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这是很多读者“憋着尿”一口气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儿》还好看的心理历史小说。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三《吞吴》第30节,继续读这些激荡人心的春秋人物故事。
开心阅读30 最后布下的棋子
勾践既然愿意心悦诚服地听从子贡的安排,子贡顺势就提出了“让越国派兵加入吴军,一起伐齐”的方法。勾践听了,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只要自己派兵跟随夫差出征,夫差当然不会怀疑自己有二心了。
但子贡还不能就此放手。因为他对勾践的说服中还存在着两个“恐惧隐患”。如果不能消除这两个隐患,已经达成的说服还是存在变数。
第一个隐患就是:晋国能否如子贡所言,和越国一道,夹击吴国。
这个隐患看起来是子贡自己主动提出来的,但却是必要之举。如果子贡不把晋国引入这趟浑水,整个恐惧说服链还是要断裂的。所以,这件事还是要着落在子贡身上,再去晋国跑一趟。
为了让勾践安心,子贡还特意加上了一段说辞:“我替您分析一下吴王的为人,吴王贪图功名而不知辨识利害得失,崇尚刚强,对臣下肆虐残暴,他手下的人都丝毫不敢忤逆他的心意。他又屡屡讨伐别国,士卒已经忍无可忍。而吴国的太宰伯嚭,貌似聪明,其实却很愚蠢。他巧言利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善于伪装欺诈,以此侍奉吴王。他曲从吴王的过错,来稳定自己的地位,这是一个残害国家、使国君灭亡的臣子。所以,大王您就坐等好消息吧。”
子贡的这段话别有深意。
他为什么要强调一下夫差“好大喜功,贪图功名”的性格呢?
这是因为,只有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才会在击败齐国后,再向晋国发起攻击。只要楚国、齐国、晋国都成了吴国的手下败将,吴国就将成为毫无争议的天下霸主。这个符合逻辑的推理,正是为了让勾践吃一颗定心丸:吴国必然会去招惹晋国,晋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说动晋国与越国夹攻吴国的可行性与可能性都很大。而此时,跟随吴军伐齐的越军,就成了反戈一击的最佳利器。
子贡紧接着又分析了夫差的倒行逆施,对下暴虐,则是为了坚定勾践之心,让勾践相信,吴国绝无可能再战胜晋国,成为真正的天下霸主。
而子贡对伯嚭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且又十分吻合越国上下对于伯嚭的一贯印象。这也更加坚定了勾践听从子贡建议,早日灭吴复仇的信念。
但对越王勾践来说,子贡的建议还存在着第二个“恐惧隐患”。而且,这个隐患更为急迫。
既然越国定下了派兵助吴,以消除夫差疑虑,并将他导向争霸天下的不归之路的策略,那么,由谁来率领这支部队呢?
显然,从夫差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人选应该是勾践。理由如下:
第一,越国现在是被吴国征服的属国。越国的第一人勾践绝不是可以和夫差平起平坐的国君,而是他的臣子。现在身为君上的夫差要亲自出征了,作为臣子的勾践,为了表现自己的忠诚之意,怎么能不亲身陪同呢?
第二,夫差远征,最不放心的人就是勾践。因为两人的地理距离变远,会让夫差产生无法操控的忧虑感。只有将勾践置于他目之所及的范围,才能让夫差心安。
但是,从勾践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人却绝不能是自己。理由如下:
第一,勾践好不容易从夫差手中逃离,再也不想深入虎口,过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如果勾践再度率兵,陪同夫差出征,很难保证夫差不会再对勾践下手。
第二,勾践对夫差充满了愤怒,此前因为人在屋檐之下,不敢有丝毫流露。但现在勾践归国已经好几年,在远离夫差的魔爪后,内心的愤恨早已不可抑制(刚刚还对子贡发泄了一通)。以勾践现在的心态,很难以平和卑微的姿态再与夫差朝夕相处。这样,如果勾践亲自率兵助吴,很有可能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这显然会给勾践招来灭顶之灾。
消除这第二项“恐惧隐患”的重任还是得着落在子贡身上。
子贡决定,从越国离开之后,先回一趟吴国,优先解决第二项恐惧隐患。然后再北上晋国,解决第一项恐惧隐患。
当子贡离开的时候,勾践为了表示对他的谢意,特意送给他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马两匹,但子贡一样都没有接受。这显得他根本没有借机从越国渔利的想法,也让勾践更加信任他。
子贡马不停蹄赶回吴国,来见夫差。
子贡说:“我把大王当初对我说的话都对越王讲了,越王听后惊恐失措,十分害怕地说:‘从前我命运不好,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我自不量力,得罪了吴国。兵败受辱,逃避在外,栖居在会稽山上,越国就成为空匮贫困之地,百姓沦为鱼鳖的饵食。幸亏吴王恩赐,放我归国,我现在还能够手捧礼器去进行祭祀。吴王的恩惠,我到死都不会忘记,又怎么敢去图谋吴国呢?’我看越王的内心确实非常惊恐,不像是在说假话。我想,他很快就会派使者到吴国来面见您。”
子贡的这番话,是为勾践的“忠诚”埋下了一个伏笔,而更能表示诚意的话则要留给越国的使者来说。
子贡回到吴国五天后,越国的使者文种果然也赶到了。这本是此前子贡与勾践设计好的双簧戏。文种对吴王说:“东海边的奴仆勾践,派遣使臣文种,特来问候君王。君王的恩惠,我到死都不会忘记!现在我听说君王准备推行正道,诛强救弱,去**凶暴的齐国、安抚周王室,所以,我特地派遣微贱之臣文种,献上先父所藏的宝器:坚甲二十套以及屈卢良矛、步光宝剑,来为大军远征作贺。君王您将施行大义之举,我们地方虽小,但还是从全国各地挑选出三千士兵,跟随助战。我还请求君王让我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去抵挡敌人的箭石。”
这番话,深深感动了夫差,也打消了夫差对勾践的敌意。夫差顿时想起了当年勾践在吴国为自己尝粪辨病的仁义举动,他再也不怀疑勾践的忠诚了。夫差把子贡找来,对他说:“越国的使臣来了,他们主动请求出兵三千助战,越王也希望亲自随我一起去征讨齐国,这样做可以吗?”
