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以史为鉴】楚国为何会被伍子胥的复仇心摧毁?

2018-09-28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这是很多读者“憋着尿”一口气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儿》还好看的心理历史小说。

今天我们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一《鞭楚》第56——58节。<

56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薳射见吴兵追至,正要列阵拒敌,又见吴兵很快退却,不由大喜道:“我早就知道吴人胆怯,不敢穷追猛打。”当即下令:“五更时分,三军饱食后,一起渡江。”<

薳射的这个反应与判断十分奇怪。<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薳射不可能不知道被敌军“半渡而击”巨大的潜在危险。更重要的是,吴兵强悍,屡败楚军,正是眼前活生生的现实,薳射凭什么说他们胆怯,不敢穷追呢?<

实际上,这和薳射内心深处的期望有关。<

关于期望,有三个基本定律。首先,人们对于那些与他们期望相符的行为或事件会给予特别的关注,有时候甚至会主动搜寻一些信息来证实他们的期望。这是期望第一定律。更进一步,人们倾向于将一些模棱两可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符合他们期望的方式进行解释。这就是期望第二定律。<

显然,在薳射做出了退回郢都的决策后,他内心最大的期望就是平安撤退。根据期望第二定律,他更倾向于将“吴兵欲攻又退”这一看似模棱两可的行为解释为“吴兵胆怯,不敢穷追”,从而更能在心理上给他一种安全感。同时,也只有这样的判断,才能在现实中“确保”他实现自己的期望。<

但是,现实始终存在多种可能性。如果你只是一相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期望来预判情势的走向,而不对其他的可能性给予重视,往往会招致现实无情和残酷的嘲弄。<

薳射这“掩耳盗铃”般的做法,果然给楚军带来了灭顶之灾!<

楚军渡江刚刚完成十分之三,夫概就发起了攻击。楚军一时大乱,纷纷争渡。没来得及上船的楚军,到处乱窜,薳射约束不住,只能乘着战车疾走。吴兵大肆掩杀,夺取旗鼓戈甲无数,而楚军的死伤则不可计数。孙武又命唐蔡两君,各率本国兵马,夺取渡江船只,沿江一路接应。<

薳射一路逃至雍澨,部众饥困难抑,看看追兵已远,遂吩咐暂且停留,埋锅造饭。但孙武怎会放过如此良机?他派兵追击,瞅准楚军饭熟之际,发动攻击。楚军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做好了饭,却只是为吴兵做了嫁衣裳。楚军继续逃命,而吴兵则坐享其成,一顿饱餐后,精力勃发,再度对疲惫不堪的楚军进行追杀。<

败逃中,楚军主将薳射的战车被地上的障碍物挡住,进退失据,被吴军第一猛将夫概一戟刺死。他的儿子薳延也被团团围住。忽听得东北角上喊声大振,薳延以为吴国再来援兵,不由长叹:“吾命休矣!”<

却原来,来者并非吴兵,而是楚国的左司马沈尹戌。沈尹戌与囊瓦约定好前后夹攻之策后,一路奔袭,急急行至新息,却得到了囊瓦贸然渡江,惨遭兵败的噩耗。<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沈尹戌的谋划天衣无缝,他怎么也想不到囊瓦竟然会愚蠢到如此地步。惨败既已发生,沈尹戌连愤恨抱怨的时间都没有了。精通军机的他知道,必须赶快回援,否则情势就会无法收拾。<

沈尹戌原路退回,恰在雍澨遇见被吴兵团团围住的薳延。<

挫折导致负面情绪,然后引发攻击。沈尹戌及其所部,将满腔愤恨对准了吴兵发泄,一时杀退夫概,解了薳延之围。但吴王阖闾亲率大军,随后赶到,两下扎营相拒。<

沈尹戌唤来薳延,问清缘由,忍不住长叹一声!他这才知道,在他之后赶来支援的薳射,在稳住局面后,竟然也做出了极其愚蠢的渡江撤退的决策!如果薳射背水一战,严防死守,那么等沈尹戌退回后,还是可以形成夹击之势。这样,楚吴胜负,仍是未知之数。但现实是极其残酷的,容不得任何假设。<

沈尹戌内心苍凉如雪,外表却镇定如铁。他知道,现在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了。虽然如此,在这样的危急存亡的时刻,沈尹戌却没有丝毫犹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热血男儿铭刻青史的最典型的标签。<

