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编者按:我们经常说“哭有什么用?”但其实,哭还是很有用的,就看你会不会哭。申包胥哭来了救兵,诸葛亮哭散了怨恨,都是成功的案例。<
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这是很多读者“憋着尿”一口气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儿》还好看的心理历史小说。
今天我们开始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二《辱越》第10——12节,继续读这些激荡人心的春秋人物故事。<
开心阅读10 兄弟情和君子情孰轻孰重?<
郢都被吴军攻破后,楚国上至国君大夫,下至黎民百姓,纷纷外逃。<
在这逃亡大军中,有一个叫做申包胥的人。申包胥是楚国的大夫,也和蓝尹斖一样,选择了“独善其身、独善其家”式的逃亡。但是,促动他这一行动的却不是自私,而是另有原因。<
在某种程度上,申包胥是出于逃避责任的心理而举家逃到夷陵的石笔山中的。<
申包胥曾经是伍子胥的结义兄弟。当年,在伍家巨变后出逃的伍子胥正好遇见了从外国出使回来的申包胥。得知真相详情后,申包胥立即陷入了两难选择带来的认知失调中。作为楚国的臣子,他应该立即将已经被列为国家逃犯的伍子胥捉拿归案,送回郢都,交由楚平王处置。而作为伍子胥的结义兄弟,他则又必须挺身而出,帮助兄弟逃脱大难。<
纠结中,申包胥最终选择了放兄弟一条生路,然后对此事秘而不宣,以此来逃避辜负了君臣之义带来的负疚感。在双方离别之际,伍子胥发誓赌咒说一定要灭楚复仇。申包胥内心失调正炽,为了克服内心的不安,他也发誓:“子能灭楚,我必存楚;子能危楚,我必安楚!”<
从当时的境况来看,这两位所言都不过是“空对空**”,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十六年过去,苦心孤诣的伍子胥却由于因缘际会和他本人的不懈坚持,终于将自己当年貌似可笑的誓言变成了现实。<
而这一现实对申包胥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郢都失守后,申包胥小心翼翼维护了十六年的“自我欺骗”终告破灭。第一时间跳入他脑海的是:这就是我的错!如果当年不是我顾惜结义之情放过伍子胥,又何来今日的国都沦陷,百姓涂炭?!<
面对无可控制的灾难,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逃避!吴国兵锋之锐,令所有楚国人闻风丧胆。申包胥虽然是个大夫,但一时间也无力回天。自责带来的羞愧感,让他没有脸面跟着楚昭王一起逃亡。他只能选择带着家人到石笔山中逃避,希望能够通过地理空间的阻隔,来削弱责任的承担,延续“自我欺骗”。申包胥的逃避做法,一如他当年私自放走伍子胥的举动。<
如果伍子胥没有摧毁楚国的社稷宗庙,如果伍子胥没有对楚平王掘坟鞭尸,也许申包胥会一直躲在山中,假装一切与他无关。但是,伍子胥的丧心病狂早已超越了正常的复仇范畴,也毫不留情地击穿了申包胥的心理底线。这也使得申包胥的逃避变得不再可能!<
“子能灭楚,我必存楚;子能危楚,我必安楚!”这句话也从尘封已久的记忆中跳脱出来,以充满嘲讽的姿态直击申包胥的脆弱心灵!<
现在,伍子胥灭楚、危楚早已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而那个自诩能够“存楚、安楚”的人竟然还躲在山中,独善其身。这是申包胥怎么也无法容忍的。<
申包胥虽然性格柔弱,在复杂问题面前惯于逃避,但他毕竟是一个君子。而所谓君子,就是听从内心、不欺暗室、恪守规范、谨遵承诺的人。尽管楚昭王已经远逃,尽管当年的誓言无人知晓,但申包胥已经无法在山中安之若素了。这也是他和蓝尹斖本质上的区别所在。<
物极必反。软弱就如弹簧一般,当被外力欺压到极点后,必然反弹。而这反弹的力度,也恰与欺压之力成正比。欺压得越厉害,这毕其功于一役的反弹也越厉害。<
申包胥开始“反弹”了。他立即给伍子胥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说服伍子胥退兵。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子故平王之臣,北面事之,今乃廖辱其尸,虽云报仇,不已甚矣?物极必反,子宜速归。不然,胥当践复楚之约!<
就说服的效力而言,这封信写得一点儿也不高明。<
