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讯:住在成都市双流颐养居养老院的86岁老人杨西欧,牙痛发炎吃了一个星期药没有止住,3月9日,老人家干脆住进医院输液治疗。和以前需要来回奔波不同,这次,他只是从三楼住所,住进了隔壁二楼的护理院。
作为成都最大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双流颐养居在养老院里率先建立起了医疗机构——华孝护理院,并于今年2月与双流区医保局签订了医保协议书,成为成都首家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的护理院,开启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
运行一个多月里,这种全新模式给老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也遭遇了一些磕磕绊绊。
就近服务:“医院”开进养老院
去年12月,杨西欧和老伴决定住进双流颐养居,“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这个养老院里有医院,看个病输点液,不用再跑来跑去。”
颐养居是双流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总投资约9600万元,床位436张,设施设备配置为四川省三星级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标准,也是成都目前已建成的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从规划设计之初,这里便为医疗机构入驻预留了区域。去年9月,配置有医生和护士的护理院开始运行。“护理院是按照一级医院标准配置的人员和设备。”颐养居负责人胡程曦介绍,护理院共有医生护士38名、床位50张,配有中医、康复、内科、营养、检验、放射等科室。“养老中心里婆婆大爷们的小病小痛,通通都能拿下。”
双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养老模式,养老机构与医院等治疗康复机构存在空间距离,很多患有慢性病需要反复治疗的老人,不得不来回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非常痛苦。而“医养结合”能让老人在养老院中就能享受到医疗资源服务的便捷。
医保“加盟”:让医养结合更紧密
春节前,双流区医保局与颐养居华孝护理院签订《成都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书》和《成都市医疗保险补充协议——护理院》。这意味着,养老院的老人在护理院看病,能通过医保报销医疗费用了。
双流区医保局副局长王敏告诉记者,该护理院有卫生部门认定的医疗机构资质,以医疗机构属性纳入医保。在她看来,护理院的等级不高,但能满足病人看小病的需求,很方便。“如果养老人员的病情护理院无法治疗,应即时转院,以免延误救治。”
协议中特别规定,该护理院的医疗对象只能针对该养老院内部收治的老人,且老人入院前要先接受身体上和生活上的评估,确认健康状况确实属于需医疗救治范畴,而非养老护理范畴,才能入院。
能就近就医、报销,很受老人欢迎。“能在养老院看病直接报医保太方便了。”76岁的廖云弟老人,3月4日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住进护理院,住院10天,通过医保报了2652.35元。
护理院工作人员李丹说,从这几个月的经验来看,内科和康复科的需求比例最高,占到养老人员的三成以上。
创新探索:在磕磕绊绊中前行
不过,与普通医院就医医保稍有不同,在护理院就医的老人依照正常的医疗报销标准进行报销,但护理院在同医保部门进行保险金结算时,则依照“按床日包干定额付费方式”进行。
协议规定,医保局与护理院采取按日包干定额付费的方式,分三档(50元、35元、30元)结算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也就是说,无论病人消费了多少医疗费,病人按消费项目正常报销,但该护理院在同医保部门进行结算时,则按50元(或30元、35元)一人一天的标准领取保险金。
“这中间就产生了差额。”胡程曦举例:一个老人在护理院住了10天,通过医保实际报了3000元,但医保局结算时只划500元到护理院账上,另外的2500元相当于护理院承担了。
王敏告诉记者,按照规定,养老机构是不能纳入医保的。目前制定这个标准,是一种全新探索,一方面来源于大数据分析同级医院花费水平,另一方面借鉴了许多先行地区的经验,“此外也是为了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确保医保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颐养居护理院目前有14位老人正在住院治疗,有4位参保老人已经出院并办理了医保手续。胡程曦说,护理院已经为这4名老人承担了原本应该医保报销的上万元的费用。“现在收老人入院有点缩手缩脚的,多收一个,就要多承担一些费用。”
记者了解到,人社部已提出将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专门针对失智老人的护理保险。未来这种有针对性的险种出炉后,现在遇到的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