沈尹戌叫来家臣吴句卑,一字一句地说:“令尹贪功,让我的计谋半途而废,此乃天意也!”<

计谋失败的原因明明是人为的(囊瓦贪功冒进所致),沈尹戌为什么在明确提出这一点后又进一步归结为天意?<

人们在对事情的成败进行归因时,往往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内部归因),而将失败归结为他人或环境的不匹配(外部归因)。这样的归因倾向被称之为自我服务偏见。<

囊瓦是他人,而天意则是终极意义上的外部环境。沈尹戌的外部归因是符合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的。但他从囊瓦推及天意,却微妙地展露了自己内心的颠覆性变化。<

想当初,沈尹戌刚刚设谋的时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用兵如神的孙武在他眼里也不过形同儿戏。这个时候的沈尹戌,是一个典型的内部控制者,认为万事万物均可掌控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精心谋划,必能马到功成。但是,夹击计谋的失败对沈尹戌的打击实在太过巨大了。<

这一惨重的打击让他从一个内部控制者彻底地转变为一个外部控制者。对外部控制者来说,所有事物的成败,都是掌控在老天爷手中的。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可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过程,更不用说扭转整个局面。<

当沈尹戌内心发生这样的深刻变化后,实际上他已经听天由命,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了。但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如此,他还是要为自己的国家奋战到底!<

沈尹戌继续对吴句卑说:“今敌患已深,明日我将决一死战。如果侥幸获胜,那么吴兵就不会危及郢都,这就算是楚国的福气了。如果不幸战败,我的这颗脑袋可就交给你了,千万不要落到吴人手中,成为他们的战利品。”<

吴句卑听了,一股浓重的悲怆立即充溢了心胸,眼泪刷地就下来了。他清楚地知道,他的主人已经决定,即便无力回天,也要以身殉国了。<

沈尹戌交代好后事,想了一想,又将薳延叫来,对他说:“你的父亲已经为国捐躯,你不能再死于此地了。你连夜赶快回郢都,告诉子西,赶快做好郢都保卫战的准备工作。”<

薳延明白,大势已经不可违,沈尹戌将生的希望留给他,却将死的归宿留给了自己。感动之余,薳延对沈尹戌行了跪拜之礼,垂泪道:“愿司马驱除敌寇,早建大功!”最美好的祝愿,却用最凄惨的语气说出,也许是这世上最无奈、最沉痛的事情了。<

两人挥手道别。这一别,即是永别。<

次日一早,两军摆开阵列,对阵交锋。沈尹戌平素爱兵如子,关键时刻三**命,勇不可当。这一来,竟然连吴国第一猛将夫概也抵挡不住。眼看夫概将要败退,孙武引大军掩杀而上,左有伯嚭、唐侯,右有伍子胥、蔡侯,强弓劲弩在前,短兵在后,直冲入楚军,顿时将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沈尹戌身中数箭,僵卧战车中,已经不能再战。他急呼吴句卑道:“我已经没用了。你赶快取了我的首级,去见楚王!”<

吴句卑不忍下手,沈尹戌大喝一声,闭上眼睛,再不言语。吴句卑眼看情势危急,再不下手,沈尹戌很快将落入吴兵之手。吴句卑热泪长流,上前一剑将沈尹戌的首级砍下,解开衣裳,将首级包裹在内,急往郢都而去。<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沈尹戌这样的英雄。中华民族的血脉,也正因为有了沈尹戌这样的英雄才能够绵延不绝,代代相传。在歌舞升平的时刻,他们安守君子的本分,默守成规,甚至任由小人肆虐。但是,当小人在危难关头作鸟兽散时,他们却挺身而出,不怨不悔,用铮铮的铁骨,担起了万千重任,用淋漓的鲜血,写下对家国的忠贞。像这样的英雄,无论他们最后是成是败,都应该赢得我们发自内心的崇敬与景仰。就让泪飞顿化倾盆雨,就让万里长空都为忠魂舞,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也许微不足道,但却熠熠生辉的名字!<

