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撰文:思略特(原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朱利安
再过20年左右,中国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有明文记载的经济史长达2000年,其中多数时间它一直是世界第一经济体。不过,中国将会发展成怎样一个经济体?它还会以低成本为世界生产工业品,还是将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并借此跃升发达经济体?换句话说,中国会不会重蹈巴西的覆辙,陷入长达50多年的中等收入水平的窘境?它能不能追随香港、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东亚邻国和地区,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大多数观察家认为,中国经济从低成本转型到高附加值的关键在于,它能否学会创新,而不只是一味模仿。北京方面完全赞同这一看法,并已着手激励自主创新,大力投资;硅谷模式;科技园以及绿色能源等有长足发展潜力的技术,当然也制定了相关产业政策来;鼓励;从西方国家进行技术转移。
虽然中国位于世界第三的研发投入令人羡慕(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打造全球创新大国的成果却是喜忧参半:产业政策遭遇的失败多于取得的成就;虽然国内的专利申请数量大幅提高,但其中少有在国外申请,这使外界对其真实价值产生了怀疑。即便是海尔、华为和联想等最具创新精神的中国企业,它们根据现有产品开发低成本版本的能力,远胜于完成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新。事实上,在最新的《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InnovationIndex)中,中国下降一位屈居第35,不但落后于芬兰、瑞士和美国等老牌创新大国,甚至不如香港、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专家从多个角度解读了中国的创新困境,包括儒家文化墨守成规,教育制度死板,专利侵权猖獗,以及政府干预过多。然而,问题不是中国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并学会创新,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企业要想成功,是否真的必须进行创新;中国能不能创新?;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像许多观察家认为的那样重要和急切,至少在创新突破方面不是这样。究其原因,大多数中国企业参与的是已经很成熟的、已经国际化的产业竞争,它们的当务之急是在国际同行中保持竞争力,在中国进一步转型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如此。打造世界级竞争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好比孩童在走路甚至奔跑前必须学会爬行一样。
换言之,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更需要的是龙头企业,而不是创新企业。中国企业已经掌握了为国外跨国企业组装较为简单的产品的能力,下一步就要学会如何自主开发制造更为复杂的产品。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需要提高高层次组织能力,如战略制定、多品牌管理、关系营销、系统整合与绩效管理。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推进创新时,应该专注于产品本地化、创新过程开发和商业模式调整。此类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融入供给曲线,利用中国巨大且特殊的本地市场环境;搅局;的硅谷新产品创新模式,这将更为有效。换句话说,中国企业更应当以现代汽车(Hyundai)和卡特彼勒(Caterpillar)为榜样,通过不断创新现有产品来参与竞争,而不是一味追随苹果和谷歌。
只有真正提高了能力,并且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时候,中国企业才应转而专注前沿研发,追求新产品开发突破。在此之前,多几家海尔、华为和联想就足够了。
本文原刊载于《经济观察报》2014年3月31日。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