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导读】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备受关注,而且我们大家最常用的医保现在适用的局限性比较大,在去年的省人代会上,省人大代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戴夫呼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养老护理费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戴夫透露,他提的这一建议已经有了结果,合肥市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实施方案,有望从今年开始将养老护理费纳入医保。
今年,戴夫带来的建议还和“医养结合”有关,他希望政府加强对养老服务的质量监控,对“医养结合”机构进行分级管理。
现状:部分医养结合机构不规范
近年来,“医养结合”成为未来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家也逐渐开始对实行“医养结合”的机构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过,戴夫发现,一些养老机构通过增设医务室或者配备护理人员等方式,打出“医养结合”的概念牌,一方面吸引眼球,一方面套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某些已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并开设养老、托老服务的机构中,存在把养老床位变相为医疗床位,套用医保资金支付养老床位费的情况。把入住老人一般的康复护理服务变相为医疗诊治服务,用医保基金报销产生的费用。”戴夫说,这些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资金的正常使用,对医疗保险基金造成了损失,损害了其他参保人的权益。
对策:医养结合机构分四个等级
为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戴夫建议政府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扶持力度,健全政府督导机制,对“医养结合”机构设立四个等级标准,对不同等级提供对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防止少数人员利用国家政策套取国家资金,保障养老资金的规范合理利用。
通过大量的调研,戴夫认为可以把“医养结合”机构分为四种类型。其中,第一级是医养型机构。该级别的机构在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中更注重“医疗”,收治对象为失能半失能、失障半失障的老人、各种疾病后需要康复功能锻炼或理疗的老人等。该级别的机构应当具备二级医院以上的医疗服务水平;第二级是护养型机构。该级别的机构在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中更注重“护理”,收治对象为慢病易复发的病人,需要长期护理和照护的老人。该级别的机构应当具备简单的医疗设备,对医生资质可以不做要求,但护士的数量、资质、护理质量等的考核和评价应当参照二级医院以上标准;第三级是疗养型号机构。该级别的机构没有医护人员配备,收治对象为生活可以自理,需要一定照顾的老人。第四级是居家养老型。由社区全科医生和护士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监管。
未来医养结合的四种模式
在“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上,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家庭发展指导处处长蔡菲介绍了未来医养结合的四种模式。
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现有的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结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比如,上海建工医院新开一家护理院,北京的八里庄服务中心最近申请了一个护理院的资质。
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去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护理站,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只要有一个医生、一名护士就可以申请医务室,门槛大大降低。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以上就是关于医保将有更大用处,养老护理费可能纳入医保的相关消息,如果真的能实现这一政策,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很多社区,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