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免费算社保

一部孙子兵法毁了多少中国人?

2018-10-23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孙子兵法》一直顶着灿烂辉煌的光环,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千年之后,《孙子兵法》早已走向世界,流播四海,并跨越了军事战争领域,在人际博弈、商业竞争等诸多领域被奉为圭臬。

但是,如果我们从瑜不掩瑕的角度来看,却会发现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实:一部《孙子兵法》毁了多少中国人?!

《孙子兵法》首倡“兵者,诡道也”,在将堂堂正正列阵而战的传统军事礼仪及规则扫地出门之际,也将世道人心推向了万劫不覆的深渊。本来,两国交战,战前必须有宣战、请战的仪礼。交战时,必须等双方都排好阵列才能开战,不能偷袭,不能使诈,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方老兵,不利用险要的地形取胜敌人。而《孙子兵法》不但有水战、火战,而且还用间谍,总之一句话,就是兵不厌诈,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或者说是为了达成军事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这样的孙子兵法自然是无望而不胜!但是,当大家都把孙子兵法当作战争的基本准则后,军事竞争就不再有底线了。而军事领域无论是具体的设施器具,还是抽象的指导思想,都会逐渐蔓延到其他领域,进而影响到全体中国人的信念及价值观。

此后,“兵不厌诈”的小人总是不绝如缕,“不择手段”的恶人经常占据上风。幸好中国的传统**道德一直充当着人性防火墙的功能,拉住国人的整体道德底线不致于滑入深渊。但是,当历史步入现代,当经济市场化成为共识,传统的**道德已经挡不住“唯利是图”的步伐。多少中国人,他们抛弃了孙子兵法中的闪光点,却将其阴暗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能把钱赚到自己的口袋,不但可以搞诈骗,而且也可以卖假冒伪劣产品,甚至连食品、药品都不放过!

当我们为这样的人性变迁与堕落寻找思想根源时,首倡“兵不厌诈”的孙子兵法是不是就是中国人的人性癌变之始呢?今天,我们要想重塑中国人的人性尊严,就有必要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读一读陈禹安的“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看看我们到底还能不能重新回到老祖宗曾经光明敞亮的人性原点?每周五相约集中阅读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的心理吴越三部曲。<

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导读: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这是很多读者“憋着尿”一口气看完的,比《明朝那些事儿》还好看的心理历史小说。

今天我们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一《鞭楚》第41——43节。<

41伍子胥撒了两个弥天大谎<

孙武根本就不是吴国人!而且,孙武是刚来到吴国一年左右,比伍子胥晚了近十年!<

孙武的远祖其实并不姓孙,而是姓陈。据可考证的史料,孙武是春秋时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陈国的第一个国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妫满(舜的后代)。妫满因被封在陈地而称陈胡公,子孙后来即以国名为姓氏。当陈国传至陈桓公时,发生了内乱。陈桓公的弟弟杀兄夺位,自立为王,史称陈厉公。7年后,陈桓公的儿子陈林又杀死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陈庄公死后由其弟继位,为陈宣公。陈宣公立长公子御寇为太子。但此后陈宣公的宠妃又为他生了一个儿子。陈宣公遂废嫡立庶,杀了太子御寇,另立宠妃所生之子为太子。(这一幕和楚平王废掉太子建改立珍何其相似)<

公子陈完是陈厉公的长公子,又和太子御寇交好。他为避难而逃至齐国,受到齐桓公的重用。齐桓公赏赐给他田庄。为了表示感恩,陈完就将姓改为与“陈”字通假的“田”字,遂称田完。田氏在齐国大兴,富贵盈门,成为齐国的望族。田氏一脉后传至田无宇,得齐庄公重用,被封采邑于齐国的莒邑(这个地方就是孙武的出生地)。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和田书(他就是孙武的祖父)。其中,田乞为齐国大夫,先事齐景公,后为齐悼公之相。田乞在自己的封地采邑,用小斗向民众收取赋税,向民众放贷时却故意用大斗,暗行德政于民,深得民众爱戴。孙武的祖父田书在景公朝中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遂称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也在景公朝中为卿。田无宇、孙书、孙凭,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地位显赫,权倾一时。孙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袭贵族家庭里。<

