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医疗卫生计生扶贫专项方案》解读
要让贫困人群真正摆脱贫困迈向小康,保障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是基本前提。日前,《四川省医疗卫生计生扶贫专项方案》正式出台,将采取多方面措施保障我省贫困人群的健康水平。“针对我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实际,我们制定了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医疗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植和生育秩序整治等五大行动,以此推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能够保基本、强基础、促基层,使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水平大力提高,让贫困人群没病可以防病,有了病看得起病,也看得好病。”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保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100%
对于贫困人群来说,拥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是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方案》明确要求,各地要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实现参保率100%。同时,还将适度扩大新农合报销范围,逐步提高住院补偿比,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所有贫困重特大疾病患者等。此外,对住院贫困人口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并开展多种专项免费医疗服务,努力实现所有贫困伤病人员得到有效治疗。
据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健全医保体系外,逐步将建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对其中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付费用较高的,给予门诊救助。对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建卡贫困人口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以及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不低于70%给予救助。
促基层:乡村卫生机构建设全面标准化
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村、首诊在基层,这是医改的目标,也是降低群众医疗支出的有效手段。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省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中心卫生院至少设置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公共卫生部门、综合办公室。临床科室至少设置有急诊(抢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全科医学科、中医科;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房、化验室、X光室、治疗室、处置室、消毒室、信息统计室。每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10项,每个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
我省将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远程医疗为核心,加快推进贫困县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县域内发病率和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五位的疾病病种对应科室的临床专科建设;建立城市青年医师下基层长效机制,全覆盖实施三甲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医院和二级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中心卫生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