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 医疗方面先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无疑是当下热词,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医疗先行:前不久,北京市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这也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首家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的医院;2月1日,北京市和河北省签署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北京将支持河北张家口地区3-4家基础较好的医院,以及每家医院的2-3个专科,通过3-5年的技术支持使之达到当地领先水平,成为张家口地区的医疗中心,也被认为是京津冀为打破医疗卫生资源的行政区划限制迈出的重要一步;位于燕郊地区的燕达医院、京东中美医院,先后与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安贞医院、三博脑科医院、北大肿瘤医院等签订合作协议,签约速度越来越快。
目前,京津冀医疗机构间的合作已经从科室层面上升至医院层面,从派驻医生、团队到院际共建、托管,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在合作模式上,也在探索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机构的交叉合作。对于北京日均70万的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或许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尤其是河北每年700万人次赶赴北京就医。京津冀医疗一体化有着更实际的需求。
另一方面,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探索效果,在业内人士看来,大多数仍旧停留在协议和规划上,并未形成实质合作。北京市对医生多点执业、异地执业政策的松绑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医生,但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关键是实现医保政策的互联互通。也有人指出,建立医院之间的合作并不难,关键在于医保互联互通仍面临政策、机制层面的困难,要实现医保和新农合的互联互通,并非那么简单。
标签: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