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关于解除合同的法律适用


我们知道,在合同订立时,依据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这一本质要件,必然要求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所有人的认可,即所有的合同订立人都形成合意。那么在合同解除时,是否需要合意呢?依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可以由单方当事人解除。问题在于,当请求解除合同的一方的当事人
我们知道,在合同订立时,依据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这一本质要件,必然要求作为合同当事人的所有人的认可,即所有的合同订立人都形成合意。那么在合同解除时,是否需要合意呢?依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可以由单方当事人解除。问题在于,当请求解除合同的一方的当事人为两人或两人以上时是否需要该方所有当事人的同意解除,合同才能被解除呢?
习惯上认为在单方要求解除合同的情形下,需要解除方所有当事人的同意,合同才能解除,特殊情形下要求至少一半以上的当事人的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第七十八条就做出了这样的规定:“下列事项由业主依法共同决定:……(四)选聘和解聘物业管理机构或者其他管理人……决定前款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二分之一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二分之一以上的业主同意。”
这么做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两条:(1)解除合同事关重大,处分权在共有关系中属于所有共有人;(2)不这样规定,个别人或少数人解除合同的行为将侵犯其他人的诉权或成员权。本文作者要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规定或作法真的具有法律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理性吗?先看看两个现实中的例子:
例一:房产商在售楼初期与物业公司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后,物业公司不履行其主要义务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情形。此时的房产商占有待出售建筑物总面积二分之一以上的产权,且通常与物业公司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由于房产商自己并不居住或使用待出售建筑物中属于自己的全部或大部分物业,物业公司是否履行其主要义务,房产商本身并不关心。甚至在明知物业公司完全不履行其任何合同义务时,考虑到物业公司与自己在某此利益上的关联关系,也会听之任之。在这种情形下,已购房屋的小业主因为无法(客观上不可能)达不到建筑物总面积二分之一以上且占总人数二分之一以上同意的解除合同的要件,无论物业公司如何不作为或滥作为都不能将之扫地出门。同样的无可奈何的局面还可能发生在房屋空置率奇高或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滥用权利的情形下。
例二:烂尾楼、烂尾地的赔偿纠纷。被拆迁人(包括产权人和承租人)为两人或两人以上,开发公司已无履约能力,不能按合同约定实现被拆迁人回迁或安置,部分人要求解除合同,部分人不同意解除合同的情形。如果按照某些学者所主张的共同处分理论来分析,必须是全部被拆迁人同意解除,合同才能解除。则即使明知回迁或安置已绝无可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权利将受到越来越大损害的情形下,要求行使自己解除权的被拆迁人也将不得不因为他人损人不利已的不解除行为而有冤无处诉。同样的无奈还将发生在其他共有权利被侵犯,而共有人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形下。
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权利人的解除权被不适当地限制了,并且,基于这种限制,权利人(包括不愿意行使解除权的权利人)的实体权利也必然遭到根本性地否定。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回过头去对导致这些不合理情形出现的??解除权行使由多数人决定的?理论进行再思考。
首先,共有关系所决定的对财产的共同处分权是否适用于解除合同的情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称《民通意见》)第八十九条:“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 的规定,我们知道对共有财产的处分(包括转让、出租或者放弃等)需要共有人的一致同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处分的对象是财产(即物权中的物),所说的处分权是物权。与之不同的是,解除权的对象是合同而不是物,解除合同的行为是典型的债权行为,而非物权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关系是债权关系而非物权关系。物权是绝对权、支配权,而债权是相对权、请求权。两者在权能、兼容性、优先性、追及力、保护方法、法定性或意定性等诸多方面都不相同。正因为此,对物权和债权的清楚界定和区分在民法体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反地,混淆两者的概念原则得出的结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能是荒谬的灾难性的。处分权是物权权能中的一个概念,属于物权法调整的范畴;而解除权则是债权的概念,属于债法调整的范畴。到此,我们不难看出,以物权处分权原则判断处分债权条件的非正当性。
在本页浏览全文>>(共计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