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社保资金问题严重,社保保障机制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许多人一直富有,是因为买了足够多的保险。
社保理事长 向怀成 曾指出:我国社保资金问题严重,2005年有7000亿亏空,2015年甚至将达到91500亿亏空。再加上人口老龄化,拿退休金的人逐渐增加,在职人群所交金难以满足政府每次退休金的发放,又随着CPI的不断上升(08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达到7.1%)国家为了社会稳定酌情增加了退休者的工资。但在社保资金本已不足的情况下,还加大了投放量,长此下去特别是青年人,我们将来的社保会如何还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医保金无法满足百姓的使用需求,现在去医院看病的花费成为很多人不能及时医治的最大障碍。“小病不敢看,大病看不起”依然成为普通百姓最明显的感受,一些重大疾病的花费动辄5万、10万、20万...!我自己就亲眼见过,医生进病房对一个只能手术治疗的病人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家里条件好吗?”病人说“我得这病近十年了,你说好吗?”医生走了......
朱总理(朱镕基)讲过:基本医疗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保”而不“包”,“保”既有一个基本的保障,超出部分主要应通过商业保险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人近几年对保险的投入虽有明显增加,但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与地区依旧有着不小的差别。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较低的人均收入:当购买一份保险的花费占据个人收入的较大比重时,犹豫不决在所难免。打个不雅的比方,你买卷手纸时会有这么多的犹豫吗?不好就再买,反正没多少钱.....
2.有一部分从业者职业素质不佳:当有需求的客户出现时,由于客户自身的非专业,所以他们想要选则的保险产品未必最适合,但有些从业人员为了签单就对客户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隐瞒,讲解不全面,缺乏以心换心的服务热诚。最终出现问题时就导致购买者的不愉快,并对保险产生抵触情绪。
3.缺乏正确认识:很多购买者喜欢将所选购的理财分红型险种与自己手上的股票和基金比收益,这是极其不正确的。股票和基金有风险,保险没有,而且在稳健理财的同时又有各种风险的保障,这点是股票和基金所不具备的。两者或三者间性质上的差别表明将其拿来对比是错误的。
2008年,对国人而言真是记忆深刻,年初降的暴雪,接着汶川大地震,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失业倒闭不断出现。这些情况的出现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家政府在面对这些灾情时自然是竭尽全力,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僧多粥少救济补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社保的不足使的国人抵御突发事件的经济能力严重低下,以汶川为例:受灾后大部份当地人完全失去经济来源,国家在一定期间内给予每人每天10元生活费。
当地买过保险的成年人人均赔付2万,上过保险的孩子(未成年人)人均仅3000元,泰康人寿在当地一笔最大赔付只有12万。一些牧主为牛羊上过险的每头赔付一般在5000-7000左右。国人的生命如此廉价........ 。接受12万赔付者虽不能说有质的改变,但与其它当地人相比至少能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重新生活。日本人均投保率700%(平均一人有七张保单),美国300%,香港130%,而中国2005年4.24% ,2007年4.64%。世贸大厦被撞毁,美国的保险赔付的巨大款项,虽不能减轻内心的创伤,但在经济上或多或少的给予一些补偿和安慰。
李嘉诚先生的富有人尽皆知,但是他却说过:“人们都说我很富有,其实我现在之所以还不算穷就是我帮自己买了足够多的保险(约两亿)。”其实制约国人购买保险的最大枷锁就是理念。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其实保险不是只有遇到意外或疾病时才能得到高回报的,2000年分红险的出现,就是保险迎合市场需求的改变,保险不再只保“险”,它同样可以理财,而且近几年保险公司推出的一些险种理财功能不断强化,利息(利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且很多都采用复利率(银行采取单利制),资金返还时间短。现在甚至可以这么说,保险是在你规划人生,理财增值的同时还能附加保险功能的金融产品。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对商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的加强可以看出,面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商业保险是唯一可以分担国家社保压力的商业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