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你给多少钱,我干多少活。”这么经典的话是谁最先说的?笔者未做深入研究,不敢妄论,倒是读史时,看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将领利欲熏心,克扣军饷,贪污工事,引得官兵侧目,怨声载道,于是“你给老子多少钱,老子就给你打多少仗”的言论心态盛行,可见此言并非今日之职场精英所独创。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老总忍不住要发话:“现在时代可是变了!老板在外打拚经营,在家累得吐血;可总有那没良心的,不说尽职尽责,还要叫嚣什么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啊,这话该倒过来:干多少活,挣多少钱,才是正理!”老总们站得高,看得远,境界自非常人所比,且道行高深,颇具涵养,不仅为员工挣得工作的机会,还要承担起教育员工的职责,于是循循善诱:
“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使你原地踏步;
干多少活,挣多少钱,使你快速进步。”
那边员工也满腹委曲地开口了:“谁不想多劳多得、好好干啊,关键是我多干了,您看见了吗?您给予我肯定了吗?您给我加薪了吗?您让我晋升了吗?……这年头,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我,总不能光靠希望和未来生存吧!”想这老板与员工本是方向一致的心愿,为什么却落得两边皆不满意?
毋庸置疑,现代企业呼唤“敬业、忠诚、负责”的员工,期望员工既能自觉自愿,也能自动自发。换言之,就是既愿意干,也有能力干;既知道该干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干。要达到这样的管理境界,还真需要管理者、尤其是HR颇费一番心思。
制度设计基础:从关心个人利益出发来关心他人利益
要改变他人,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作为管理者,先让我们盘点一下,我们的要求与期望到底是什么?
期望员工敬业――对岗位要履职履约,对工作要精益求精;
期望员工忠诚――忠诚于企业,忠诚于职守,忠诚于老板;
期望员工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对公司负责。
仔细琢磨一下,这还是“我给你钱,你给我干活”的劳动力买卖关系,因为我们一直竭力要求员工,所敬的是身外之业,忠于的是身外之人,负责的是他人之事。从人的本性来讲,让一个人为他人做事,一是寄希望于此人的道德水准,二是必须依靠严格的控制与监督体系,而前者未免过于理想,后者又失于人性,并且还要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
与其要求员工敬业,不如教导员工尊重他自己,珍视他个人的职业品牌与口碑;与其要求员工忠诚于他人,不如教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忠诚于其内在的良知与原则;与其要求员工为他人负责,不如转变为让员工为自己负责;与其要求员工诚心诚意地为别人打工,不如转变为让员工给自己打工。
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对此曾有一段极为精辟和独到的见解:一个做鞋的人,为别人负责是做不好的,为自己负责就能做好。当他“为别人负责”的时候,他的服务对象是泛指的,不特定的,模糊的,由于他的服务对象的模糊性,他在工作中的动机就不是强烈的,感情就不是具体的,思维就不是深刻的,责任意识就是松懈的。当他“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他的服务对象就是活生生的自己:做不好就没人买,砸了牌子就卖不上好价钱,丢了工作就无以养活一家老小——这时候,他的动机足够强烈,他的智慧强力发挥,他的责任意识是紧绷的。所以,首先“为自己负责”,然后才能“为
牛顿的好朋友、莫逆之交约翰·洛克――“人本位”的发现者,人权观念的创立者,现代民主政治理论的奠基人提出:人类社会的真相就是“人”。
人,才是社会的中心,而“个人利益才是治理社会的基础”。
别人负责”。
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能为企业所用;然而作为“人”,惟有这个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发挥所长。“人本管理”的本质,就是要正视与人类的行为与动机相关的概念,清楚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自己”这一人性的基本原则。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一项政策、体制乃至制度,要获得实践中的成功,必须符合“三**则”:①人性法则;②自然法则;③市场法则。一种制度设计,它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从关心个人利益出发来关心他人利益”、“利用私来发展公”,而不是相反。在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套用一下约翰·洛克所提出的定律:“个人利益才是治理企业的基础。”
构建全新管理机制,使员工通过为自己负责,达到为他人负责
这就需要“用脑做事”的管理者,必须运用管理的举措,做出一系列的转变。
“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也等于无知”。再好的思路、想法、理念,如果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意识形态,没有相应的管理平台去支撑,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系去落地,对于企业管理来讲,依然等于零。而有效的落地载体,就是构建科学、系统、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在基础工作――职责体系梳理清楚的前提下,系统构建三大体系:第一是价值创造体系,第二是价值评价体系,第三是价值分配体系。
“人之初,性本善。”那些在管理者看来抱守“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员工,其实远非我们主观臆断地得出的结论:浮躁、功利、斤斤计较……管理者应该反思:也许正是由于企业缺乏一个规范的管理平台的原因,才造就了员工的懈怠与懒惰:
