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这是很多读者“憋着尿”一口气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儿》还好看的心理历史小说。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三《吞吴》第33节,继续读这些激荡人心的春秋人物故事。
开心阅读33 医生治不了自己的病
王孙骆奉了王命,来到城西阳山,延请公孙圣。
公孙圣得知了王孙骆的来意后,竟然趴在地上大哭不已。公孙圣的老婆见了,不由一阵大笑,说:“你这个老东西,真是太没出息了。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国君,现在吴王一请你去,怎么就变成这副样子了呢?”
公孙圣听了,却不生气,长叹了一口气,说:“老太婆,你哪里知道啊。我曾经给自己算过命,知道寿数尽于今日。这十多年来,我一直隐居不出,就是想逃避这个劫难,没想到还是在劫难逃。我今天就要和你永别,所以才悲伤落泪。”
公孙圣的反常表现,是“死亡突显性”使然。个体在明确知晓自己会在某一个时点死亡后,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反应,就叫做“死亡突显性”。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死亡是无可避免的,但真正得知自己死到临头,还是会带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在平时,人们往往通过将自己视为与众不同来避免与死亡挂上钩,从而获得某种心理安慰。但是,死亡突显性撕破了人类的这一心理自保机制,让人不得不直面即将到来的死亡。
如果是他人有难,求助于公孙圣,公孙圣不但可以帮助他们预卜凶吉,还能找到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保全之道。但是,当劫难的对象换成了自己,正如医生治不了自己的病一样,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公孙圣远比一般不通术数的人,更虔诚地确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既然如此,面对命中注定的劫难,是不应该想方设法逃避的。如果有意识地逃脱了本该兑现的劫难,新的、危害更大的劫难就会随之而生。另一方面,精擅术数的公孙圣确实也知道**之道。
那么,到底是该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确保“天命”的权威性呢,还是该想方设法逃过劫难,违背天命,确保生命呢?知识越多越烦恼,思考越多越痛苦。在天命和生命之间,公孙圣陷入了不通术数的常人所不会经历的严重认知失调。
公孙圣既深信“在劫难逃”,又不得不接受“在劫不逃”,却又希望自己“在劫能逃”。这种种的矛盾心理交错缠杂,使得“死亡突显性”带来的心理冲击异常强烈,也促使公孙圣上演了连他老婆也无法理解的这一幕。
公孙圣的老婆知道丈夫术数精妙,看他的表情也不像是开玩笑,不由脸色一变,急忙说道:“你现在活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就死呢?况且,你见了吴王,该说的,不该说的,自己控制好了,又会出什么危险呢?”
旁边的王孙骆也看得一头雾水,心想:“这世外高人,就是与众不同。”考虑到不能让吴王久等,王孙骆连忙催促公孙圣上路。
公孙圣收起眼泪和老婆道别,随着王孙骆一路车驰,来到了姑苏台。
夫差见了公孙圣,将自己的离奇梦境详细告诉了他,请他为自己卜算吉凶。
公孙圣听完后,又长叹了一口气,说:“大王,我知道自己说了之后必然难逃一死。但是,即便如此,我也不敢不说。”
公孙圣说这句话,是大有用意的。那些善于保全自己的辩士,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往往采用这一招。因为提前这样说,往往能够诱引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说服对象主动给出“但说无妨,绝不加害”的承诺,从而同时确保了自己的“畅所欲言”和“不受杀戮”。
公孙圣之所以这么说,实际上还是想和命运再搏一次,希望自己能够逃脱命中注定的这一场生死劫难。
但是,吴王夫差听了他的这句话,却无动于衷,并没有给出像绝大多数王公大臣一般都会给出的“免死承诺”。
公孙圣心中一凉,确信自己绝无摆脱命定劫难的可能了。
公孙圣叹了一口气,说:“大王的梦啊,是应在了兴师伐齐这件事上。”
这句话和伯嚭所言,如出一辙。夫差一听,觉得伯嚭的解梦水平很高,但他的判断还是下得早了。
公孙圣继续往下说,却给出了和伯嚭完全相反的解释:“章,是指打仗不胜而仓皇逃窜;明,是远离光明,趋向愚暗;两口锅中蒸汽上升却不用烧火,是预示大王吃不到熟食了;两条**向南向北嗥叫,黑是阴冥的象征,很不吉利;两把铁锹竖直插在宫墙上,是越国的**打进吴国,铲除宗庙社稷;流水浩荡,流过殿堂,是指王宫被**一空;后房里有打铁拉风箱的声音,是指宫女被俘,长长叹息;庭院横生梧桐,大为不妙,因为梧桐是用来做冥器殉葬用的。”
公孙圣的这一番话,顿时让夫差脸色剧变,一时说不出话来。公孙圣却继续说道:“大王,我劝您还是赶快取消伐齐,然后派太宰伯嚭摘下头冠,袒露上身,到越国跪拜请罪,请求越王勾践的宽大赦免,这样吴国就能平安,而大王您也能保住性命了。”
伯嚭一听,公孙圣不但全盘推翻了自己的解释,而且将自己牵扯进了吴越纷争中,当即大怒。夫差还没发火,他倒先发火了。伯嚭大声呵斥道:“你这个草野匹夫,口出妖言,难道是不要命了吗?”