伍子胥早在十六年前就已经自外于楚国人的行列了,这一点他也早已在小树林中对申包胥明言。但申包胥仍在信的一开始就拿楚平王说事,试图以君臣之道来约束伍子胥。伍子胥的鞭尸之举,确实是惊世骇俗的过分之举,但是对于已经实施了这一行为的人来说,他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来为自己辩护而不会接受他人对此的指责。<
申包胥又提醒伍子胥当年的小树林之约,其用意在于利用互惠规范来索取回报。毕竟,如果不是申包胥当年高抬贵手,伍子胥是不可能从容逃脱的。申包胥知道,伍子胥绝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徒。就在此前不久,他还刚刚为了回报渔丈人的救命恩情而放过了郑国。但是,问题在于,渔丈人与伍子胥素昧平生,本身并不负有救助伍子胥的义务。而申包胥是伍子胥的结义兄弟,“为兄弟两肋插刀”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况且,渔丈人为了伍子胥而死,但申包胥仍然贵为楚国大夫,富贵犹存。这两种情况还是大有区别的。<
尽管如此,伍子胥接到这封信,内心还是起了一点波澜。可见,互惠规范之于人的影响是何等的深重!<
伍子胥想了想,觉得不便于写信作答,就对送信的人说:“我军务倥偬,就不写回信了,就借你的口,替我致谢申君吧。就说忠孝不能两全。我日暮途远,所以只能倒行逆施了。”<
日暮途远,就是说太阳快要落山了,但我的路途还很远。倒行逆施,就是说,我不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赶路了。而这一切的基点就是:忠孝不能两全。我为了行使孝道(为父亲报仇),就没法顾及忠君之道了。<
当年,伍子胥和申包胥曾经辩论过“忠孝”之间如何抉择,结果是谁也没有说服谁。而今天,伍子胥不想再和申包胥辩论了。伍子胥没法否认申包胥当年的纵放之恩,但也不想在今天用对楚国、楚王高抬贵手来作为报答。所以,他不再强辩,只是用“日暮途远、倒行逆施”来描述自己的所为也是无奈之举。这等于是以一种柔性的自污方式来反制申包胥的索惠。<
人至贱则无敌。自污性说服往往能在缺乏情理法依据的时候取得胜利。当情理法这些重要的说服工具都被对方占有时,那么说服的另一方则通过自认薄情、无理、不法等自污性手段,来对消情理法所带来的强制约束力,从而取得防御性的胜利。<
伍子胥的答复在柔和中表明了强硬的态度,这也将申包胥逼到了墙角,再无退路。<
申包胥想:“伍子胥对楚国赶尽杀绝之心已经昭然若揭,我决不能坐以待毙了。”可是,对于手无寸铁的申包胥来说,他又能如何行事呢?<
申包胥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秦国的君主秦哀公。<
永远也不要因为小人的品行恶劣而低估他们的智慧。<
当年,楚国的佞臣费无忌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为太子建向秦国求亲。秦哀公将长妹孟嬴许配给太子建,不料却被楚平王据为己有,由此引发的事件将这个春秋末期的历史导向了一个诡异的方向。<
当初,费无忌在选择向秦国求亲之际,就预先想到了秦国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楚国的强大后援。而如今,楚国确实陷入了朝不保夕的风雨飘摇,申包胥万般无奈之余,终于想到了那个远在天边的秦国。<
天意果然高深莫测!费无忌行恶多端,从未为楚国大局考量,但他当年的一己私虑,却为楚国留下了一线绝地求生的希望。<
申包胥想:“楚王乃是秦哀公的外甥。凭着这一层关系,秦国也不会对当前楚国的遭遇袖手旁观。看来,要想复楚、安楚,就必须立即动身去秦国求援。”<
申包胥想到这个主意,就不再停留,立即告别妻儿老小,徒步向着秦国出发。伍子胥所说的“日暮途远”这个词,用来形容申包胥此行倒是十分恰当。秦国路途迢迢,正是不折不扣的“途远”。而楚国危在旦夕,可谓“日暮”。“楚国之日”早已沉沉若坠,如果秦国的救兵晚至,很快就会没入西山。<
一路上,申包胥一刻也不敢耽误,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直走得双脚开裂,血流浸履。但申包胥也只能扯下衣衫,草草包扎,继续赶路。<
申包胥终于赶到了秦国的国都——雍州。<
楚国和秦国自结亲之后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而这场结亲,楚国其实是把秦国蒙在鼓里,玩弄了一番。这笔陈年旧账,秦国还没有机会来与楚国清算。现在,楚国有难,秦哀公会不会放下这段不堪的往事,拯救楚国于悬崖之侧呢?<
另外,申包胥在言辞上的说服功力并不精湛。以我们已经见识过的说服水平(书劝伍子胥而以失败告终),申包胥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说服秦哀公出兵援楚呢?<
