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你是否发现,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学中文的最终做了HR;学市场的却成了物流主管;学会计的则当了秘书职场惯性圈,工作时间越久,离职业梦想也就越远。那么,如何摆脱不良的职业惯性?
学中文的做HR,学市场的搞物流,学会计的当秘书急刹车。
【职场案例】
清华博士生,就业伤不起
陈斌来自农村,成绩出色考入了清华大学。为了这百年难遇的荣耀,全村人开会商量他的志愿填报问题。最后还是陈斌的老爸说:我们种地需要的暖棚材料价格昂贵,那些制造暖棚的老板都赚了大钱,不妨让他报考材料学吧。
真正接触了材料专业,陈斌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大,但既然选了只能学下去;而且这里面承载着老家人的期望,他还必须把它学好,因此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大学期间陈斌首次接触了电脑,一下子爱上了这个高科技,于是一番寒窗苦读,获得了材料和计算机双学士文凭。大四时由于成绩突出,校方给了他材料系硕博连读的机会,这是一种荣耀,他只能把兴趣甩在一边,踏上了学校为其铺就的光明大道。刚开始,兴趣的驱动让他考出了微软计算机认证,甚至还去兼职做网站维护,但随着专业学习的加重,再也无暇顾及计算机了。
后来,由于导师推荐陈斌改换了专业方向,辗转6年才完成了博士学位。毕业后,研究型的科研机构他不愿去,而想去的企业却需要应用型人才,即使接收他也只给硕士生的待遇。这时与他同届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同学早就有车有房,职位也升到主管或经理一级,而他却要从头做起。他也想过靠计算机本科文凭求职,在喜欢的领域发展,然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相比计算机专业人才,他完全没有竞争优势。
因此,陈斌很苦恼:空有名校博士学位,就业却无路可走。
【小邵分析】
光明大道,亦是羊肠小道
陈斌对材料专业没有兴趣,而且不喜欢科研工作,却尊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走上了别人安排好的光明大道。结果,花费了10多年时间学习材料专业,博士毕业之后却遭遇求职难题。可以说,他从高考的一开始就陷入了惯性的圈套,而且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却和兴趣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惯性的束缚?综合陈斌的情况,如果对IT兴趣浓厚,不妨从ERP入门。如今很多企业都在运用ERP信息系统来合理配置资源,而ERP需要的是兼具计算机和行业知识的人才。这是一块很好的跳板,在IT行业ERP并非绝对的专业领域,门槛相对较低,陈斌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边干边学边寻找机会,逐渐向计算机领域实现专业化过渡。
【指点迷津】
三大招数,摆脱不良职业惯性
好的惯性有助于职场坦途,但如果一开始就被惯性牵引误入歧途,无疑将越来越远偏离职业兴趣和发展目标。一项调查显示,遭遇职业困惑的人,80%的问题都是职业惯性引起的。比如喜欢金融的阴差阳错考入物理系,尽管大学辅修金融课程,但求职时仍因为专业不对口而被金融类单位拒之门外,只得继续从事物理方面的工作,终日郁郁不得志;或是有文艺天赋的人在家人安排下干了行政,艺术设计也就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高峰体验,不断寻求新事业的挑战,一山又一山地艰辛攀峰;还有人胆小怕事,即使身处夕阳产业也不敢跳槽,最终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期。因此找到自己的症结并深刻思考,是走出惯性的前提。
其次,寻找机会急刹车。在人生的几个重要岔口,如高考、大学专业规划、考研读博、第一份工作、第一次跳槽、第一次接到猎头电话、遭遇公司兼并重组、遭遇裁员、遭遇企业改制转型、遇到深造机会、遇到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等等,这些都是你重新考虑改变身份或者现状的催化剂。花上一段时间,静静思考一下什么是自己最需要、最看重的东西。当意识到自己陷入不良的职业惯性之中,就应该来个急刹车。所谓慢一慢才能快一快,这就是很多聪明人都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
再次,多观察身边成功职场案例。在职场打拼,最快捷的成功方法是适度模仿。为何有人学新闻却可以做市场总监?为何有人学理科最后成为传媒公司策划总监?为何有人学经济却做了房产开发商?他们都是摆脱职业惯性的成功案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对其学历、专业、特长、生活圈、家庭、机遇、关键转折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得越细越好,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补充修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无论你是什么专业背景,目前身处哪个行业,都可以找到目标案例,关键是做个有心人。
邵丽蓉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