沈尹戌既死,楚军再无斗志。吴兵大获全胜,稍事整顿,渡过汉江,长驱直入,直指郢都。<

楚国,这个曾经强盛而不可一世的大国,在咄咄逼人的吴国铁骑的紧逼下,已经岌岌可危。阖闾念兹在兹的称霸梦想,伍子胥旦夕难忘的复仇愿望,在经过漫长的煎熬与等待后,终于近在眼前了……<

心理感悟:在预期的竞技场上,真相往往是假象的手下败将。<

57 楚昭王啊,大难临头我先逃<

薳延先行回到郢都,面见楚昭王,哭诉了囊瓦临阵败逃、自己的父亲战死疆场的种种情事。楚昭王大惊,立即召来两位庶兄子西(公子申)和子期(公子结)商议。<

此时,楚国君臣尚未知晓沈尹戌已经兵败身死。所以,他们商议的结果就是要再派援兵接应。但随后吴句卑赶到,将沈尹戌的首级呈给楚昭王,又将兵败缘由详细诉说:“都是令尹不用司马之计,以至如此!”<

楚昭王听了,没想到囊瓦如此无耻,更没想到沈尹戌如此忠烈,不由痛哭自责道:“不能早用司马,是我的罪过啊!”紧接着,楚昭王又破口大骂囊瓦:“误国奸臣,偷生于世,就连猪狗都不吃他的肉!”<

楚昭王对事件的归因颇为与众不同。我们前面说过,人们在归因时,往往会出现自我服务偏见(也被称为自利性偏见,即人们总是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归因方式),即将成功归结为自身,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但楚昭王一上来就先说没能重用沈尹戌是自己的过错,随后才痛责囊瓦(归责于囊瓦)。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件,必然会让与之相关的人产生各种情绪波动。当某一事件原本可以不发生时,其引发的相关者的情绪反应就会被放大。这就是情绪放大化。<

美国在1995年时发生了这样的一起事件。<

一位父亲送他的小女儿去底特律的机场,让她独自乘机去亚利桑那州,探望住在那里的爷爷奶奶。当这位父亲把女儿送到登机口的时候,女儿开始哭泣,说她不想走。父亲耐心地劝导女儿,向她保证一切都没有问题。最终,父亲说服了女儿。飞机起飞后,却在中途坠毁了。这个小女孩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这位可怜的父亲要比其他遇难者的亲属承受双倍的痛苦!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他事先听从女儿的意愿,而没有坚持让她登机,那么这个小女孩本来是可以不死的。这样的想法在这位父亲的内心造成了强烈的愧疚感,从而让他的痛苦放大化(情绪放大化)。<

在西班牙,一位名叫“Yiyo”的斗牛士在最后一分钟与另一位斗牛士交换了场地。不幸的是,惨剧发生了,这位斗牛士死在了斗牛场上。他的死也造成了情绪放大化,因为在斗牛士这个行业,有一个潜规则就是不得和其他人交换场地。这个潜规则之所以会存在,就是为了避免因交换场地引发意外后的“情绪放大化”。<

总之,本来不该发生的悲惨事件引发的痛苦就会更大。<

具体到沈尹戌,也是如此。沈尹戌本来是可以不死的,如果囊瓦不是那么无耻贪功。进而推之,又是谁给了囊瓦那么大的权力呢?楚昭王认为是自己。如果自己早一点识破囊瓦的真面目,早一点重用沈尹戌(而不是让他听命于囊瓦),那么,沈尹戌非但可以不死,甚至还可以将吴兵打得片甲不留!<

情绪的放大化让楚昭王十分自责。在强烈的愧疚感的推动下,楚昭王这才会一反常人地背离了“自我服务偏见”,首先将罪责归结到自己身上,然后才对囊瓦破口大骂。<

沈尹戌的忠烈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楚昭王。他吩咐将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召来,领回父亲的首级,并下令厚葬。楚昭王还将叶地封给沈诸梁。沈诸梁从此也被称为叶公(就是成语“叶公好龙”里的那个叶公)。<

吴句卑又垂泪提醒楚昭王,道:“大王,吴兵朝夕将至,请大王早日定好保郢之计。”吴句卑这个提醒,却让楚昭王猛然害怕起来。<

说起来,楚昭王已经登基十年,但朝政一直把持在囊瓦手中。这和楚昭**继位时十分年幼有关系。目前,楚昭王也还不到二十岁。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一个从未有过执政经验的孩子,在听了楚军相继失败、沈薳等重要将领惨烈牺牲的噩耗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呢?<

