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本来就有病在身、体质较弱,还要为报销医疗救助金来回奔波,制度设计没有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致公党上海市委建议,民政部门与医保部门联动,把低保人员的身份核实工作前置到低保人员看病结账环节,免去让低保人员先行垫付、四处奔波的烦恼。他们还建议民政部门力争每个月实时更新医保部门的相关信息库,方便医保部门“无障碍执行”低保人员医疗救助政策。
提案与长宁区试点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的“四医联动”模式不谋而合。市政协提案委召开专题会议,邀请市民政局、市医保办分管领导共同参与,了解医疗救助从事后转移事中、事前,方便低保对象就医的实施情况。
2011年8月,市医改办领导,同时也兼任市政协提案委常务副主任的叶明忠又带着市医保办、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总工会的负责人实地考察长宁试点,并在座谈中形成共识,提请市医改办研究把“四医联动”试点推广到全市城镇乃至新农合。
在市民政局的提案答复中,记者看到,嘉定城镇居民已经列入了医疗救助实时结算的试点范围。目前,试点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记者调查 曾每月为凑医药费而烦恼的陈国钧说: “不用再借钱,也不用为报销奔波”
几年前,陈国钧头疼脑胀却不敢去医院:他们家是低保家庭,妻子得了尿毒症,诊疗费用高昂,“我再去看病,拿不出钱垫医药费”。上海自1997年开始实施医疗救助,帮助了不少困难人员就医;但由于采用事后救助模式,低保人员得先垫付医药费,而拿到报销款常常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了。
陈国钧是4050就业人员,月薪就是全市最低工资,每个月妻子吃药、做血透,他要东借西借凑上一笔钱垫付医药费。付完药费,他要打报告,整理好材料交给街道,然后等着医疗救助金审批下来,有时候家里实在窘迫,连吃饭都困难,实在熬不住的他还要去区里看看情况,“很折腾”。
长宁区的民政医疗救助金与卫生系统的基本医疗保险形成联动后,老陈长舒了口气。每次看病,他只要交付个人须缴的5%即可每个月大概三四百元钱,剩下的钱直接从他的医保和医疗救助金等账户中扣除。老陈不用借钱垫医药费了,也不用为了申请救助金在两三个地方之间奔波在医疗机构的一扇窗口,他以前的烦恼可以被一站式解决。
标签: 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