心理感悟:任何一种软弱中,都蕴藏着物极必反的力量。<
开心阅读11 古人是如何报效祖国的?<
经历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申包胥没有代表楚国出使过其他诸侯国,即便他到了秦国,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见到秦哀公。而申包胥之所以敢于关山万里,长途跋涉去秦国,也是因为他知道如何才能在第一时间觐见秦哀公。<
申包胥的办法就是公开撒一个谎。申包胥虽然不常说谎,但他说谎的本领显然大过说服的能力。他很快就见到了秦哀公。<
秦哀公看到面前这个衣衫褴褛、状若乞丐的人,不由吃了一惊。申包胥抓住时机,就此展开了他的说服。<
申包胥说:“吴国就像是贪婪的大猪和毒蛇,早就想吞并其他国家了。现在,吴国的征伐已经从楚国开始了。我们的国君不幸失守了国都,流离在草莽之间,特命下臣来到上国告急,请大王顾念甥舅之情,出兵援楚,以解楚难。”<
申包胥赴秦求救,本是未经授权的个人行为,但他却假托受命于楚昭王而来。这样一来,他的行为就属于楚秦两国之间的正式外交行为。而作为楚君的特命外交使臣,秦哀公是没有理由不予接见的。这也正是申包胥得益于先前的经历而编造出来的合理谎言。<
但是,作为一个追求道德洁癖的君子,是不是不应该对他国之君公开撒谎呢?而更奇怪的是,申包胥在对秦哀公说这番话的时候,脸无剧红,心不狂跳,理直气壮,浑若无事。这又是为什么呢?<
说谎确实会导致内心的认知失调,而在肢体语言(神情、语气、脸色、呼吸、心跳等方面)上表现出某种异常。但是,至少在一种情况下,说谎并不会带来剧烈的身体上的生化反应。这就是当说谎者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或者尽管说谎者其实是为了个人私利,但他本人在“自我欺骗”的驱使下并不这样认为时,说谎就不会给说谎者带来心理负担。也就是说,为了崇高目的的说谎,可以有效对冲说谎本身带来的不道德感。这样的说谎,可以称之为无负担说谎。<
申包胥是为了挽救楚国的命运而擅自来到秦国求救的。这样的一个目的显然是崇高的。目标的伟大性,可以抵消手段的卑劣性,这正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自利性偏见。<
但遗憾的是,申包胥说的这一大段话,秦哀公根本就不感兴趣。<
秦哀公说:“我们秦国,僻居西陲,兵微将寡,连自保都成问题。怎么能帮得了别人呢?”<
申包胥起念之初,首先想到的就是楚昭王和秦哀公之间是甥舅之亲。在他对秦哀公所说的这一番话中,也明确地以此为说服的重磅砝码。但为什么秦哀公对这段血脉相连的关系只字不提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当年楚平王在费无忌的撺弄下,将本为太子建迎娶的孟嬴据为己有。木已成舟后,秦哀公远隔万里,对此毫无办法。但楚国人这种出尔反尔的欺诈之举令秦哀公深感耻辱,也因此淡漠了本来该有的亲缘热情。如今,事过多年,秦哀公本已渐渐淡忘了这件事,申包胥的旧事重提,又揭开了秦哀公内心的老伤疤。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与尊严,秦哀公当然不愿意多说,也不愿意趟进吴楚之争的浑水中去。<
但是,无论如何,拒绝他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拒绝这样一个远道而来、低声下气的异国大夫。所以,秦哀公不便明着强硬拒绝,就推说秦国实力不够,没有能力来帮助他国。这实际上和自污性说服颇为相似,但又有不同,可以称为自轻性说服。<
两者的区别在于,在自污性说服中,说服的某一方在情理法上有明显的欠缺而被另一方抓住,用做说服的手段。而在自轻性说服中,并不存在着明显的情理法欠缺,说服的一方是故意贬低自己的实力、地位,通过展示无能拒绝另一方施加过来的责任与义务,属于典型的示弱以御强。<
申包胥一听,顿时急了。<
秦哀公是落水的楚国唯一可能抓到的稻草,申包胥绝不敢就此放过。他急忙说:“楚国与秦国交界,如果楚国遭难而秦国不救,等到吴国灭了楚国,接下来就会轮到秦国。大王,您救楚国,其实有助于让秦国更加强大。让秦国拥有楚国,不是胜过让吴国拥有楚国吗?如果大王您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让楚国的祭祀不断绝,我们楚国情愿世世代代北面事秦。”<