毫无疑问就是恐惧!<

恐惧带来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

毫无疑问就是逃避!<

所以,在吴国的**尚未到来之际,楚昭王立即就提出了弃郢而走的想法。这既可以说是楚昭王被吴国吓破了胆,也可以说是他无知者无畏的表现。<

楚昭王的庶兄子西比楚昭王年长得多,深知国都对于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他绝不会想到,身为一国之君的弟弟,竟然会提出如此荒谬而毫无责任感的想法。一时间,子西内心的情绪十分复杂,他控制不住,顿时号啕大哭起来:“我们楚国的宗庙社稷,都在郢都。如果大王放弃郢都,就会都落入吴人之手!将来就是想回来拜祭,也是不可能的了。”<

楚昭王显然并不怎么看重国都的安危,他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安危。楚昭王说:“郢都所能倚仗的天险只有汉江。现在汉江已失,如果不赶快逃走,吴兵旦夕赶到,我们不就束手就擒了吗?”<

子西苦笑一声,心想:“早知你这样没骨气,当初囊瓦有异心的时候,我又何必苦苦保你为王?!”<

原来,楚平王死后,遗命太子珍继位,这就是现在的楚昭王。但当时身为令尹的囊瓦却想改立楚平王的庶长子子西为王。在春秋末期,拥有实权的重臣废立国君是很常见的事情。<

只要子西点头同意,他就能毫不费力地取代太子珍为王。但子西却斩钉截铁地坚决制止了囊瓦。太子珍这才得以顺利继位。<

可是现在,国难当头,需要国君挺身而出,以一国首脑的身份为确保国家的生存而承担重责时,楚昭王却成了一块只顾个人安危的软骨头。摊上了这么一个国君,沈尹戌、薳射的热血等于是白流了。<

子西又气又怒,说不出话来。他的弟弟子期接过话茬,对楚昭王说道:“郢都城中,尚有壮丁数万,大王只要拿出宫中的米粟布帛,用于激励,必能固守城池。我们再派遣使者,前往汉东诸国,让他们合兵支援。吴国人深入我国境,粮饷不继,岂能持久作战?!”<

子期的这番话,合情合理,自以为能够有效消除楚昭王的恐惧心理。没想到楚昭王虽然胆子小,口才却不差。他立即滔滔不绝地反驳了子期。<

楚昭王说:“吴兵可以在我国境内就地取粮,怎么会粮饷不继?”薳延向楚昭王诉说的吴兵在雍澨抢吃了楚军做的熟饭的那一幕给楚昭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楚昭王会有此一说。<

楚昭王又说:“当初晋国要进攻我们,振臂一呼,我们的属国冒国、顿国立即响应。此次吴兵来功,我们的属国唐国、蔡国也给他们当向导。可见楚国的属国早已离心离德,汉东诸国是不会来支援我们的。”<

楚昭王之所以只看见环境中的负面因素,而丝毫不做积极考虑的原因是,他早已陷入了第一期望定律的认知陷阱。<

我们知道,人们对于那些与他们期望相符的行为或事件会给予特别的关注,有时候甚至会主动搜寻一些信息来证实他们的期望。这就是第一期望定律。<

当恐惧充溢了楚昭王少不更事的心灵,他的预期就是吴兵强悍,楚国必败。所以,他会努力地搜寻能够证实这一预期的信息。诸如就地取粮、属国离心这些信息就属于这一类。当他的眼睛被预期蒙蔽,他就对其他的积极因素视而不见了。<

子期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也许是气得哑口无言)。子西却又缓过劲来,继续劝谏说:“大王,臣等拼死一战,如果战而不胜,您再走也不晚!”<

子西使的是缓兵之计。子西认为,只要国君在郢,士气就不会涣散,那么奋勇一战,击败吴兵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没想到楚昭王竟然说出了一句更无耻的话来:“国家大事,皆在两位兄长处理。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寡人我是不参与你们的谋划了。”说完,屁股一拍,就回后宫去了。<

楚昭王说得很轻松,仿佛他根本不是楚国之君,而是一个事不关己的局外人。子西和子期听到这句话,差点没当场晕倒。换了一般人,肯定会想,这个国家是你国君的,既然你自己都不管了,我们还操心什么呢?大家作鸟兽散,各奔前程不就完了吗?<

