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不仅是优质社保缴纳平台,还要做个体社保利益的捍卫者,根植用户,服务用户,关注国家政策,解读地方信息,实时跟进,解决个体社保缴纳和享受社会保障遇到的各个疑难问题。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赵耀辉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不提高退休年龄,到2050年,年轻一代必须拿出自己收入的41%,用来供养老年人。赵耀辉在“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7次季度报告会上表示,延迟退休对缓解老龄化的冲击、减轻年轻劳动者的经济负担非常关键。
专家的结论是,如果不延迟退休,提高退休年龄,那么,未来退休者的养老金的近一半,将由年轻劳动者来负担。再过30几年,年轻人收入的41%要填到“养老金”里去了。这话让很多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和即将迈入“养老金领取者”行列的准老年人听上去,是未免要有点惶然、有点“不好意思”的。然而,赵耀辉专家的这个推断,到底有几分合理性?又有几分经得起推敲的依据呢?这倒也是值得商榷一番、需要质疑一下的。
笔者要追问一下:老年人的养老金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应该是,养老金或者说养老金的绝大部分是劳动者在职时辛勤工作所积累、而未作为在职人员工资酬金被领取的那部分财富组成。一句话,养老金是劳动者自己创造的,是劳动者在职时未能领取、而由国家或者说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积累、保管的那部分专用资金。自1991年起至今,劳动者每个月工资中就有一部分作为“养老金”被提取扣除。至今已经有24年了。而在此之前,包括上海在内的我国绝大多数行业的劳动者的收入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笔者就清晰地记得,20多年前,虽然评上了中级职称,但月收入即便加上点车贴、书报费,也只有100多元。
拿上海的老年人尤其是65岁及以上的退休老人来说吧,他们大都是在共和国成立前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长期的艰苦工作生涯和艰辛生活经历,基本上都经历过诸如“三年困难时期”和后来的“十年动乱”。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从1963年至1977年,长长的14个年头里,我国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基本上未有过增加工资的机会。
如今的“养老金领取者”,在他们工作的那些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些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工资实在是不高啊!工厂企业里的学徒满师后月工资从36元起步,这36元一拿就是五六年。后来好不容易盼到加工资了,大多数人也就加5元,月工资41元,只有极少数的“表现突出者”才能多加两元,也就是加7元、月工资43元而已。但他们的工作干劲、他们的奉献精神,却要比现在有些拿着“厚禄”、享受着种种舒适工作条件的人要高得多了。干活不知累,天天一身汗,一心为国家,个人不计较。说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和牛奶”是并不夸张的。所以,如今退休老人每月领取养老金,且这养老金从2005年起到今年每年有进步实现了“十连增”,这都是对当年的劳动者、如今的退休者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应有回报。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可以说是心安理得、问心无愧的。
所以,根据社会发展及社会财富积累的可能,及时地增加退休人员尤其是高龄低收入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决不应看作是一种“额外负担”,而是对众多退休人员在过去工作生涯中所作贡献的应有回报。
退休、养老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专家们无疑是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与深度的,也是应该及时地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的。但研究还是要实事求是一些,首先应该有历史的关照,至少不能对绝大多数老年人在职时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而工资水平却长期很低这一历史事实,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吧。
当然,研究还要符合我们国家当下的实际。至于要不要延迟退休?那些行业、那些人较为适宜延迟退休,而哪些行业、那些劳动者还是应该按照现行政策该退休就退休。这不能简单化,也不宜一刀切。还是要继续“研究研究”的。但研究来研究去,其最终旨归还是要在为今天乃至明天的年轻人着想的同时,也不能罔顾今天和明天的老年人的幸福。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