等实操性的专业问题,老百姓更关心将来的异地医保直接结算执行中能否尽量避免现有的一些“痛点”。
只要能实时结算 不来回折腾
报销比例低点也能接受
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热议的医保异地结算问题,退休后从东北老家到北京的刘德朋格外关注。“总理说省内异地医保实时结算今年就能实现。我们希望也能在三五年内尽早突破瓶颈,实现全国一盘棋。”
刘德朋在2011年就给自己办好了异地医保的手续。“办好暂住证,到所在区里医保中心、街道还有指定的3家医院都盖齐章,然后再回辽宁老家请医保中心盖章,把这些章集齐了,就把异地医保的手续办好了。这样我们在北京住院就不需要转诊证明了。”
不过,等到刘德朋真的生病住院后才发现,这一套繁琐的程序也只是省下来一份转诊证明,真要报销的时候,一点麻烦也没少。住院之后首先得跟老家的医保中心报告,“是什么病,在哪家医院都得说清,还得具体到病床号。”
出院后,攒齐了各种单据后还是得回老家报销。“这也就罢了,关键还不能当时报,让我三周以后再去领报销的钱。”刘德朋很郁闷,老家的房子虽然还在但久不住人,他只好悻悻然地返回了北京。三个星期后,刘德朋放弃了亲自回去的打算,请老家的弟弟帮忙办理。“我弟弟过去了,结果没我的身份证还不行,只好又把身份证快递回去。”
这一次报销程序走下来,刘德朋真切地感觉:“病不起啊,住院难,出院医保结算更难。”因为儿子工作忙,所以刘德朋都是自己跑程序:“孩子们生活节奏都太紧张了,我们不忍心耽误孩子时间。不过老了之后真的禁不起折腾了。”
刘德朋的经历并不是特例,他身边就有很多朋友都是退休后到外地和子女一起生活。刘德朋说,老人们都盼着医保异地结算能尽快推进,甚至可以接受少报销一点。刘德朋认为其他一切都可以让位于便利,“只要能在异地就医的时候实现实时结算,就按我们老家外地就医报销比例来计算就可以,比我们在当地看病报销比例低一点也能接受,只要别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再来回折腾就行。”
医保异地实时结算
也许病床就不会那么紧张
还有很多“候鸟老人”没有像刘德朋这样办异地医保结算的手续,他们在外地就医,有时就不得不完全自费。
去年10月中旬,刘淑荣和老伴还像往年一样飞往海南澄迈过冬,他们已经当了6年候鸟。去年12月底,刘淑荣突然觉得头晕。因为之前她曾经有过脑血栓的病史,于是赶紧到当地医院就诊,虽然问题并不太严重,但医生还是给她开了两周的药,让她每天到医院输液。
刘淑荣觉得每天都得去医院太麻烦,希望能住院治疗,医生告诉她没有床位。刘淑荣开始以为是从外地过来的“老候鸟”太多,以至于当地医疗资源不够用了才出现的“住院难”。后来,她每天去医院打吊瓶的时候,听病友们聊天才知道内情,“病房里好多都是外地患者,有的人只是感冒也要求住院。原因就是大家都说在外地就医,门诊费用不报,要想报销必须住院。”因为大部分时间要在北京度过,刘淑荣还不想办现在的异地医保结算手续,怕影响在北京就医,她对将来的异地医保实时结算也充满期待:“不光能少自费一点,最关键是到那时就不会有人小病也住院,病床应该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而同样在外地就医的阎小娴父亲,就报销了一定比例的门诊费用。2013年秋天,阎小娴的父母在帮她把孩子带到了上小学之后,坚持回了老家,但回家不到半年就发现心脏出了问题,在老家医院做了心脏造影后,发现3个主要动脉都有堵塞,办了转诊证明后回到北京做心脏搭桥手术。在求医中,阎小娴的父母听病友们介绍,回老家开一个专门的慢性病本,就可以报销部分的门诊费用。阎小娴的亲戚找人帮她父亲办了这个证明,后来阎小娴的姐姐去报销的时候也很糊涂,“我们当时门诊单据、住院单据都是一起交上去的,一共将近9万,有一部分自费,最后报销了3.5万,到底门诊费用报了多少,看不出来也没敢多问。”
1
2
下一页
末页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