在这一段话中,申包胥的谎言又滚滚而出。什么“世世代代北面事秦”,根本就是他顺口胡诌的。切记,危难之际的很多承诺都是不能作数的。楚国和秦国的恩怨征伐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断断续续,根本没出现过“世世代代北面事秦”的情形。后来,楚国为秦国所灭。楚国的南公诅咒般地说出了“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悲壮之语。而最后推翻暴秦的也正是身为楚人的陈胜、项羽、刘邦之属(详参“心理战国”系列)。<
申包胥的说服还是太过苍白。他大段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其实根本站不住脚。如果秦国具备足可击败吴国的军事实力,那么,在吴国灭了楚国后,秦国也足可自保,用不着担心。反之,如果秦国的实力无法和吴国抗衡,那么,现在出兵援楚,也等于是自取其辱,甚至引火烧身,导致吴国真的对秦国刀兵相向。<
说实话,秦哀公内心对楚国人一直以来的作为颇为反感,他打心眼里不愿意趟这浑水。再加上申包胥的言辞实在也不怎么灵便,根本就没法打动秦哀公,让他改变初衷。<
秦哀公使出了“太极推手”,说:“申大夫啊,你先到馆驿安顿歇息,等我和群臣商议商议,再行定夺吧。”<
一般人听了这句话,往往会“中招”,误以为自己的说服有了成效,而心生希望,从而不再对对方苦苦相逼。但是,这一缓手,往往等于是放弃了唯一的希望。<
申包胥是外交的老手,虽然口才很一般,但国际交往中这样的太极套路他还是知道的。他明白,一旦自己到馆驿安歇,在短时间内很可能就见不到秦哀公了。而楚国命悬一线,随时可能全盘覆没。所以,他决不能放过这个唯一可能说服秦哀公的机会。<
申包胥立即说:“我们楚国的国君,还在草莽间奔波,未得安居,下臣我怎么敢自己就到馆驿安歇呢?!”<
这句话听上去虽然有些感人,但秦哀公已经付出了颇多心力来关注这件事,他觉得有些累了,不想再多动心思,于是就对申包胥的请求不置可否。<
申包胥见状,内心焦急万分,忍不住苦苦恳求。但人就是这样,你越是心急火燎,急于求成,对方就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申包胥越是想让秦哀公救楚,秦哀公就越是不肯发兵。<
秦哀公不愿再理申包胥的喋喋不休,自顾自下殿而去。秦国的大夫也各自回家,只留下申包胥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庭院当中。<
再坚忍不拔的人,到了这个地步,也很难再坚持下去了。因为这是人家的地盘,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人家手中。尽管你可以永不放弃,但人家总可以避而不见。<
这一路走来的千辛万苦,申包胥浑没放在心上,因为他心中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只要到了秦国,见了秦哀公,一切的付出都会得到加倍的回报,楚国也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保存。当年 “存楚、安楚” 的誓言,也将在这流血流汗的付出后,成为现实。这对于性格软弱的申包胥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趟秦国之行,是一趟不容有输的行程,实际上已经押上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赌注。<
但是,当秦哀公转身而去,掐灭了这唯一的希望后,误国伤君的愧疚、誓言成空的难堪、仆仆风尘的辛酸、人情淡薄的悲哀,全都在瞬间喷涌,如倾盆大雨般泼向这个形只影单、茕茕孑立于空旷秦宫庭院的男人身上!<
申包胥忍不住放声大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绝境时!当一个人在透支了所有的心理能量,却发现还是走投无路后,眼泪自然会倾泻而出。这是人类进化而来的一种防御手段,短时间的号啕大哭,可以有效清空心理负担,让人得以继续勇敢面对艰辛的生活考验。<
但是,申包胥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整个楚国的安危都压在了他的肩上。所以,他一哭起来,就再也无法停止,不分朝夕,无论昼夜。申包胥粒米未进、勺水未饮,哭到最后,声音喑哑,咯出血来,但兀自苦苦坚持。所有的酸楚、痛楚、苦楚、哀楚,都在这声嘶力竭的哭声中一一倾吐,正可谓是“楚楚动人”。所有听到哭声的人,没有一个人可以不动容共情,与他同悲。<
申包胥就这样在秦宫庭院里哭成了一条河,七天七夜没有止歇。这是一条意志之河。就算泪流成河,也要扶社稷于既倒。<
申包胥就这样在秦宫庭院里站成了一棵树,七天七夜没有挪动。这是一棵忠贞之树。就算遗世独立,也是虽千万人我往矣。<