如果没有意外,孙武就会像父祖辈一样在齐国入仕。但齐景公三十三年,大夫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对国相晏婴,孙武的父亲孙凭参与其中。因为担心失败后遭到株连,孙武就来到吴国避难。<

这一年,孙武的年龄在三十岁左右。这一年,也正是伍子胥帮助公子光**吴王僚,登上王位的那一年。<

所以说,伍子胥说孙武是吴国人,根本就是一个弥天大谎。当然,伍子胥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

这个谎言让阖闾极为受用,立即吩咐伍子胥将孙武找来(很多领导者颇为感叹自己在组织内很难听到真话,这个病根子其实出在他们自己身上)。<

伍子胥当初举荐专诸的时候,阖闾(公子光)主动提出要亲自去见专诸。但这并不表示阖闾高度重视专诸,而只是为了更好地笼络尚未完全归附的伍子胥。伍子胥后来举荐要离的时候,阖闾已经登上王位,伍子胥也已经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劳。所以,阖闾坐等要离前来谒见。现在,他当然也想如法炮制。但伍子胥却不想这么做。<

伍子胥说:“这个人在山里隐居,根本就不想出来做事!”<

这又是一个弥天大谎!<

如果这是真的,那伍子胥根本就没有必要举荐孙武。<

那么,伍子胥为什么又撒这样的一个谎呢?<

阖闾前后态度的微妙变化深深伤害了伍子胥。伍子胥想到自己为阖闾付出了这么多,他却不能痛快地满足自己的唯一诉求。他得出的教训是:太过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值得珍惜的,太过容易得到的东西也是不值得回报的。<

既然如此,这个有通天彻地之能的孙武就再也不能让阖闾像得到自己、要离这样容易了。所以,伍子胥就炮制出了这样一个谎言。但他也不想将孙武推崇到让阖闾亲自前往邀请的程度(要是伍子胥想这样做,确实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谎言毕竟是谎言,如果阖闾和孙武一见面,孙武满心欢悦地接受了延请,那么伍子胥的谎言当场就会被揭穿。<

所以,当阖闾问“那该怎么办”的时候,伍子胥说:“大王,请您准备好黄金十镒,白璧一双,我亲自上门去延请吧。”<

“镒”是当时的质量单位,一镒合二十四两,黄金十镒就是黄金两百四十两,再加上一双白璧,对于一个籍籍无名、毫无业绩的年轻人来说,这确实可以说是一份重礼了。<

伍子胥的这个方法等于是“第三方推荐”和“不情愿卖家”的组合拳(这一套抬高身价的策略,后世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运用得最为精妙娴熟。可详见“心理三国三部曲”之《心理诸葛》)。<

所谓“不情愿卖家”策略,就是“明明想卖,却摆出一副不想卖的姿态”,其真实的目的不是不卖,而是要卖一个好价格。这也是利用了人类的一种认知错觉:不想卖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好东西的价格当然是很高的。要想买到好东西,就要不惜代价。东西是如此,人才当然也是如此。这一策略用于“售卖自我”的始作俑者是帮助周武王平定天下的姜太公。<

当时是商朝末年,姜太公已经八十多岁了,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施展机会。眼看老已早至,姜太公不甘心就这样虚度一世。他分析时势,判断西周将代商而立,于是来到西周的磻溪,终日垂钓。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放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引诱鱼儿上钩。但姜太公的钓钩却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而是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所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这奇特的钓鱼法,慢慢传到了周伯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姜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姜太公来。可是姜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磻溪去延请姜太公。姜太公仍然对姬昌不理不睬,自顾自垂钓。姬昌就恭恭敬敬地站在他身后,一直等到日落西山。姜太公这才和姬昌交谈,由此揭开周朝八百年天下的第一幕。<

如果姜太公不是有意策划了“钓鱼事件”,而是主动找姬昌自我推荐,恐怕这个须发皆白的老头连门都走不进去。<

姜太公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传播,人尽皆知。伍子胥就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启发,用在了孙武身上。<

不过,在延请孙武这件事上,这套组合拳的即刻效益还不是很明显(因为这本来就是伍子胥自编自导的独角戏,而非孙武的本意),但是其后,还是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当后来的事态发展超越了伍子胥的预料,脱离了他的控制后,伍子胥才有可能加以补救,并最终得以扭转形势。<

