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近日,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共同就“大学生第一次就业状况”进行了一次大型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第一次找工作时普遍存在盲目性,多数人遗憾于自己当年缺少沟通能力,不会表达自己,不适应“成年人的现实社会”。 第一份工作 半数人选择盲目,七成多坚持不到两年 对于“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原因”,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只有很少的人是根据企业实力、专业对口、未来发展等理智性因素进行择业的。只有8.6%的人当年比较充分地考虑过职业规划,24.6%的人当年完全没有职业规划的观念。如此盲目的态度当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岗位。“第一份工作的时间”的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在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上坚持了半年以下、半年到1年、1年到2年的人各占25%左右,只有14%的人坚持了3年以上。 择业的盲目性不仅存在于若干年前的毕业生中,在今年举办的若干场毕业生招聘会上看到,没有选择、随意投递简历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对于自己想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毕业生们没有仔细考虑清楚。 第一份薪水 近三成低于1000元, 近七成归咎于外界原因 当年的第一份薪水,人们都记得很清楚。27.8%的人月薪在1000元以下,24.5%的人在1000元与1500元之间,3000元以上的只有9.9%。多数人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较为失望,实际收入低于自己的期望。 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别产生的原因,接受调查者认为,“行业/工作性质决定”和“经验不够”的各占三分之一——这些都是外界原因。所以,接近70%的人认为,在这方面个人是被动的,没有能力去调整和改变。只有12.4%的人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拿这样的数字与应届毕业生期盼的薪资相比,差距是存在的。在北京的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中了解到,3000元的月薪是很多人的心理底线。不少人认为,赚不到3000元,还不如去考研、出国,认为可以通过这样的“镀金”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地位。 第一份教训 半数人认为自己“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对于“找第一份工作时面临的最大困难”,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这些“过来人”对应届毕业生的最多建议是“自己多思多想”,占58%;而建议求助于学校就业中心的仅占9%。 对于“第一份工作表现最不满意的方面”,一半的人认为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表现”。对于“职场最关键的技能”,选择最多的是沟通表达、适应环境、善于学习和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如何表现自己,将自己的工作成果表现出来,被多数人看做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超过了工作能力的因素。这些能力却不是时下教育中被重视的部分。(雷加)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