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扩大城乡医保一体化 让更多农民公平享受医疗待遇


60岁的李玉秀常说自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位湖北省荆门市东光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的退休职工,在1994年不幸查出尿毒症,依靠每周两次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迄今已有18年。
支撑李玉秀守护生命奇迹的因素之一,就是湖北省荆门市不断进步的医保政策。
李玉秀告诉本刊记者,从最初用工资抵消医疗费,到后来每年自付2.7万元医疗费用,再到现在每次透析费用全免、自己只需出40元材料费,她真切感受到医改的进步:“我得到了实惠,感觉很幸福。”
而在维护李玉秀等医保患者最大利益的同时,湖北省荆门市通过主动引导医院竞价包干病人等制度创新,确保了医保统筹基金始终安全、充裕截至2011年,荆门市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5.6亿元。
同样可贵的是,荆门市相关医院的利益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史登平告诉本刊记者,医保对医院结算,实行总额控制,分月考核支付制,并根据医保基金量及医院业务发展,增加结算总额。这考虑了医院利益,也促进了医院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及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荆门市医保究竟是如何实现患者、医保、医院的“三赢”的?其“不能让基金出险,不能让医院无利可图,不能让患者个人负担过重”的周全考虑,又会对一些在医、患、保三者利益中顾此失彼的医保机构有何借鉴?
农民的待遇怎么升
荆门市地处湖北省中部,总人口约300万,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不过40亿元,算不上多么富裕,但就在这里的掇刀区,正进行着农民医疗待遇不再与身份挂钩,实现户籍在村,待遇“进城”的医改试点。
本刊记者获悉,荆门市将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合二为一(荆门市所辖掇刀区还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合三为一),分成四个缴费档次,除职工必须依法参保外,其他人员可自主选择其中任意一档投保。具体而言,在这四档里,一档对应新农合,二档对应居民医保,三档对应灵活就业人员医保,四档对应职工医保。“这就形成了缴费与待遇挂钩的菜单式政策体系。”荆门市医保工作人员说。
这意味着,在掇刀区,农民的医疗待遇不再由身份决定,仅以纳入报销范围的药品为例,其数目就从原来的625种扩大到2591种。
51岁的李春杰2007年被查出肝硬化,由于其户籍在农村,按过去的政策只能选择新农合。她清楚记得,2011年,参加第一档对应新农合医保的她,个人缴费60元,当年住院3次,医疗费用3.7万元,获得报销2.1万元,实际报销比例为57%;2012年,她加入对应居民医保的第二档医保,个人缴费150元,今年到目前医疗费用累计5.9万元,报销4.1万元,实际报销比例接近70%。“这个制度让我们农民有了更多选择,省了更多医疗费。”李春杰说。
看到掇刀区医保政策的实惠,像李春杰一样选择主动“升档”的人越来越多。掇刀区交通村村医李承才说,2009年新制度实施时,全村村民普遍参加第一档医保,但现在参加第二档的人已占近一半。“第二档比第一档多交90元,但平均报销比例高10个百分点,这笔账村民算得很清楚。现在农民收入水平高了,多掏这点钱对谁家都不是难事。”
本刊记者了解到,掇刀区2009年有8.9万多人参加第一档医保,但这个数字在去年已降到7.2万多人。“这表明有1.7万农民按照新政策自愿提高了参保档次。”荆门市医保工作人员说。
掇刀区在三套医保制度合并后,相关经办机构的运行成本显著降低,政府也成了赢家。掇刀区财政年核拨办公经费减少30%,信息系统开发费用节省近100万元,每年减少的网络维护费用也有约50万元。
2011年,掇刀区农民主要参加的一档、二档医保,其统筹基金的累计结余都达到1600多万元,全区农民参保率达到100%。
荆门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该市正计划扩大城乡医保一体化的试点范围,将掇刀区一体化的经验推广到市城区,让更多农民公平享受城里人的医疗待遇。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