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本市已对4家定点医院和1家药店取消医保定点资格;对17家定点医疗机构予以黄牌警示。同时,已将20名违规责任人,作为“不信任医师”记入医疗保险医师诚信系统,自处理决定发布之日起三年内,此人开出的处方医疗保险不予报销。此外,还有111名参保人员因涉嫌骗保被停止使用社保卡。
通过调查,医保部门发现个别定点医疗机构的4种骗保招数,并对它们进行了黄牌警示、取消资格等处理。这四招为:
分批上传虚报诊疗费
个别医院对患者谎称超过1000元以上的费用不能当时结算,需要将患者的社保卡留在医院结算,几天后再来取卡。但按本市门诊持卡就医的规定,医院是不能留置患者社保卡的,也不存在1000元以上费用不能实时报销的情况。医院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将患者一次就医发生的费用分批次上传。这样,每次上传都增加了一个就诊人次,既获得大量虚报的诊疗费,又降低了医院的次均费用,以此躲避医保部门的监管。
代刷卡替换报销药
一家医院与某保健品公司勾结,由保健品公司在报纸上登广告,宣称该保健品不仅能报销,而且工作人员还送药上门。一些参保人看到广告后便购买,由保健品公司的工作人员上门取社保卡,然后到该医院代刷,将保健品替换成医保报销范围内的中草药品,最后工作人员再将开出来的保健品送货上门。所报销的药费,由医院与保健品公司分成。
虚挂床位骗保费
有医院的住院信息显示,有两名病人分别住院28天和26天,可是再核实其单位考勤记录后又发现,两名患者在“住院期间”居然分别有23天和11天都在单位上班。是医院私自为其办理住院,还申报了医疗费,骗取大量医保基金。
“调包”替换诊疗项目
在违规医院的骗保招数里,最常见的就是替换诊疗项目,即将医保报销范围外的项目替换成可报销项目。如某中医药研究所将自费的足疗项目替换为可医保报销的电热针灸、药罐疗法、按摩、中药泡洗、足底反射治疗等项目,原本20多元的治疗项目被提高到六七十元。但就因为可以报销,所以吸引了众多的参保人前去享受这“便宜”的足疗。
标签: 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