或许员工很愿意主动做一些事情,却由于职责不清,任务不明,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所以只能被动等待指令;或者员工很想把事情做好,却由于缺乏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虽知道该做什么,却无从下手,只能低效率、谨慎地摸索、尝试;或者部分有能力的员工在崭露头角后,管理者感觉此人“用着顺手”,因此习惯性地鞭打快牛,结果是“常刷碗的孩子打碗多”,多做多错多担责,而在培训历练、职业发展、薪酬回报方面未见到什么希望,甚至连主管的鼓励、认可也难以听到,失落之心岂能不渐渐滋生?日久天长,愿干的也不愿干了,能干的也不想干了,反正大家拿一样的钱,凭什么就该我当傻子?一个好的管理机制的设计,就是要对员工的心态、行为具有较强的正面引导与影响作用,就是要尽量激发员工自我管理的意识,激励员工追求个人成就感的实现,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是离不开一个系统管理平台的支撑的:当员工想做一点实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找寻成就感的时候,企业能够明确指引他该往哪儿用力,作用点应在哪儿,力度多么大才最合适,这样员工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他就自动去做了;如果员工心有余而力不足呢,管理者就作为支持者去帮扶、培训、指导,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完成任务;最重要的一点是:员工必需清楚他既有自我管理的权力,也有对自己的行为与态度负责的义务;今日之因,明日之果。他在今天里种下什么样的**,在一定的时限里,他就会收获同等的回报——只有相应的激励跟上去了,员工才能尝到为自己工作负责的甜头,才会乐于把自己的责任田打理得更好。
“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对员工进行动态的差异化管理,使优秀的员工能够脱颖而出,充满成就感与自豪感,从而使自身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并对一般员工形成一种绩效标杆的作用,是对管理者永恒的挑战。但当企业缺乏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管理者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时,就无法通过评估引导员工进行自我管理,也没有客观标准来衡量员工的优劣。所以面对“滥竽充数”现象时,管理者应当检讨的是自身的管理机制问题,而不能一味责怪南郭先生缺少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操守。
管理者转变管理观念,通过为他人负责,达到为企业负责
管理不是被动的适应性行为,而是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主动采取行动,促使企业获得期望的成果。这就要求管理者首先要先知先觉,比别人知道得早一点,多一点;对企业、对员工高度负责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管理者必须通过一心支持员工、扶持员工、为员工负责的工作模式,达到为自己负责、为企业负责的目的。
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者、制度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管理是一种责任而非权力。管理者必须根据组织的愿景,合理制定企业目标,并在企业各层级、各部门进行有效的分解,确保企业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执行与实施;管理者要帮助员工设定工作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并最终达成目标;有责任让下属获得必需的工具、人员和信息,提出建议和忠告,并在必要的时候,教导他们如何表现得更出色。管理者的角色由“控制”转为“引导”、“支持”与“协助”, 帮助下属达成绩效;通过授权、辅导,有意识地培养与历练下属的能力,使下属尽快成长。
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员工,更要善于通过愿景、使命、责任感和诚实正直、互助共赢的品格来教导下属。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晚上却打着灯笼走路!”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我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这个“盲人夜行点灯”的故事,最能说明“通过对别人负责,达到对自己负责”的道理。管理者应有这样的见识与胸怀,也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员工具有这样“**达已”的境界。
经历了创业初期无数波折的牛根生,面对来自于老部门、老合作商自发凑齐的1000 多万元资金,曾不无感慨地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就是“交换”。只有诚心,才能换来诚信。诚信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大诚信”其实就是“大智慧”。当今社会最大的学问,就是按市场规律办事;而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最大学问,就是“对别人有利的,才是对自己有利的”。
一个有效的组织,即离不开良好的制度保证,也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者。因为管理者的素质是企业唯一拥有的有效优势;管理者通过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来教导员工,引导员工发现并发挥深藏于各自内心的正直、诚信、负责的品德光辉;以尊重人性为基本原则,通过设计相关制度,构建管理体系,将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协同一致;将员工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长远规划有机会结合起来,实现员工个体与组织整体的共赢。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