但子西和子期却不这么想。首先,他们都是楚国王裔,不战而退,放弃郢都,是对不起祖宗社稷的。其次,他们都是君子。虽然推动历史前进的往往是小人,但唯有君子才是担负历史重任的脊梁。在危难时刻,君子是绝不会退缩的,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子西看看兄弟楚昭王实在靠不住,毅然决定自己来承担“郢都保卫战”的重任!他和子期商议后,派大将斗巢引兵五千,镇守麦城,又派大将宋木引兵五千,镇守纪南城,与郢都形成掎角之势。子西自己,率领精兵一万,在鲁洑江镇守。子期则在郢都,率领大夫王孙繇于、王孙圉、钟建、申包胥等人巡城严守。<

吴兵长驱直入,不消数日,就逼近了郢都。吴兵分作三路,伍子胥和公子山率领一路,去攻麦城;孙武自己和夫概引一路去攻纪南城(孙武选择夫概和他一路,正说明了他对夫概的欣赏);阖闾则和伯嚭引大军直攻郢都。蔡侯与唐侯分率本国兵马,助阵伍子胥和孙武。<

心理感悟:责任的飞鸟掠不过安乐的天空。<

58 伍子胥为报仇决心要把郢都变成淫都<

镇守麦城的是斗巢。他和伍子胥在阵前相见。斗巢知道伍子胥是打着报仇的旗号来攻楚的,但是他觉得伍子胥的仇人费无忌早已伏诛,根本用不着报仇了。他说:“子胥别来无恙?你的父兄之仇,都是费无忌干的。现在这个小人已经被诛,你已经无仇可报了。楚国对你有三世之恩,你怎么能够忘记呢?”<

斗巢的看法可以说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共识——怎么算账也不能算到国与君的头上,仇主费无忌已死,你还能怎么报仇呢?<

伍子胥毫不客气地回应道:“我先祖有大功于楚国,楚王根本不顾惜,冤杀我的父兄,还对我赶尽杀绝。我幸亏蒙天保佑,才得以脱难。我对楚国的仇恨,放在心里已经十六年了,今天好不容易才有这个机会,怎么能放过呢?”<

话是可以这么说的,但真正如何报复楚国,伍子胥还真的没有想好。<

双方言语不合,只能武力解决,一时不分胜负,约好来日再战。伍子胥暗中派楚军降卒混入城中,等到夜半,于城墙上放下长索,将吴军吊入。一番里应外合,轻松取了麦城。斗巢匆忙逃走,伍子胥也不追赶,只是派人到阖闾处报功。<

再说孙武来攻纪南城。孙武察看地形,发现纪南城地势低下,其北边的漳江水势滔滔,西边有一个赤湖,湖水直通纪南城和郢都。孙武顿生一计,再一次展现了其神鬼莫测的军事智慧。在孙武的兵法著作里,并没有专门写水攻的,倒是有一篇《火攻》,里面提到两句和水攻有关: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火可以夺(用火辅助进攻,可以取得战场上的优势;用水辅助进攻,可以加强战场上的攻势。水可以阻断敌军,火可以烧毁敌军的粮草辎重)。<

事实证明,孙武对水攻一样在行。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应该能够将环境中的一切资源为己所用。兵法中关于水攻这两句简简单单的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孙武命军士筑堤修坝,将漳江之水引入赤湖,湖水一时暴涨,平地高起二三丈,灌入纪南城中。这也许是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水攻,后世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将这一谋略学到了家,多次运用。守将宋木(换了其他任何人也是一样)以为是自然现象,只好驱使城中百姓逃到郢都避水。却不知水势极大,整个郢都城外早已是汪洋一片。<

而孙武早已命人在山上砍竹造筏,顺势攻城。<

楚昭王见状,吓得半死,立即命大夫箴史固找来一条船,准备开溜。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身为一国之君,楚昭王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责任感。放弃郢都,对他来说,就像放弃一个玩具一样。什么宗庙社稷,什么黎民百姓,都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楚昭王的行为看似荒谬,其实也很好解释。毕竟,这个王位,他得之如敝屣,当然也就弃之如敝屣了。他当政十年,只是享了十年安乐,基本没有处理过什么国政军事。对于这个国家,他几乎没有付出什么。当国家需要他的回报时,他当然会冷漠以对。得来容易的东西,总是要在失去后,才明了它的珍贵。这个道理,楚昭王也许只有在经历筚路蓝缕的艰辛磨难后才会懂得。<