心理感悟:越是伟大的目标,越是能够包容卑劣的手段。<
开心阅读12 古人的忠诚,就这样把你征服<
在这七天中,秦哀公以及秦国大夫们对申包胥的态度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变过程。第一天:漠视。第二天:轻视。第三天:无视。第四天:蔑视。第五天:正视。第六天:重视。第七天:仰视。<
秦哀公一开始并没有把楚国的安危放在心上,只想敷衍了事。申包胥的喋喋不休让他深感无奈,所以早早退朝避开,将申包胥孤身一人留在秦宫的庭院之中。<
次日,秦哀公得知申包胥哀嚎了一天一夜,不由起了轻视之心。一个男人,无力挽救自己的国家,只是哭哭啼啼,又有何用?所以,这一天,他故意不上朝理事,好让申包胥自觉无趣而退。<
第三天,申包胥尽管早已声嘶力竭,但仍然没有停止的迹象。秦哀公厌烦已极,有心将其驱逐出境,但又担心一露面,反被申包胥黏上,脱身不易。所以,这一天,秦哀公还是没有上朝,任申包胥哭天抢地,均置之不理。<
第四天,秦哀公几乎无法忍受申包胥的“骚扰”了,他甚至认为这个人的脑筋肯定有问题,不是疯子就是傻子。如果当时的骂人语言里有“神经病”这个词,相信秦哀公一定会骂个不停。<
但是,物极必反。<
到了第五天,当秦哀公的忍受超过了最终的极限后,他的认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个为了国家的安危,可以坚持五天不饮不食、号哭不息的人,是应该值得正视的。但囿于此前的认知惯性和行为惯性,秦哀公还是按兵不动。<
第六天,申包胥无比坚忍的号哭,其实已经气息微弱,几不可闻,但其影响力却一下子变得强大起来。非唯秦哀公,秦朝几乎所有的大夫都已经被他忠君爱国的精神感动。<
这一天,他们内心都有一种想要采取某种行动来表示对申包胥的敬重。但奇怪的是,这一天依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申包胥号哭依旧,而秦国上下“欣赏”如故。<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是因为一种被称为多元无知的心理机制在暗中发挥了作用。所谓多元无知,就是指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以群体中其他人的作为与应对为决策参考,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势的变化来作出个人的独立判断。当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思维倾向汇集到一起时,就出现了群体性的盲目无知,任由情势演变,却毫无反应。<
第六天,本来应该是申包胥有所斩获的一天,但因为秦国君臣你看我,我看你,大家都没有采取行动,这一天也就在表面上的安之若素中度过了。<
到了第七天,水米未进的申包胥已经气息奄奄。秦哀公终于率先突破了多元无知的限制。这是因为秦哀公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顿然看清了问题之所在。申包胥这个曾经被他看不起的异国臣子,也立即摇身一变为秦哀公心目中神一般的人物。<
秦哀公猛然想到:“楚国的臣子能够为了君上而坚忍若此。我的臣子里可曾有这样的人物?楚国有这样的贤臣,尚且要被吴国侵灭,寡人我没有这样的贤臣,日后若吴国来攻,秦国危急,又该如何呢?”<
秦哀公一想到这,再也坐不住了,立即要上朝堂,处理这件事。<
那么,申包胥为什么能够靠着七天七夜的号哭,成功地扭转了秦哀公对楚国的成见、对他本人的偏见,而为楚国和自己赢得了尊重呢?<
这其实是两大心理机制的叠加辉映造成的。<
首先是纯粹曝光效应。<
这就是说,在给定的环境下,如果某个事物(包括人)在人们面前出现的频率越高,就越有可能被人们所喜欢。也即是说,重复性曝光有助于产生喜欢。<
心理学家扎伊翁茨找来一些土耳其单词(诸如kadirga、afworbu之类)来做实验。没有一个被试熟悉这些来自异域的古怪单词,更谈不上明白这些单词的意思了。他在这些单词中任意选取几个,然后在被试面前展示从0到10次不等,再让被试判断这些单词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结果表明,那些展示给被试次数越多的单词,越有可能被被试判断为褒义词,尽管被试其实根本不知道单词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扎伊翁茨又用中国的汉字(对于不懂中文的被试来说,这些汉字和天书没有两样)重复了这一实验,结果毫无二致。<
