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从咨询材料上看,拥有11年融资工作经验,9年外资银行信贷工作经历的Frank.G在最近两年内精力可谓是旺盛——考出了教师证;参加了德语培训;通过了谈判技巧的训练;获得保险代理人资格;学习了计算机应用(硬件);参加了人才中介的培训;获得了报关员的资格;现在正打算报名一个价格不菲的3T认证培训(Training The Trainer培训师培训)。 在和Frank.G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面前的这样一个中年男子真正是一个典型的“三明治”,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一个全职太太,不仅有别墅和小车需要月供,大儿子在国外读书还需要向家提供生活费……强大的负担使得Frank.G不得不“未临深渊而如临”,总是考虑这将来如果有一天职务不保自己将如何是从。所以Frank.G选择了本文首段里的那么多的培训以加强自己的各个方面的“实力”,可问题也处在这里,他本人在获得了各种证书之后反而产生了强烈的困惑,觉得自己的发展方向越来越不明确了,觉得自己这也合适,那也可以胜任…… 观点:职业规划专家窦吉—《职业规划岗位资格证书》专家组秘书长、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首席职业规划师 而笔者认为Frank.G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在于他自己的反应是否过度?采取的反应策略方向是否正确? 个人“职业生涯的未来”作为一个极抽象、极不确定的词汇,越来越成为职场人士心中恐惧的来源,特别是对于像Frank.G那样的家庭和社会的中流砥柱。这种社会性恐慌来源于不确定降临的职业危险,例如职业、降职和重大的突发社会生活事件。在牛津词典里对于“恐慌”的释义:“指对于危险或警报的一种突然而过度的感觉,它通常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并导致为确保安全而采取的过分或不明智的行为。” 这个定义的要害在于“过度”——过度感觉、过度反应。 恐慌感对人群的每一次冲击,背后都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Frank.G对于工作的恐慌态度就是对于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的一个“过度”表现。从表面上看Frank.G倒也不是杞人忧天,多多武装自己总没有什么坏处,多多的拥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多一些傍身的本钱。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现代职场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有到底该采取“预防性”的措施还是“攻击性”的策略? 职场的发展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即便是复合型的通才也是在拥有一项专门性的技能后,并围绕着这样的专门技能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边沿领域,在这点上Frank.G所参加的计算机硬件等的培训就显得注意力相对涣散,而外语的加强和谈判能力等其他几个方面的锻炼就显得契合的多了。 观点:职业规划专家洪向阳—《职业规划岗位资格证书》、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职业规划师 从Frank.G的丰富的培训和学习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带有极大的盲目性的,也就是说他的这种自我投资性质的re-education是带有浓重的防御色彩的,是为了防止自己的职业发展万一发生意外时,还能保证自己在社会上掌握生存的技能。 可是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想问题呢,假设Frank.G能够把那些分散投资在诸如教师证、计算机硬件、报关员上的精力能够集中起来投入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就好比说是财务分析、投融资技巧研修,那么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职业含金量,从而增加自己的职业砝码,同样可以达到减少失业或是降职的风险系数的目的。 这样做同样是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得到一种保障,心中可以可到一种安慰,但是不同的是,这种积极的做法是以使自己更专业,更权威为目标的,一旦自己成为了某一领域的权威级别的人才,那还愁自己会有职业风险吗?更何况,这种积极的规避风险的态度可以使自己获得豁免权的同时,更有了使自己升值、加薪的本钱,何乐而不为呢?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