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编者按:“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亚当斯密100年前的评价,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原因。自民国开始,关于国民性的讨论非常多,如何提高国民性和民族素质,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争论。但很少有人想到今天的中国和过去的中国本质上的不同,两者之间发生了重大的文化断裂。曾有一位日本人到中国旅行,来中国之前他有一个想象,中国人应该像诸葛亮、李白、杜甫、辛弃疾那样,个个光明伟岸、个性分明,讲节气、懂礼貌。但到中国后,他看到的中国却像《***》中描写的西门庆等“猥亵、残酷、贪婪”。为什么会如此反差?国民性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今天,我们要想重塑国民性,就有必要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读一读陈禹安的《心理吴越三部曲》,看看那时的中国人,再看看今天的中国人,在我们这个推崇君子文化的国度,为什么都有一颗记仇的心?每周五相约集中阅读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的心理吴越三部曲。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今天我们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一《鞭楚》第32——34节。
32 为何伍子胥在报仇这件事上越陷越深?
这位壮士当然就是壮志未酬的伍子胥了。
伍子胥在吴国已经苦苦煎熬了八年。在第六年上,他等来了楚平王的死讯。两年后,他又等来了费无忌的死讯。这两个令他恨之入骨的大仇人,在他还没能实施报仇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死去,永远地断绝了他的复仇希望。
楚平王死的时候,伍子胥哭尽了他一生的眼泪。费无忌死的时候,伍子胥已经无泪可流,取而代之的则是痛彻心扉、万念俱灰。当初,伍子胥和兄长分别选择生和死两条路。生者的目的就是为了报仇。如果不能报仇,就是生不如死。而现在,即便是伍子胥拥有雷霆之威,也难奈楚平王和费无忌分毫了。伍子胥觉得自己的存在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
但他还是忘不了父兄的鲜血与期许。尽管他没能让楚国人寝食难安,甚至连他们的一根毫毛也没伤到,可是,为了借助吴国之力报仇雪恨,他已经付出了太多,改变了太多。他变得坚忍冷酷,不惜牺牲自己的结拜兄弟专诸,不惜背叛曾经有恩于己的吴王僚,用无数淋漓的鲜血帮助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可是,公子光在成为吴王阖闾之后,却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交易)。愤懑发泄无门, 那么,伍子胥会不会对阖闾产生怨恨之意呢?他还会不会再为阖闾效力呢?
就在这个时候,春风得意的阖闾来找伍子胥了。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伍子胥帮助他谋划国政。好不容易坐到了这个朝思暮想的位子上,阖闾正打算着大干一场呢。
阖闾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对伍子胥说:“寡人想要强国图霸,你看怎样做才能达成呢?”
伍子胥看了他一眼,你想你的霸,我还想我的爸呢。脸上神情漠然,叹了口气,说:“我不过是楚国的一个逃犯,父亲和兄长蒙冤而死,连骸骨都不知被扔在什么地方。我蒙垢受辱,逃到吴国,多亏大王您仁慈,才留住了我的一条贱命。我哪里敢参与吴国的军国大事啊。”
这段话听起来颇有心灰意冷的味道,实际上是伍子胥在用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不满。
阖闾一惊,心想,吴国的军国大事你参与的还少吗?连忙说:“要不是先生您啊,寡人到现在还是屈居人下呢。幸亏有了您谋划指点,我才有今天。我正想把整个国家交托给您,您怎么半途萌生退意?是不是认为寡人不可教也?”
阖闾只顾沉浸在自己终遂所愿的快乐中,根本忘记了伍子胥身负的血海深仇,所以才会这么对伍子胥说。
伍子胥见阖闾没有领会自己的含蓄之语,继续说道:“我哪里是认为大王有什么不足啊。我听说,疏不间亲,远不间近。我不过是一介羁旅之身,连自己何去何从都还没谋划好呢,哪里能帮助大王您参划呢?”
