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你想不到的10个养老问题

2017-10-20 08:00:02 无忧保

  无忧保早报: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你能比较准确地想象出2042年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一天离现在还有30年,你根本想象不到30年后你的需求是什么。

  可以确定的是,把现在的消费冲动转化为为30年后的自己攒钱真的是件很困难的事,收入较低和诱惑太大是两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当你为实现长期的财务目标而存钱时,你觉得像是在剥夺当下的自己享用金钱的权利。

  但是你不得不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国家提供给你的养老金可能真的不够用。中国银行与德意志银行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人口老龄化将让中国到2013年出现18.3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国家宣布“推迟退休年龄”为必然趋势。

  你的确应该好好想想未来的日子了,特别是钱的问题。

  为了让自己老了以后的生活质量不至于下降太快,你应该设定一个长期的财富增值目标,理财开始的时间越早,财富增长的时间就会越充裕。

  除了尽早开一个命名为“为2042年准备的养老基金”,或者“为60岁准备”的账户,你还应该补习一下关于养老应该知道的那些事。

  1.退休后的花费不比工作时少  养老需要多少钱?

  《重庆晨报》在相关报道中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你是80后,想在退休后的20年过上舒服日子,需要准备314万元养老金!”

  数字虽然惊人,但是计算上的确也算合理。假设退休后每月的开支为2000元,从60岁开始退休,按照平均寿命80岁计算,那么你退休后的20年需要2000×12×20=48万元养老金。通货膨胀的威力你已经见识过了,以3%的通胀率计算,如果你现在30岁的话,则需要准备314万元退休金。

  在美国,养老的花费也不是一个小数字。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一项数据分析表明,普通美国人活到100岁,一生平均将花费350万美元,这笔钱的一大半--也就是150多万美元,在50岁时就会花完。接下来的30年左右时间里—美国人目前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1岁--又将花掉140万美元。少数幸运地活到100岁的人还需要63万美元。

  别指望着自己退休后大幅节省开支,实际上,人们在退休阶段所花的钱往往不比工作阶段少,虽然生活开支相比以前将会大幅度减少,但是你预算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换了医药费和旅行费用。

  祝愿大家长寿,也希望大家提前准备好长寿所需的大把银子。

  2.你的储蓄不够养老

  根据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退休研究中心的统计,51%的美国家庭退休后有可能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标准。不少人认为,中国人的晚年可能会好一点,因为中国人更爱储蓄,不会因为未来需要用钱时才发现自己囊中空空。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属全球最高之一,但实际上中国百姓的实际储蓄水平并没有表面数据反映的那么高。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曾解释过这个问题。所谓的国民储蓄率是指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之和除以总可支配收入或GDP,如2008年国民总储蓄与总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51.3%的历史高点,而同样口径的国民储蓄率,1992年时只有36.3%,储蓄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的增加。而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则一直在20%左右徘徊。

  截至2011年底,中国央行公布的个人存款(包括储蓄存款、保证金存款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5.8万亿,而占总人口4.57%的群体拥有37.5%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剩下的21.5%万亿余额如果被13亿人均分,人均储蓄额就少得可怜了。因此,大部分中国人,无论是收入还是积蓄都难以承受自己养老的负担。

  3.社保缴满15年退休后才能领养老金

  在发达国家,一般而言,每个人的养老保障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30%;二是企业为员工准备养老的企业年金,比例也是30%;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的资金,包括保险、基金等,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40%。由于中国目前企业年金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人并没有购买企业年金。而且养老保险必须要交满15年,退休的时候才能终生享受养老金,也就是说,如果你退休时只交了14年养老保险,国家会把你个人账户上存的8%的养老金一次性退还给你,单位为你交的21%的钱就全部划到国家的养老统筹基金里去了,你也别想退休后每月能拿到一笔保障生活的养老金了。

  4.退休前收入越高,越要尽早做出财务规划

  养老金大体的匡算方法是:每月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为本人退休时上一年所在城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本人账户储存额的80%除以120计发。

  如果你在北京工作,平均月薪4000元,养老保险已缴费15年,个人养老金账户5万元,2012年退休,按照2012年统计的北京市月平均工资4672来计算,你每月可领到的养老金为4672元×20%+5000×80%÷120=1267.73元。

  如果你的朋友小A平均月薪是8000元,比你高一倍,个人养老金账户中有10万元,他的养老金为4672×20%+10000×80%÷120=1601.07元,退休后领到的企业养老金只比马先生多26.3%。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均贫富”的设计。对越是高收入的人来讲,其退休后的退休金可替代率就会越低,小A只能拿到退休前收入的20%左右,反而需要更早做出财务规划。

  5.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退休后住进养老院,可是床位很紧张不少中国的中产阶级在考虑退休生活时已经将养老院列入了考虑范畴。

  《关于北京市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中的数据可能会打消他们这个想法。北京12.7%的老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但是在北京,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仅为1.52张,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水平;上海的情况也没有好多少,养老院床位普遍紧张,80%的养老机构主要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群,以3至8名老人合住一间房为主。

  也许到你退休的时候,床位紧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但是养老院的高收费可能让你望而却步。

  北京养老院的收费主要包括床位费、护理费和伙食费等,较高档的养老院每月平均收费在25000元以上,中档的为1200至2500元,低档的在千元以内,居住环境当然就没那么舒适了。

