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探寻深圳医疗保险改革之路


1999年5月,深圳市管理人员赴港调研。 左一为陈翔。
深圳医疗保险在全国范围内险种最全:分一档、二档、三档,还有补充保险、重特大疾病保险、工伤保险等;覆盖面最广;参保人数多达1100多万人;保障程度最高:一档接近90%,二档85%,三档为80%。
医保之所以能率先在深圳取得成功,与这座城市有分不开的关系:深圳是经济特区,引进人才时有较高要求,城市人员整体素质较高,且年轻人多,对新事物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深圳经济相对发达,人们更容易接受将部分收入作为医疗保险费用;再则,政府的财政实力也比较雄厚,对支持“统账结合”模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此外,当时,深圳引进的企业中,多数是港台企业,这些地区很早就知道社保、医保这套体系,更容易适应。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面临经济转型,企业面临重组、职工下岗等问题,职工一旦下岗,养老与医疗就失去了保障
深圳率先开展医保探索
正式实施医疗保险以前,在我国,企业采用的是劳保医疗,党政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这两种模式存在弊端。既然可以报销,小病大治,药物一定挑好的、贵的、进口的,做检查要做高档的。那时,医院也强调创收与经济效益,做大型检查、开大处方,能获得高提成。这刺激了消费,但也必然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医疗设备、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企业与政府都觉得负担过重,也与我们的国情不相符。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面临经济转型,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面临重组、职工下岗等问题,职工一旦下岗,养老与医疗就失去了保障。既然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有相配套的社会保险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寻过程中,深圳是走在前列的,当时便提出要做社会保险的相关探索。社保分两块,一块是劳动局下面的养老保险;一块是卫生局下面的医疗保险管理局(以下简称“医保局”)。医保局的基本架子有了,制度仍不完善,需要不断招聘、引进专业人才,由时任卫生局党委书记林天池负责组建团队。
因我1986年曾作为访问学者被卫生部派往法国巴黎公立医院管理局研修,对医保有所了解,回国后发表过介绍巴黎医保的文章,故他们到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招聘人才时,提出希望我能来深圳工作。
但我心中颇为纠结:当时,我已年过半百,在武汉拥有相对安逸的生活,专业上是正高职称,且曾被派往阿尔及利亚工作过近3年,被授予“先进援外战士”,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来深圳,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其次,我的家人、朋友全在武汉,妻子刘景萍是同济医院的财务负责人,在卫生事业单位清产核资与成本核算中成绩突出,被卫生部和国务院树为典范,收到时任国务委员王丙乾署名的奖状,让她在全国各地巡回报告,所以调动一事,妻子和双方亲戚都强烈反对;此外,当时,我已连续7年担任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正在省委党校学习,学成后职级有可能再升一级。
为什么又想来呢?一是因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鼓舞人心,肯定了我对深圳发展的信心;二是性格所致,我喜欢挑战新事物,来深圳,面对全新事业,有挑战性,且这是阳光事业,很有发展前途;除此之外,我过往的工作经历与生活背景,也让我有信心及能力做好这份工作。我所在的同济大学是国内医学院重点院校,我曾工作过的同济医院在中南一带也是首屈一指的,我还在法国巴黎的大医院做过访问学者,了解国外大医院的运作模式。
因此,当这么一个机遇出现时,既然有这样的优势,我便觉得可以过来试试。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