阖闾顿时明白了伍子胥话中的怨恨之意。但这个有着强悍心理素质以及高超政治智商的枭雄却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因为自己未能及时回报恩主而心生愧疚并立即采取行动加以补偿。
阖闾能登上王位,伍子胥居功至伟。但阖闾却以客卿之礼来对待伍子胥,明着是客气,实际上是还没有完全把他当自己人。客气的同义词其实是疏远。阖闾这么做的用意就在于,想让伍子胥为自己付出更多。只有他付出更多,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内部人的身份,才会让他用吴国的力量来实施复仇计划。
从阖闾的角度来看,他初登王位,立足未稳,国事未定,如果现在贸然举吴国之力来为伍子胥报仇,风险实在太大。弄不好,轻则丢了王位,重则丢了性命。所以,他只能装聋作哑,将此事压后再议。这说明,阖闾确实是一个成熟而敏锐的政治家。但要这样做,也需要有足够强大的神经来抵御互惠回报的驱动倾向,否则他就很难心安理得地对伍子胥不予回报,却又要求他奉献心力。
阖闾心念电转,立即说:“吴国谋臣,没有一个能力强过你的,你千万不要推托。等到国事稍定,寡人一定为你报仇。你想怎样报仇,就怎样报仇。”
第一句话是将伍子胥划入吴国谋臣的行列,意思是你也是内群体的一员,而且你是其中最优秀的。这是为了抵消伍子胥话语背后所隐含的客卿身份。
而更重要的是第二句话。这句话就是一个明确的承诺,以安抚伍子胥之心。承诺对于人的约束作用众所周知。以阖闾这样的身份来许下这样一个承诺,其可信度当然是很高的。不过,老奸巨猾的阖闾还是为这个承诺留下了一个活口。这就是“等到国事稍定”这六个字。为了这六个字,伍子胥的复仇行动还要等上整整八年的时光。但这漫长的等待也加重了阖闾必须回报的歉疚之意。这就使得“你想怎样报仇,就怎样报仇”成为牢不可破的金诺!最终,伍子胥会将所有的仇恨之“本”加上漫长等待之“息”变本加厉地施加到楚国人的身上。
但是,此刻的伍子胥还会被阖闾的甜言蜜语说服,暂时把自己的家仇搁置,继续为他卖命吗?
如果你懂得投入陷阱这样一种心理机制的话,就不难得出答案。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60位剧院的老顾客到售票窗口购买俄亥俄大学剧院的季票。在他们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随机买到了三类不同的票:一类是普通的15美元的季票,一类是打了2美元折扣的季票,还有一类是打了7美元折扣的季票。有幸买到打折季票的顾客被告知折扣是剧院的促销活动。
这三类票有不同的颜色,所以,心理学家们能够收集每场演出的票根并统计出有多少顾客观看了每一场演出。为了便于分析,剧场的演出季被分成了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有6个月,期间共有5场演出。在前六个月中,心理学家们发现,那些买了全额季票的顾客比那些买了折扣季票的顾客(不论折扣的幅度如何)观看演出的次数要多得多。
这说明,即便是微不足道的2美元投入也会持续影响行为长达至少六个月之久。那些多投入了2美元的顾客,又把自己大把大把的时间投入到观看演出中。如果把这些时间用于创造价值,又何止2美元的收益呢?而那些拥有折扣的顾客,却更容易倾向于放弃某些演出。
投入是不可逆转的。你只要投入了一点,就会投入得更多。这就是心理学中经典的“投入陷阱”。
伍子胥已经在吴国和阖闾身上投入得太多了。为了来到吴国,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渔丈人、浣纱女都因他而死。到了吴国后,为了帮助公子光登位,专诸母子、吴王僚都因他而死。而在这期间,伍子胥付出了漫长的等待。在这一去不复返的时光中,甚至等到了两个大仇人的死讯。这些投入,这些代价,是永远也无法追回的。
吴国和阖闾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让伍子胥无可抑制地追加投入。否则,他此前的判断与选择都将被证明是无可挽回的错误。伍子胥只能寄希望于投入更多,以得到相应的,甚至是翻倍的回报。而此时此刻,他甚至都想不出到底还可能会有怎样的回报(成功复仇),但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投入(为阖闾和吴国卖命)。
于是,伍子胥问道:“大王,您想图谋的是什么呢?”