三十岁左右的孙武,其实正热盼着能够有一个机会让自己施展一番。他在吴国罗浮山隐居的目的并不是淡泊名利,看透世事,而是潜心静气地著书立说,将自己对军事理论的开创性思维整理出来。当他最终完成了《兵法》十三篇后,那种跃跃欲试的心情简直无以复加。学以致用,是每一个学而有成者的最大心愿。孙武又何尝能够例外?!况且,三十岁在当时的世代,已经不能算年轻了。再不抓紧时间建功立业,恐怕就只能空负才智、空余浩叹了。<

孙武并不是盲目选择吴国来避难的,就像姜太公当年选择到西周去垂钓一样。当时诸侯八百,但姜太公对西周情有独钟,正是因为他判断西周最有可能代商而立,成为新的天下共主。而孙武对吴国的判断也是如此。在春秋五霸都渐渐远去后,齐楚晋这些老牌大国暮气沉沉,各国的王公贵族们骄纵淫奢,不思进取。而吴越之国作为新兴之地,却正朝气蓬勃,蓄势待发。<

吴越相比,吴强越弱。所以,孙武选择了更有希望快速崛起的吴国作为自己的“西周”。他来到吴国,就是想将吴国作为自己的平台来尽情施展。<

吴越两国的恩怨早在孙武赴吴之前就结下来了。越国本是吴国的属国。当初越子允常(越国只是一个小国,其国君的封号为封爵序列中最末一等的“子”)请冶剑名家欧冶子造了五把宝剑,不得不将其中的三把(湛庐、磐郢、鱼肠)献给了吴国(其中的鱼肠剑就被专诸用来**了吴王僚)。但吴国一直对越国怀有戒心,多次侵犯。吴王余祭就是被越国的战俘刺死的。而伍子胥兴建都城时的“匠心独运”,也表明了吴越之间恩怨是难以了断的。<

根据上述种种,孙武断定,吴越之间必有大战。为了预先表示自己报效吴国的拳拳忠心,他甚至把对越国的蔑视写进了自己的开创性巨作《孙子兵法》中。比如,在《兵法》的第六篇《虚实》中,孙武就写道:“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何奚益于胜哉?”(在我看来,越国的兵员虽多,对于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样的一个孙武,对于在吴国入仕充满了殷切的期盼,又怎么会像伍子胥所说的那样“隐居山中,无意仕进”呢?<

心理感悟:“椟”是“珠”的品质保证书。<

42孙武为何是一个不够自信的天才<

伍子胥带着重礼,来请孙武出山。这应该不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伍子胥有十足的把握,能够请动孙武。<

果然,孙武等到了期盼已久的机会,十分开心,当即答应了阖闾发出的邀请。孙武并没有太多的家资物事,稍作收拾,也就可以出山了。出发之前,孙武想了想,又让伍子胥稍作等候。<

孙武去做什么了呢?<

他要在自己的兵法著作上加入一句话。当时纸张、毛笔等书写工具都还没有发明,文字是用小刀刻在竹简上的,操作起来比较烦琐。孙武刻好了这一句他认为至关重要的话后,解开兵法第一篇的竹简,将新刻的竹简插入其中,再串联捆束停当,然后就带着好几捆毛竹片跟着伍子胥下山去见阖闾了。<

孙武加进去的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这21个字被插在了兵法第一卷《始计》中。其意思就是:“如果采纳我的计谋,任用我指挥作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我便留下来。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我指挥作战,就必定会遭到失败,我便告辞而去。”<

怎么看这一句和兵法本身都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孙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一行为背后的微妙心理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这是孙武不够自信的体现。<

孙武在接到了吴王的邀请后,在最初的兴奋过后,面对即将到来的未知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难免变得紧张,甚至有些患得患失起来。这是任何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必经的心理之路。孙武非常担心,自己的军事思想不能得到吴王阖闾的认可,而更糟糕的情况是,自己的军事思想得到了认可,但自己本人却不能被授予足够的权限来指挥**作战。<

孙武的担心也很正常。毕竟,他只是一个来自齐国的避难之人,此前也没有任何指挥作战的经历,甚至连参与战争的经历也没有。哪一个君主会放心大胆地任用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呢?<

所以,孙武将这一句看上去颇为可笑的话,加入了自己的兵法中。他希望,利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巩固自己的地位。但这种极为稚嫩的谈判策略,往往会“适得其反”,这和“不情愿卖家”的效力相差何止千里?<