楚昭王准备上船的时候,恰好他的小妹季芈在身边。他连自己的老妈和老婆也没顾上带走,只带着季芈就开溜了。这倒不是说他看重小妹胜过其他人。其实,这个从未有任何世事历练的年轻人,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根本就不具备全局考量、均衡考量的能力。他内心只有发自本能的一个字:跑!<

楚昭王的庶兄子期正在城上督战,听说他跑了,只得放弃守城,带着百官赶着出城保驾。他们倒是想到了家小,但时间不允许他们妥善安置。楚国的王室和贵族,就这样将所有的妇孺家眷,留给了来犯之敌!<

郢都无主,不攻自破。吴王阖闾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进驻了楚国历代国君经营了数百年的煌煌大都。从柏举之战击败楚军主力,到攻入郢都,不过短短的十数天时间。这在整个春秋的战争史上,都是最不可思议的胜利。<

阖闾绝对没有想到,头号强敌楚国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而这反过来又极大地烘托了他对自己超凡能力的迷信。当阖闾走上楚王的宫殿,坐上楚王的宝座时,他对自己的满意度达到了顶点!他再也不会怀疑,自己就是上天最为眷顾的天之骄子!从他谋划**吴王僚夺取王位开始,万事顺遂,凡谋必成,凡攻必克,内忧外患,统统扫清。当初他想要称霸天下的雄心,如今已经变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实。<

他的臣下开始向他祝贺了。在纷至沓来的高声颂扬中,阖闾甚至有些眩晕,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从容面对了。这也是每一个志得意满者必经的心理状态。<

阖闾就在楚王的宫殿上大摆酒宴,犒劳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臣子。这一晚,吴国君臣喝得非常尽兴,只有一个人闷闷不乐。这个人当然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报仇的伍子胥了。<

酒已尽,夜已深,阖闾就要在楚宫里度过他作为占领者的第一夜。左右从者早已为他准备好楚昭王青春貌美的夫人为他侍寝。女人向来是胜利者的战利品。当楚昭王弃城而逃的时候,楚夫人悲惨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美色在前,触手可得,要这样一个已经雄霸天下的男人克制自己的欲望是很难的。但阖闾还是有一些犹疑不决。毕竟,他是一国之君的身份,而他将要侵犯的女子也是另一个国君的正夫人。尽管阖闾从来都不是一个甘心接受世俗礼仪约束的人,但这样的行径怎么说也是不太光彩的。如果阖闾真的要成为天下共敬的霸主,还是要顾及自己的声誉的。<

就在阖闾内心天人交战、很难决断的时候,旁边尚未离去的伍子胥冷冷地说了一句:“大王,楚昭王的整个国家都已经为你所有了,何况是他的妻子呢?”<

这个时候,推一下还是拉一下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拉一下,阖闾也许就成了守礼君子;推一下,阖闾就成了色中恶魔。伍子胥使的是“推手”,阖闾再不犹豫,当夜就将楚夫人据为己有。<

为什么伍子胥丝毫不怜香惜玉,反而将楚夫人往火坑里推这一把呢?<

攻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攻击,即攻击行为只是攻击者用以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手段。另一类则是敌意性攻击,即攻击本身就是攻击者泄愤的目的。<

阖闾对楚国的攻击属于第一类。他讨伐楚国,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称霸梦想。而伍子胥对楚国的攻击则属于第二类,他就是要报复楚国。伍子胥和楚夫人本身并没有仇,但在他还没有想好如何用最解恨的方式来报仇的时候,楚夫人就成了他所能想到的第一个替罪羊。所以,伍子胥毫不犹豫地怂恿阖闾蹂躏这个可怜的女人来发泄他内心积蓄已久的仇恨。<

楚宫佳丽,别有风情,阖闾自来是个好色的男人,意志的堤坝在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后必然会一发而不可收了。自此,他夜夜荒淫,将楚宫中稍有姿色的女子都睡了个遍。但是,阖闾却不知道,他这样的放纵,却让他距离实至名归的天下霸主越来越远。<