阖闾说:“我们的国家,地处偏僻,险阻卑湿,又有海潮之患。仓库不设,田畴不垦。国无守御,民无固志。无以威示邻国,你说该怎么办呢?”(言下之意:这样的一个国家,如果不让它强大起来,怎么来帮你报仇呢?)
伍子胥想了想楚国的情形,说:“我听说要建立霸主之业,必须以近制远,我们必须首先建一座大都城,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使内有可守,而外可以应敌。”
阖闾一听,这个主意不错,说:“好,你就替寡人把这事给办了吧。”
伍子胥报仇不成,倒成了建筑工了。但深陷“投入陷阱”的他,还能有什么退路呢?
伍子胥相土形之高卑,尝水味之咸淡,在姑苏山外东北三十里,兴建了一座大城。这座城周长为四十七里,设有八座城门,分别为南面的盘门、蛇门,北面的齐门、平门,东面的娄门、匠门,西面的阊门、胥门。
这其中最讲究的是蛇门。因为吴国的属国越国在吴国的东南方,故而在蛇门上刻了一条蛇首向内的木蛇,以象征越国对于吴国的臣服。而在这座都城的南侧,又建了一座周长十里的小城。这座小城的南北西向都设有城门,唯独东向不设城门,其用意在于断绝越国的光明。
越国虽然是吴国的属国,但也不时会与吴国起一些边境纷争。所以,吴国一直对越国怀有防范心理。也许,正是因为吴国人在潜意识中一直将越国人视为仇寇,才会让伍子胥在筑城时针对越国做了这么多小动作。也正是这种典型的外群体偏见最终酿成了吴越争霸的血腥争斗。
城郭既成,阖闾就从梅里**到此。城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仓廪府库,无所不备。阖闾极为满意。
伍子胥想,都城建好了,该为我报仇了吧。
对不起,还不行。国事还未稍定呢。
心理感悟:命运之城就是由一块块投入之砖筑成的。
33 伍子胥这个“病人”为何还喜欢帮“病人”?
伍子胥奉阖闾之命,督造吴国新都,这虽然阻隔了他的复仇计划,但却也让他在诸侯国中名声大噪。舆论一致认为,伍子胥在吴国得到了最高等级的重用。
正在四处**的伯嚭听到了这个消息,大喜过望,就像一个即将没顶的落水者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和伍子胥相比,伯嚭就算是很幸运的了,楚国并没有像当年疯狂追捕伍子胥那样对待伯嚭。所以伯嚭比较从容地来到吴国。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投奔伍子胥。
在楚国时,伍子胥和伯嚭两人并没有任何交情。但他俩却有很多共同点:父祖三辈都忠心耿耿地为楚国效力,最终毁于小人之手,只剩下他们自己侥幸逃脱,孤苦伶仃。
两人见了面,相互激发,想起伤心往事,不由相对而泣。
伯嚭表明来意,伍子胥一口答应,要在阖闾面前举荐伯嚭。伍子胥决定,一定要为伯嚭谋个好位置。这样,自己就多了一个同心同德的得力助手。
第二天,伍子胥立即带着伯嚭来见阖闾。
伍子胥的面子果然大,阖闾对伯嚭十分客气,说:“寡人僻处东海,您不远千里前来,请问有什么可以赐教寡人的吗?”
伯嚭说:“我的祖父伯州梨、父亲伯郤宛一直为楚国效力。我的祖父和父亲有功无罪,却横遭屠戮。我只能亡命四方,找不到归宿。现在听说大王您道高义长,收留伍子胥于穷厄之中,所以不远千里,前来归依。我是生是死,全凭大王裁决!”