夫差之所以要征求子贡的意见,是因为勾践的“义举”完全蒙蔽了他,让他觉得过意不去。
子贡明确地表示说:“不可以。越国已经将传国之宝都献出来了,还挑选了三千精兵前来助阵。一个仁义之君,是不会将别人的国家搞空虚,把别国的士兵都拉出来后,还要让他们的国君跟着一起去出征的。这是不仁的做法。大王您应该接受他们的礼物,同意他们出兵助战,但却不要让他们的国君随行。”
如果你知道夫差这一路走来的人生历程,就应该知道,“仁义”正是应对夫差万用万灵的法宝。夫差立即接受了子贡的建议,决定让勾践另外派遣一位大夫随同自己出征。
至此,子贡的恐惧说服链已经基本成形。
齐国需要吴国主动来攻,才有充分的理由掉转矛头,放过鲁国。所以,子贡说服了吴国主动北上伐齐,有效消除了齐相田恒的恐惧。
吴国要想称霸,就不能放过攻打齐国、拯救鲁国的大好良机。但吴国又担心越国会乘虚捣乱。所以,子贡说服了越国送出重宝,派出精兵助吴伐齐,有效消除了夫差的背后之患。
越国担心勾践随同出征会有不测之虞,所以,子贡又说服了夫差不让勾践亲身陪同,有效消除了勾践的担心。
现在,就差最后一环——晋国了。晋国是用来遏制战胜齐国后的吴国的,这一环节不可或缺,而对晋定公的说服又该用什么样的说服策略呢?
当然还是“恐惧说服”!
子贡来见晋定公。
晋定公之所以被子贡安排在整个说服链的最后一环,是因为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是相对疏离的。
就空间而言,齐国伐鲁这件事,以及即将发生的吴越联军伐齐,和晋国的直接关系并不大。
就时间而言,如果子贡能够说动晋国对吴国发起攻击,也要在吴国击败齐国之后。
可以说,晋定公本来是和这件事没有多大关系的,用不着赶这趟浑水。但在子贡精心构筑的说服链条中,晋国却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一环。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说服链就会按照越国、吴国、齐国的次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全线崩溃。
那么,对于一个自身诉求并不强烈的人来说,子贡惯用的“恐惧策略”能否奏效呢?
事实证明,“恐惧说服”仍然有效。
子贡对晋定公说:“我听说,如果不事先定下计谋,就不能够应付突然的事变;如果不事先训练好**,就不能够战胜敌人。现在齐、吴两国即将交战,吴国获胜之后必定会举兵进攻晋国。”
这句话虽然是“将来时”,但晋定公却认为可信度很高。因为,吴国已经连续击败过楚国、齐国等强国,唯一还没有交过手的只有晋国了。吴国要称霸,是不可能放过晋国的。
由此,晋定公的恐惧就因着子贡的言辞而“无中生有”了。晋定公担心,一旦吴国来攻,晋国恐怕也会落败。
而要消除晋定公的恐惧比较简单。毕竟恐惧的降临在时空上还相距较远,而且,吴国与齐国之战,谁胜谁负,也还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所以,子贡建议说:“大王,您只要让**好好地整顿休息,做好准备就行了。如果吴国战胜了齐国,它的消耗也会相当大。晋国只要未雨绸缪,也就不难打败它。如果吴国不能一下子击败齐国,越国就会乘机在背后捣乱,吴国进退两难之际,晋国只要乘虚而入,就可以轻松战胜吴国了。”
提前做好战斗准备,伺机而动,这是毫不费力的应对之策。晋定公当然就听从了子贡的建议。
而子贡此前对勾践所说的,晋越联合攻吴,子贡提都没提。这主要还是出于时空因素的考虑。就当前的形势而论,只要子贡有晋国之行,就可以让勾践安心了。现在还远远不到谈及“晋越联手”的时机。而且,事实上,吴国到底会不会进攻晋国,晋越到底要不要联手对付吴国,对于子贡说服的初衷——保全鲁国,并不重要。
当子贡说服了晋定公后,他的这一场惊天大说服也就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子贡如释重负地回到了鲁国,坐等他的这一条恐惧说服链发挥神奇的效力。
心理感悟:只有顶尖的高手,才能在资源之间嫁接自如。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陈禹安 心理管理学家、资深互联网商业观察者、资深书评人、高级经济师、宁波大学特聘教授。开创“心理经管”与“心理说史”两大写作流派。
“心理说史”的代表作有“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三本),《向子贡学说服》,漫画心理三国三部曲(《我是曹操,我怕谁》(上下册)《忠义保证前途》(上下册)《无算计,不诸葛》(上下册))等。(假期里送给6——14岁孩子最好的礼物)
“心理经管”的代表作有《激励相对论》(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另类激励法)《海底捞能捞多久》《这是CEO的菜》(高管必备的几项战略思维)《心理乔布斯》(乔布斯获得巨大成功的心理密码)《人性之根——互联网思想的本质》等共计20余部。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