公孙圣怒目圆睁,大骂道:“太宰你身居高位,食王重禄,不想着尽忠报主,一味谄谀,等到他日越兵灭吴,难道你就能保住脑袋吗?”
伯嚭听了公孙圣对自己的指斥,非但没有发火,甚至也没有为自己辩白。他一言不发地看着公孙圣,因为他知道,公孙圣所言已经触到了夫差的最痛处,根本用不着自己来应对,夫差自己就会来收拾他了。
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观点、态度、兴趣、需求和利益等来解读外界的信息。这就是选择性认知。夫差虽然因怪梦而不安,但他内心还是希望自己伐齐顺利的。所以,伯嚭对梦境的解释正是他所需要的版本。而公孙圣所言,除了完全颠倒伯嚭的说法之外,更进一步提及了越国,甚至预言越国将会覆灭吴国。如果真是这样,就等于是说夫差此前的赦越之举是完全错误的。
一方面,夫差绝对不能接受他人指责自己的对越方略,伍子胥已经喋喋不休了好多年,夫差怎么愿意公孙圣再用和伍子胥相同的论调置喙?另一方面,夫差绝对不相信惨败在自己手上的越国拥有凌驾于吴国之上的军事实力。
在这两个因素主导下,公孙圣的解释非但没有让夫差接纳,反而让他大为光火。正如伯嚭所料,夫差大怒道:“你这个山野匹夫,胡言乱语,不杀了势必妖言惑众!”当即喝令力士石番,用铁锤将公孙圣击杀。
公孙圣早已认定自己在劫难逃,这个结果自然不出他的意料,但他还是为自己这“无可逃避”的死亡而耿耿于怀。他大声叫屈:“皇天啊皇天,你可知道我的冤屈!我忠而获罪,无辜而死。我死之后,不愿埋葬,请大王将我的尸身扔在阳山之下,将来大王如果呼唤我,我一定用回响来‘报答’大王!”
夫差听出了公孙圣话中的恶毒诅咒之意,受激不过,命人将他的尸身扔弃在阳山之下,并回以更加恶毒的诅咒:“就让豺狼吃你的肉,野火烧你的骨,大风吹你的骸。你神形俱灭,我看你还能拿什么回响来报答我!”
公孙圣因为忠于自己的天命信仰,终于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他真的是非死不可吗?
实际上,面对吴王的诘问,公孙圣并非只有他业已选择了的忠言而死一条路。他至少还有另外两个选择。
首先,他可以选择像伯嚭那样说假话,让夫差欢悦开颜,而自己不但可以不死,反而会被夫差奉为上宾。其次,就算他不愿这样做,他还是可以选择像王孙骆那样不说话,一推三不知,不置可否。虽然这样会大失颜面,但总还是可以保全性命,与家人安享天伦。
公孙圣以生命为代价,维护了天命的尊严。公孙圣的死也许是天命难违、劫数难逃的最好例证,但命运真的没有丝毫改变的可能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公孙圣为什么又要劝夫差取消伐齐,转而向越王求饶,并以此来保全吴国呢?
既然夫差可以通过这些主动的举措免祸保身,为什么公孙圣自己就不能通过三缄其口来逃脱一死呢?
可见,人的主动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走向的。而公孙圣之所以完全服从了命运的安排,也许正是因为他精擅术数、深知天命的缘故吧。
公孙圣可以做伯嚭,也可以做王孙骆,但最终还是做了伍子胥。而公孙圣的悲惨下场是否也预示了和他同样直言无忌的伍子胥前途大凶呢?
心理感悟:对命运的全盘接受,最终会要了你的命。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