伯嚭的这番话是拿伍子胥说事,既然你能收留伍子胥,想必也能收留我。不过,伯嚭和伍子胥的背景还是有点不同。伯嚭的父亲伯郤宛为楚国效力建功,可是以吴国的惨败为代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伯氏是吴国的仇敌。那么,阖闾会不会收留并任用仇敌之子呢?
一切的关键都在于伍子胥。
如果没有伍子胥,阖闾很可能会冷遇伯嚭。阖闾并不是不想帮伍子胥报仇雪恨,只是在他的全盘计划中,时机尚未成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正因如此,阖闾对伍子胥一直心怀愧疚,所以当伍子胥举荐伯嚭的时候,阖闾不忍心将伯嚭拒之门外而伤了伍子胥的心。
所以,伍子胥过往所承受的委屈与无奈,反倒成了伯嚭的晋身之阶。阖闾当即决定留下伯嚭,并任用他为大夫。
在此刻的阖闾看来,伍子胥是他的第一重臣,伯嚭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这个“大夫”之职不过是用来间接笼络彰扬伍子胥的“荣誉称号”罢了。但无论是阖闾,还是伍子胥,都绝不会想到,这个“无足轻重”的伯嚭,日后竟然会成为决定吴国命运、决定伍子胥命运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与伍子胥历经险阻才在吴国得到重用相比,伯嚭的际遇实在是太好了,轻轻松松拥有了吴国内部的正式身份,而此时的伍子胥依然还是客卿的身份。这样的际遇,对伯嚭是一大幸事,但是对整个吴国来说,却未必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一点我们留待“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二《辱越》中详述)
伍子胥兴高采烈地告别阖闾回家,却被大夫被离偷偷拉住了。
这个被离,就是在市集上最早认出伍子胥的人,他也因此成了伍子胥在吴国的第一个朋友。被离的特长就是看相识人。
被离问伍子胥:“你为什么这么信任伯嚭呢?”
伍子胥觉得被离的这个问题很可笑,但他还是认真地回答道:“伯嚭的遭遇正和我一样。俗话说,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就这么简单,您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伍子胥的话,正揭示了相似性在我们决策是否给他人施以援手时的重要作用。
尼克松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其在越南问题上的立场引发了当时最为声势浩大的和平**活动。新泽西罗格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苏菲尔德决定利用这样的机会来实施一个实验。他和助手们找来一名演员,让他留长发、蓄胡子。几个月后的1971年4月,当20多万人聚集到华盛顿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的时候,这名演员穿上典型的嬉皮士服装,从而在整体形象上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嬉皮士”了。
抗议开始的时候,研究人员给了这名演员一块写着“推翻尼克松”的牌子,然后由一名女性研究人员把这名演员带进了抗议人群中。这名演员根据预定的计划,在人群中突然坐倒在地,双手抱头假装身体不舒服。然后他身边的这名女性研究人员就向身边的抗议者们说出早就设计好的台词。
最初,她会问抗议者能否对自己的朋友(演员)施以援手,因为他身体很不舒服。如果有抗议者同意帮忙,她就会进一步问他们是否愿意帮她把自己的朋友扶到人群之外。如果这一步又做到了,研究者会“得寸进尺”地要求抗议者把她的朋友送到最近的急救站。然后是要求抗议者把这名演员送到7英里之外的家中。最后,这名演员还会要求那些表示愿意送他回家的抗议者帮他出乘坐公交车的钱。
