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医疗保险早报:123
修改后,协议条款从46条增加到67条,增加了信息管理、违约责任等章节。
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的主体内容是医疗保险费用用支付。如何才能既控制费用增长,又调动医院积极性?
多种付费方式并行,总额控制为主导
在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北京某医院2013年的医疗保险费用用目标是13亿元,年底结算时用了11.9亿元,结余了1.1亿元。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检查以后,发现该医院的考核指标符合设定的考核指标,扣除了500万左右的违规费用,结余的1亿元全部留给医院。
看似白给医院1亿元,实际上是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双赢。如果医院不是通过控制成本,而是坚持扩张式发展。或许,为了获得1亿元,至少要用4亿的医疗保险费用用。通过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的引导,则结余了3亿元。而医院通过控制成本,获得了1亿元。段政明评价道。
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的主体内容是医疗保险费用用支付。此前协议里费用支付内容很简单。这一次,总额控制、按病种付费、定额付费、人头付费等付费方式都写入了协议。
选择哪种付费方式,和当地医疗机构的竞争强与弱、医疗服务的习惯、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信息系统建设等都有关。
我们以总额控制的付费方式为主导,住院和门诊大病尽量实施按病种付费、按定额付费,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医院、门诊探索按人头付费。段政明说。
多种付费方式结合的好处在于,如果只有总额控制,则仅有目标,没有明细。如果没有总额控制,只有其他付费方式,则有可能总额管不住。
较为明显的改变在于,以前,按项目付费时,医院打一针赚一针的钱,多打多得。现在,按总额控制时,医院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药品从利润中心变成了成本中心,因为每用一分钱的药,就会消耗了一块钱的医疗保险费用用,医院会尽量选择钱少的药。
总额控制不等于总额限制,控制费用不是控制服务,控制的是过快增长的费用,控制的是浪费的费用。当然,可能会带来有的医院推诿重症病人,这需要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如果医院没有按照临床路径执行,就可能会带来医疗质量的下降,我们会扣分。
在总额控制医疗保险付费的管控中,不同医院院长对此的态度迥异。有的医院院长努力通过控制成本获得结余留用,而有的院长仍然是等、靠、要,总是反映医疗保险给的基金不够。在段政明看来,医药费用的浪费像吸了水的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
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始终处于博弈之中,协议管理内容必须适时进行调整。
仅靠协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很难,但没有协议会更难
为了让协议管理更好地发挥作用,全国各地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多措并举。
广州市将定点医疗机构按照信用等级得分高低,细分为AAAAAA三个等级,对于不同信用等级采取了不同的监督检查、费用审核方式,并通过对不同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等手段。
宁波市要求医院对自制制剂的使用、处方外配、使用单价200元以上的医用材料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同时规定了医疗机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外的药品、服务项目及医用材料时应知情告知,经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后方可使用,重视患者的知情权。
河北省秦皇岛市实行了驻院代表制度,改事后处罚为事前监督,取得了良好效果,医疗保险费用用的增长呈明显下降趋势。
北京市朝阳区不断创新科技,研发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软件,将定点医疗机构基本信息、日常审核、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录入系统,为日常检查存档、资料查询、年底考核评分提供支持,自动生成每月考核结果,定期向定点医疗机构通报,实现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实时监控。
路漫漫其修远兮。段政明表示,医院最多会在3年内摸透医疗保险部门的管理措施,由于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始终处于博弈之中,因此,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协议管理内容必须适时进行调整。
我们会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根据一些普遍的、突出的问题,在协议重点领域增加条款、修改条款。段政明感慨道,仅靠协议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确实很难,但如果没有协议的话会更难。医疗保险的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摘自《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范本》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