扎伊翁茨总结说:“只要一个刺激物在我们面前一再出现,就足以强化我们对它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强化(即喜欢)也适用于人的频繁曝光。<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些女毕业生参加了一个号称是调查“味觉的精神物理学”的研究。她们六个人一组被带到单人小隔间中。每个小隔间里各有一种不同的物质,研究者安排女学生们轮流品尝那种物质。这些物质共有六种,其中三种是口味不错的饮料,而另外三种则是味道很差的混合物。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次序,女学生们被轮流调换房间品尝物质。而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让不同的女学生之间的会面次数(曝光次数)分别为10次、5次、2次、1次和0次。同时,实验规定,任何两个女学生之间不得发生任何交谈。<
当品尝结束后,女学生们被问及她们对其他参与者的喜好程度。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不论品尝的物质味道的好坏,这些女学生对于接触最多的人评价最高。<
所以,重复性的纯粹曝光足以提升他人的好感。俗话中所谓的“日久生情”,说得正是这回事。<
尽管秦国君臣对申包胥避而不见,但人人都知道那个叫做申包胥的楚国人站在宫廷中号哭。由此,申包胥一连七天均深刻地“曝光”于秦国君臣的大脑认知之中。在纯粹曝光效应的作用下,秦国君臣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就对申包胥产生了好感。<
但是,仅仅是好感还不足以促使秦国君臣(尤其是秦哀公)采取行动。因为事关国家的重大决策,所谓的好感能够带来的更多只是同情,而不是有可能付出极大代价,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出兵援楚的行动。<
而申包胥的号哭行为其实还引发了另一种心理机制,这就是超级闭门羹效应。<
闭门羹效应是说服中一种巧妙利用因对方的拒绝而产生的内疚感来达成目的的一种策略。说服者一般先故意提出一个对方绝无可能接受的请求,当对方断然予以拒绝后就会在内心产生某种程度的内疚感。说服者抓住这一内疚感,随即提出另一个相对较小的请求,而对方一方面不好意思加以连续拒绝,另一方面,在先前的大请求的对应比较下,这个小的请求显得更加微不足道,也就没有必要再予以拒绝。这样,说服者就达成了目的。而后面的这个小请求,往往是说服者预定的目标,先前的大请求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当秦哀公第一天拒绝申包胥后,这个“闭门羹”也让秦哀公内心略有不安。他随后对申包胥的避而不见,其实正是这一内疚感的体现(尽管这个内疚感还并不算大)。此后,申包胥的坚忍不拔,每坚持一天,就等于是秦哀公拒绝了一天。<
拒绝他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连续七天七夜的拒绝。由此,这七天七夜的拒绝叠加强化,就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闭门羹”,直接导致了无比巨大的内疚感。在这样的内心力量推动下,秦哀公已经做不到袖手旁观并安之若素了。这就是超级闭门羹效应的超级能量。<
由此,在纯粹曝光效应和超级闭门羹效应双重作用下,申包胥这个柔弱无比的人,竟然完成了就连最坚强的人也无法完成的重任。申包胥所用的方法,也许是最软弱无能的方法,任何一个稍有自尊的男人都不屑这样做,但这一方法却征服了素以强悍著称的秦国君臣。<
申包胥的行为,让我们深深懂得了什么叫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身处异国,身无长物,没有任何可资借助的资源。所以,他只能选择号哭不停。这一示弱之举,在决不放弃的坚持下,竟然凝炼成了最为强大的说服。只要功夫深,水滴可穿石。连坚固的石头都能被征服,更何况人心?<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成功。那些能够取得成功的人,也许不无幸运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用无比的坚忍与精诚,持之以恒,将微不足道的平凡磨炼成了伟大。<
记住:千里之行,必始于足下;不积跬步,亦无以致千里。<
心理感悟:如果一定要探寻成功的普适密码,唯有精诚与坚忍。<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