这一系列不断加码的要求对于那些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实验的抗议者来说是一种考验。而这种考验与不同情境下的另一个实验的对比,则为我们揭示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规律。
上述实验的研究者们同时还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这一次,演员手里拿着一个“支持尼克松”的牌子,并剪去了头发,剃掉了胡子,而且还把嬉皮士的装扮改成了相对保守的着装(和绝大部分的抗议者一致)。然后还是由一名研究人员开始了与前述实验完全一致的步骤,不断地向旁边的抗议者提出种种要求。
两个不同的实验的结果截然相反。
当这名演员举着抗议的牌子的时候,哪怕他的着装和外形和大部分抗议者格格不入,他也得到了犹如春风的温暖。很多抗议者都对他施以援手,他们愿意自掏腰包让这名演员坐公交车回家,还有一些抗议者甚至提出自己开车送他回去。而有些没钱也没车的抗议者竟然表示愿意陪着这名演员走7英里的路回家。
但是,当这名演员举着支持的牌子时,即便他的着装与外形与大部分抗议者完全一致,那些曾经表现出乐善好施的抗议者却不再那么热心,也不再那么乐于助人了。
理由很简单,这名演员第一次扮演的是和他们立场相同的抗议者,而第二次,他则变成了立场相反的支持者了。
这项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一个规律:我们会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当需要帮助的人与自己在年龄、种族、国籍、经历、品位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时,人们最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伯嚭和伍子胥在经历上的高度相似性,正是他之所以能够得到伍子胥无私帮助的重要原因。
但是,被离却说:“您啊,只看到表面的东西,却没有看到内在的东西。我看伯嚭这个人哪,鹰视虎步,生性贪婪,好出风头,好抢功劳,而且杀心很重。这样的人绝不可亲近。如果您现在重用他,将来一定会连累您自己。”
被离是把伍子胥当成知心朋友才对他说这番话的。但是,伍子胥内心在这之前早已做了判断,并且在事实上已经实施了在阖闾面前举荐伯嚭的行为,而伯嚭也已经被任用为大夫之职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甘于承认自己判断失误、决策不当的,尤其是当后果尚未证据确凿之时。另外,被离此时尚未确立相面大师的高度权威性,他的预测的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伍子胥对被离的话只是一笑了之,还是把伯嚭当成了亲同手足的兄弟来照顾、关爱。
在上述的实验中,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的是,当帮助者和受助者之间存在多种相似时,起作用的往往不是外形外貌上的表层相似,而是观点、立场上的深层相似。比如,当那位演员扮成嬉皮士,其外形与身边的抗议者格格不入时,却因为他的内在观点与抗议者一致而得到了热情的帮助。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在态度却不会像那个演员那样明明白白地写在纸板上而宣之于外。也就是说,人们不太可能得知他人的真实想法。而为了快速做判断,人们往往只能依据显露于外的表层因素。
这也正是伍子胥对被离的忠告置若罔闻的原因。
心理感悟:我们很容易沦为共同点的奴隶。
34 政治人物怎么练就厚脸皮?
伯嚭来投,让伍子胥心澜再起。伯嚭的新恨掀起了伍子胥的旧仇,旧仇新恨交织在一起,使得两个人的复仇欲望在相互促动下,变得更加难以抑制。这也是一种最微型的“群体极化”。遗憾的是,他们原本的复仇对象已经用死逃脱了必将到来的疯狂报复。正所谓是“冤有头,债无主”。但狂暴的情绪却必须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这个时候,愤怒迁移发生了。他们共同将楚国以及所有的楚国人当成了新的复仇对象。
