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疗
陇南抓住灾后重建机遇 大力建设医疗基础设施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每个家庭的幸福。近年来,我市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大力开展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医保覆盖范围,逐步健全了公共卫生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为百姓构筑起了一道道健康屏障。
抓住机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市民张晓红对医疗卫生设施的变化感受颇深。8月初,她带孩子在市中医院儿科输液,再不用老早“占位子”了,输液室的液晶电视循环播放着动画片,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也不用到处找开水为孩子冲奶粉,热水器24小时提供开水。
在宕昌县城关镇卫生院工作的小刘感慨地说,以前城关镇卫生院可以说是“居无定所”,现在卫生院大楼盖在环境优美的山水雅苑小区,卫生设施齐全,内设诊疗科、保健科、注射室等,可为居民提供日常保健、进行常见病的诊疗。
我市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卫生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全市卫生系统灾后重建项目258个,总投资达12.2亿元。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197个乡镇卫生院灾后重建项目已全部竣工;文县、武都、康县、宕昌和礼县等5个县的村卫生室打捆项目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全市共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18所,规范化村卫生室227个,切实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圳援建的市医院综合大楼、在武都区东江新区新建的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也已投入使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城乡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
医保全覆盖,群众看病不再贵
“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这些民谣是以前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写照。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行,切实减轻了患者的负担,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国家的发展成果。
2007年新农合刚推行时,宕昌县城关镇牙坪村的张老二怎么也不接受,认为“那是骗人的把戏”,儿子张平只好偷偷为全家人上了医保。2007年年底,张老二在上山砍柴时摔伤了腿,住院花去了3000多元;2008年年初张老二的妻子又因胆结石住院动手术,花去了5000多元。两次住院张老二家共花去医药费8000多元,眼看春耕就要开始了,要买种子、化肥、农药和地膜,张老二手头却没有钱。就在张老二一筹莫展的时候,儿子拿来了新农合报销的6000多元医药费,让他喜笑颜开。从此以后,他逢人就说,国家不会骗人,“新农合”政策就是好。
2011年全市参合农民229.88万人,参合率96.69%。今年,各级财政已将新农合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全市共筹集新农合资金5.05亿元。马华的孩子因为拉肚子,治疗三天共花费了24.8元,马华发现大夫给孩子用的药,比外面的药店便宜,如丁桂儿脐贴9.6元,而药店里卖10.2元。目前,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已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和实行零差价销售。通过零差价销售,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比实际销售价格下降了23.1%,门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6.4%,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3.3%,有效减轻了群众医药负担。
大力发展中医事业,为健康开绿色药单
李玉霞儿子因为扁桃体发炎,主治医生开了6副中药一共16.8元钱,喝完中药孩子病已经痊愈。医生告诉记者,用中医治疗小孩的常见病,副作用更小。目前,我市加强中医特色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创建工作,落实中医药“三三制”,即中医就诊人数占总就诊人数的1/3以上,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1/3以上,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的1/3以上;落实好“三个全覆盖”,即向乡镇全覆盖、向社区全覆盖、向村组全覆盖,发挥好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群众健康有保障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解决了群众的看病难,医保制度的全覆盖解决了群众的看病贵,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群众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有病能医治,还有无病保健康。
近年来,我市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步伐,为妇女儿童健康开绿色通道,为居民建立健康电子档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据了解,全市儿童报告接种率达到95%以上。通过实施“降消”项目,全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23846人,住院分娩率达92.16%。目前,我市为177.27万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2.15%;筛查高血压规范化管理人数8.13万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人数0.95万例。同时强化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积极开展社区卫生人员转岗培训、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在全市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672期次;为广大居民提供了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保障了群众健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