阖闾之所以轻易地接受了伍子胥的“怂恿”,也与男性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短期择偶偏好的内在驱动有关。<

对远古男性而言,大量短期择偶能够带来尽可能多的后代繁殖。由此,男性进化出了寻求大量多样性***的心理机制。<

巴斯等人曾对未婚的美国大学生做过调查,以确认他们在不同时间所期望的***数量。结果表明,在任意时间段内,男性想要的***数量都比女性多。比如,在未来一年内,男性大学生期望的理想***数平均多于6个,女性通常只想要1个。而在未来三年内,男性希望有10个,而女性只希望有2个。平均来看,男性希望一生能拥有18个***,而女性只希望有4~5个。<

所以,在伍子胥的外力推动和自己内心性冲动的驱动下,阖闾就像一只蜜蜂,欢欣鼓舞地冲向了楚王后宫的“大花园”。<

有好事的谄媚从人为了迎合阖闾,对他说:“楚昭王的母亲孟嬴原来是太子建的妻子,因为美色过人而被楚平王夺走。现在孟嬴的年纪也并不大,姿色犹存,大王,您可有兴趣?”<

对于拥有无上权力的占领者来说,淫欲易放难收。阖闾顿时“性致勃勃”地说:“好,赶快把她叫来!”<

但孟嬴却紧闭门户,绝不肯出。在楚宫中一直顺风顺水,从未遭遇抵抗的阖闾大怒,亲自跑到孟嬴的门前,要看个究竟。<

孟嬴知道阖闾驾临,在门内拿了一把宝剑,用剑敲击门户,铿锵有力地说:“我听说,诸侯国君,是一国的表率。从礼仪上来说,男女有别,居不同席,食不同器。现在大王您放弃礼仪,污言秽行,传遍国人,我宁愿伏剑而死,也不会任你欺凌!”<

这一番话,大义凛然,掷地有声。从人以为阖闾听了会恼羞成怒,正要破门入户,帮助阖闾强逼孟嬴就范。没想到阖闾竟然涨红了脸,满面羞惭,向孟嬴谢罪道:“寡人只是敬慕夫人,想一识芳容,怎么敢乱来?既然夫人如此说,您还是请歇息吧。寡人告退!”<

这个纵横无敌的枭雄,为什么会被孟嬴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折服而立即放弃淫欲,前后判若两人?<

阖闾对楚国的攻占,始终是一种工具性攻击。占有楚宫的女人,并不是他必然要有的目的。他内心真正的目标,还是想成为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天下霸主。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霸主,是不能不讲仁义道德的(哪怕是伪装性的),否则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孟嬴的话,以大义相责,正是击中了阖闾的唯一软肋。当初如果伍子胥也是如此晓之以义,阖闾恐怕连楚宫中的一个女人也不会动!但伍子胥正是要让楚宫的女人遍受**,才算是稍解他郁结十六年的深仇大恨!从这个角度来说,阖闾本人也是伍子胥的一件复仇工具。<

而另一个问题则是,孟嬴为什么是唯一一个敢于不惜以死来抗拒不可一世的占领者的楚国女人?<

这也和孟嬴的个性与经历有关。孟嬴是秦国人,秦人的血脉中不甘屈服的成分较浓。而孟嬴这一生的经历也颇为坎坷。受骗易嫁,是她人生的第一伤心事。楚平王死后,她年轻寡居,只能以儿子为念,但儿子外逃,丢下了她,连个招呼也不打,是她人生的第二伤心事。对孟嬴来说,生已无所欢,死也无所惧。所以,面对阖闾的淫威,她敢于以死相抗。大不了就是一死,而一个连死也不怕的人,还有谁能够侵犯她呢?<

阖闾羞惭而退,仍然安排孟嬴原来的侍者为她看守门户,又告诫从人不得妄入。孟嬴不怕死,最终反而免于一死,也保住了自己的清白。<

阖闾淫乱楚宫,多少为伍子胥解了点恨,但对他来说,这还远远不够。父仇理应子报,那么父债也要子还。楚平王死了,还有楚昭王。<

但楚昭王已经远逃,让伍子胥十分抓狂。思前想后,伍子胥内心涌起一个恶毒的想法。他要让郢都变成一个淫都!<

心理感悟:很多人正是因为从不敢拒绝而从不明了拒绝的威力。<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