就在伍子胥、伯嚭两人摩拳擦掌的时候,吴王阖闾考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当然还是“国事尚未稍定”。
原来,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远逃而去,在吴楚交界处的艾城落脚。他一边招纳死士,一边与邻国紧密联系,想要等待时机讨伐阖闾,为父报仇,夺回那个被霸占的宝座。
庆忌始终是阖闾的一块心病。如果不能将这个心头大患铲除,阖闾寝食难安。
要解决这个问题,阖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伍子胥。这也是一种惯性思维。这一路走来,伍子胥几乎从来不曾让他失望,不但有求必应,而且谋之必成。
阖闾很自然地对伍子胥提出了要求:“当年全靠你找来专诸,成就了大事。现在庆忌对吴国虎视眈眈,我食不甘味,坐不安席,你还得帮我想想办法。”
但伍子胥此时心中**正炽的却不是要除掉庆忌,而是要杀奔楚国,痛雪前恨。可是他一向为阖闾操心谋划惯了,直接拒绝的话很难说出口。所以这个素来心直口快的人,竟然学起了和阖闾“打太极”。
伍子胥淡淡地说:“臣不忠无行,与大王图吴王僚于密室之中。现在又要去算计他的儿子,恐怕这会背离皇天的意思吧。”
阖闾一听,心想:“你怎么又来这套了?上次不是和你说得很明白了。国事尚未稍定,国事尚未稍定,怎么一点大局意识都没有呢?”但他心里这样想,嘴上却不这么说。他首先必须纠正伍子胥的立场倾向。
伍子胥刚才说的这番话,将自己此前所为定义为不义之举,然后以此为由,拒绝了阖闾图谋庆忌的要求。这样的说法,出自阖闾最亲信的伍子胥之口,杀伤力是极大的。一旦传播出去,会在很大程度上动摇阖闾的执政合法性。所以,他必须“拨乱反正”。
阖闾马上说道:“当年武王诛杀纣王,随即又杀了纣王之子武庚。天下没有人说他不对的。因为这是皇天所要废除的。我们现在也是顺天而行。庆忌如果还活在世上,就等于是吴王僚没有死。寡人和你,是生死与共、荣辱一体的,千万不要因为小小不忍而酿成大患。你只要给我再找来一个像专诸这样的人,就能了结一切了。”
政治人物的脸皮不厚确实不行。阖闾这番冠冕堂皇的说辞,毫无愧色地将自己的密室谋划和武王伐纣画上等号。这就彻底否定了伍子胥所说的“不义之举”。周武王是谁啊?普天之下公认的正道明君,一个永远正确的神。这个等号一画,阖闾所为,当然就是顺应天意的伟大壮举了,何来“不义”之说?
有了这个颠扑不破的大前提,阖闾再提出对庆忌斩草除根的要求,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唉,周武王啊,你地下可知,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伍子胥本来也不是真拒绝,只是闹情绪,责怪阖闾还没有发兵攻楚,为自己报仇。阖闾这么一说,“投入陷阱”又发挥作用了。他虽然心怀不满,但也只能继续为阖闾殚精竭虑,搞定一切。
阖闾又问:“你一直四处访求勇士,可有像专诸一样的人?”
伍子胥心想:“天下哪有这么多专诸啊?像专诸那样智勇双全的壮士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阖闾的“国事”又不能不定。伍子胥说:“这个不太好说,和我交好的有一个细人(地位低下之人),似乎能派上用场。”
伍子胥的话似乎有些底气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庆忌实在太过勇猛了。举目天下,几乎找不到能够将他**的人,即便是专诸复生,恐怕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所以,伍子胥虽然有一个人选,但也没有十足把握。
口气之于说服的效果关系极大。伍子胥口气不够坚定,直接影响了阖闾的态度。阖闾不以为然地说道:“庆忌力敌万人,一个细人怎么可能**他?”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没用的人推荐给我干什么?!