  如果你愿意,退休后再就业也是个好方法无论从哪个角度,衰老都不是件让人愉悦的事,但是经验除外。这甚至有可能改变你的收入曲线--收入曲线与职业生涯并非正相关。

  想想吧,何必为了儿女对着你说“这个社会和你们那时候不一样了”难过,还有相当多的机构对你毕生的经验与人脉视若珍馐。

  提供几个退休后的好职业,这除了让你的养老生活比其他人更富有之外,还能让你继续体验被需要、被尊敬、被围绕的美好感觉。

  1)去大学当客座讲师,当然这对个人的要求很高,不过如果你有这个能力何必浪费呢?能和年轻人在一起,被最鲜活的思维和激情围绕,人的精神状态会更倾向于年轻,同时交换出他们所欠缺的经验与生活智慧,绝对双赢的组合,每年有两个假期也能享受周末,不至于太忙碌。

  2)心理咨询师。近两年热门的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证书也被一些人视为退休再就业的硬件准备。不管心理咨询一个小时能挣多少钱,老了至少还能找到人交谈,不至于沦落成空巢老人那般寂寞。

  3)担保公司、典当行工作人员。现在很多原金融从业者退休后都被聘到这些公司工作,你丰富的从业经验可以为这些机构很好地降低风险。

  7.对低收入群体来说,基金定投是目前最好的积攒养老金的方法按国际公认的基金定投年收益率7.137%计算,如果目标60岁时累计100万元基金,现在30岁,需要每月投797.86元。30年间累计投资的金额是28.7万元。

  如果每月定投基金1000元,持续30年,按照每年8%的收益计算,30年后就能累计超过150万元。按照10%的收益计算,30年后能够累计到228万元。当然,近两年你能得到的收益肯定没有这么高。定投获利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耐心投资完一个景气循环。投资者定投的期限最好大于或等于一个市场周期。从历史走势看,中国股市一般5年内出现一个循环周期,那么5年应是定投见效的期限。

  由于中国的基金起步晚,以30年的养老金规划来讲,目前市场上的基金还没有一家能够值得依赖。针对经济转型未来的不确定性,定投指数基金可能是长期投资的不错选择。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还有基金规模都可能发生变化,但是长期中指数的收益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在退休前几年,选择一个股市的相对高点,将高风险基金全部抛出,转入中低风险基金。退休后最好不要再持有股票型基金,而是转为债券型或混合型基金,像支取年金一样定期定额赎回。

  8.股市养老只能靠长期投资

  其实储备养老金的一个好渠道是投资实业。一个运作良好的实业足以抵消通胀,并且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不过投资实业的难度比较大,投入高,还要面临许多风险,并非适合于每一个人。其实投资股票也是间接投资实业的一种方式。当然,你得十分擅长挑选股票,能够选出稳定增长和分红的养老股,就像10多年前买了茅台和万科一样,那是再庆幸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买错了股票,被退市,或者公司本身资质很差,就难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了。

  从以往的历史来看,投资的期限越长,亏损的概率就会越小。若你投资的期限为20多年或者更长,几乎能确保你的投入稳赚不赔。数据显示,美国道琼斯指数近10年来保证不会亏损的投资期限至少是10年,美国1973年至1983年10年熊市不赚钱是极为极端的情况。

  1991年的时候,中国股市只有100来点,20年来,中国股市还是涨了20倍。折合成年利率相当于每年增长16%,明显超过通胀率。所以投资股市要想盈利,最重要的还是时间。

  9.别只指望商业保险弥补养老金缺口

  多数商业养老保险的收益率会比较低,毕竟养老保险是一项基本保障,保险公司不会去冒大风险投资。例如在30岁买的保险,到60岁的时候,经历30年的通胀洗礼,其账户看似不错的价值其实已经不值多少钱了,只能说是提供一个养老支持而已。

  纯保障功能才是保险的基础。

  如果真的希望用保险来养老,单纯买传统年金型养老保险、万能险肯定是不够的,在收入有所增长后,变额型年金险以及投连险都可以考虑适当补充。在选择保险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目前的收入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日常开销、未来生活预期、通货膨胀等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不要认为你买了一份养老产品就养老无忧了,也不要一下子购买太多,影响自己的人生规划。专家建议,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所获得的补充养老金占未来所有养老费用的20%至40%为宜。

  10.别急着“买房养老”

  “以房养老”在国外已很成熟。其具体做法是,老人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在价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养老金,房主去世后,房子完全由金融机构处置。

  在中国,“以房养老”几次在北京、广州、南京等大城市试水,但始终没能推行出去,不仅由于现有的70年房屋产权的“特殊国情”让保险公司和银行等机构普遍担忧,而且个人申请“以房养老”的门槛也非常高,“至少需有两套以上住房,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能够满足这样条件的老人几乎不需要这种方式。

  目前中国最普遍的养老方式还是投资住房,房屋租金可以提供给你源源不断的“月收入”--无论你是30岁壮年还是垂垂老矣。其中40平方米到80平方米的小户型,总价较低,易居易租,最适合养老投资。

  就目前的投资环境来看,买房养老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在未来10至15年,房价整体走势是稳中有升的,大体与GDP增幅相一致。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15至20年之后,中国可能会面临年轻人数量明显减少的情况,这可能会让那时的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按退休年龄倒推,50岁左右的人群,选择买房养老才可能赶上房价上涨的“末班车”。

  而且从个人人生规划上看,处于30岁左右的人群,大多处于事业发展上升期,人生规划也可能发生变化,购买房产更多应考虑自住和中短期投资,买房养老还是为时过早。

  无忧保遵循市场规则,响应政策号召,努力充当个体社保强力推手,解决个体用户社保及公积金咨询、缴纳、转移、手续代办等需求,并做好代理商招募、选拔和运营工作,发挥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保障个体社保权益,努力实现让人人拥有安定的未来的使命。

标签:   养老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