伍子胥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立即换了一种坚定的口气,说:“这个人虽然是个细人,但却有万人之勇。”
阖闾也顿时来了兴趣:“此人是谁?你怎么知道他有万人之勇?你好好给我说说。”
伍子胥说:“这个人叫做要离,是吴国本地人。我以前曾经见过他折辱壮士椒丘炘,所以知道这个人勇气过人。”
椒丘炘是天下闻名的勇士,阖闾也曾经听说过这个人。阖闾连忙问道:“好好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椒丘炘是东海上人,他有个在吴国当官的朋友死掉了。椒丘炘就赶来奔丧。路过淮津渡口的时候,他想在河边饮马。驻守淮津的小吏劝他说:“水中有神,看到马来饮水,就要来夺马。你还是算了吧。”
椒丘炘自恃神勇,毫不在意,说:“壮士在此,什么神敢来惹我?”命令从人将马从车架上解开,在河边饮马。
果不其然,马长声痛嘶,没入水中。津吏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说:“神取马去矣。”椒丘炘大怒,脱下衣服,跳入水中,狂喝怒叫,要与神决战。
椒丘炘在水中与神大战,一只眼睛被神所伤,但神虽然兴涛鼓浪,还是不能奈何椒丘炘。一时间,椒丘炘被惊为天人。
据我们现在推测,这个所谓的“神”,很可能是鳄鱼之类的水中霸王。因鳄鱼外形与龙相似,时人较少见到,见其勇猛凶残,所以谬之以“神”。
不过,尽管这其实不是神,但椒丘炘敢于和鳄鱼肉搏,也确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勇士了。椒丘炘尽管瞎了一只眼,但这反倒成为他敢于和“神”相斗的铁证。所以,椒丘炘不但没有沮丧之心,反而更加肆意骄狂。
在朋友的丧礼上,椒丘炘不断拿这一壮举说事,口气倨傲,盛气凌人。旁人惧他神勇,也不想多事,都默默听他夸口炫耀。正好要离也在丧席上,他看不惯椒丘炘的趾高气扬,就出言讽刺:“我看你一直以勇士自居,可是我听说,勇士之斗也,与日战不移表,与鬼神战不旋踵,与人战不违声,宁死不受其辱。现在你和神斗了半天,失马不能追回,还被弄瞎了一只眼睛。可叹你形残名辱,却不和神拼命,还眷恋一条贱命。你可以算得上是天地间最没用的东西了,怎么还敢在这里大言不惭,海吃胡吹?!”
这一席话,直说得椒丘炘面红耳赤,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椒丘炘羞愧而退。伍子胥当时也正好在场,将这一幕全看在眼里。
要离当面折辱椒丘炘,不但勇气可嘉,而且言辞犀利,给伍子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更绝的事情还在后面。
席毕,要离回到家中,对老婆说:“我今天当众折辱了勇士椒丘炘,他晚上肯定要来杀我出气。我晚上就直挺挺躺在卧室中,你可千万不要关门啊。”
一般人的老婆听到这个,恐怕早就吓晕了。但要离的老婆最了解自己的丈夫,没有丝毫犹豫,就照做了。
当日夜半,椒丘炘果然手持利刃,潜到要离家中。
椒丘炘见要离家门户大敞,便直接登堂入室,摸到要离的卧室。这个家伙,固然勇猛过人,但脑子实在太过简单,也不想想人家为什么要开门迎仇,就直接奔入内室。
只见一个人松散着头发,平躺在床边,两手垂放在身体两侧,眼睛睁得大大的,正是要离。
要离看着椒丘炘手持利刃,杀气腾腾来到面前,却直挺挺地躺在那里,毫无反应。
椒丘炘怒气上涌,用剑指着要离的脖子,恶狠狠地说:“你有三大该死之罪,你可知道?”
要离平静地说:“不知道。”
复仇的最大快感来自于当着仇人的面数落明白,然后手起剑落。所以,“死个明白”不仅是被复仇者的心愿,也是复仇者的心愿。这可以说是敌对双方唯一的共同需求。
椒丘炘眼看胜券在握,时间充裕,当然要让要离“死个明白”。椒丘炘说:“你当众折辱我,一死也。你不关门闭户,二死也。你见了我却不逃避,三死也。这是你自己找死,可别怪我无情!”
要离清了清嗓子,准备开口说话了。从一开始,我们就没看到要离的武功有多么高强。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口才有多么的强悍无敌。
要离一开口,死的会是谁呢?
如果你听过他当众折辱椒丘炘的那番话,应该不难得出答案。可是,有一个在现场听过这番话,而且感受最深刻的人,却没有体悟到这一点……
心理感悟:正义是不义者最乐于收藏的面具。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