有意思的是,这句在孙武不够自信的时候加入兵书的话,当他后来功成名就,成为万世膜拜的兵圣之后,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却觉得一种大宗师环顾天下、舍我其谁的超级自信扑面而来。<

是啊,当人们面对一个超级权威人物的时候,总是难免陷入光晕效应之中,将和权威人物相关的一切都给予美好的想象。但是,我们尤其要着重提醒的是,权威人物从来都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一步一步走上神坛的。他们也曾经青涩无知,他们也曾经彷徨无助。明白并牢牢记住这一点,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莫大的助益。<

孙武的不自信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个原因,还另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孙武兵法著作的思想内容太过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了!<

周武王确立周朝的统治后,很快就去世了。他的同母弟弟周公旦辅佐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周公旦制定了系列化的礼乐等级典章制度而作为全天下诸侯国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这其中对于“征伐”(即发动战争)也有明确的仪式、程序的相关规定。比如双方作战,战前必须有一系列宣战、请战之类的礼仪。交战时,双方的阵列要全部摆好后才能开战,不能突袭,不能使诈等。一句话,战争必须符合烦琐的仪式化规程,也必须光明正大地进行。<

因为在这方面做得最好而名扬天下的君主就是宋襄公。<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开战。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率先到达,占据了有利地形,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宋国的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就是趁着楚国渡河刚刚过半,就发动攻击),但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楚军渡河后开始列阵时,公孙固又请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宋襄公还是不允许,说“不鼓不成列”。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方下令进攻。由于楚军实力强大,双方激战后,宋军大败。宋襄公的亲军全部被歼,宋襄公自己的大腿也受了重伤。<

战后,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辩解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这也被称为“宋襄公之仁”(但后世提到时,已经颇具讽刺意味)。到了第二年五月,宋襄公就因伤重不治而死。<

宋囊公所说的这些原则就是“征伐”的规定。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就出现了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各诸侯国之间强弱分化,逐渐出现了弱肉强食的兼并现象。而诸侯国内,君主的继承也不再按照既定的次序来,经常出现弑上逆篡的现象。后来司马迁总结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战争的指导原则当然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受制于惯性思维的约束,大多数有资格谈论军事、参与战争的各国贵族们往往还是墨守成规。而孙武敏锐地观察到了天下大势的变化,用他那天才的眼光与思路,开创性地写下了颠覆之作。<

比如,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中,孙武开宗明义地写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敌人。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凡此种种,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只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是无法事先规定、刻板传授的。)<

再比如,在第七篇《军争》中,孙武又写道:“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用兵打仗以诡诈为根本,根据是否有利来决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部队的分散或集中要随具体情况不断变化。)<

显然,孙武提出的“诡道论”和“兵诈论”与宋囊公所信奉的传统意义上的“仁道论”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

还比如,孙武在自己的兵法中专门开辟两个篇章来论述火攻和用间(使用间谍)。这样的战争策略,更是走到了“光明正大”的直接对立面了。<

所以,尽管孙武用他天才般的预判,写出了这一部传奇之作,但作为一个尚未得到世俗社会承认,也尚未通过实战确立权威地位的年轻人,孙武的不自信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孙武这句“画蛇添足”式的宣言和伍子胥此前设计的“不情愿卖家”恰好是悖逆的。而孙武对于《兵法》的增改,伍子胥又是不知情的。当孙武带着这一大捆毛竹片,并将具敬献给阖闾后,“穿帮”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孙武加进去的这句话,虽然提到了“用”与“不用”、“留”与“去”两种情况,但明眼人一看,还是能够看清楚其中最本质的还是孙武那种渴望“被用”,渴望“留下来”的心情。以阖闾的精明,他当然会觉察到这与伍子胥所说的“无意仕进”截然相反,从而得出孙武此人“故弄玄虚”的不良判断。<

孙武到底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自信和幼稚而失去在吴国的军事舞台上纵横捭阖的机会呢?<

心理感悟:独角戏很难唱出“双簧戏”的效果来。<

43孙子兵法第一次面向世人赢得的不同反应<

孙武跟着伍子胥来到国都,觐见吴王阖闾。<

阖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孙武的到来,将他迎入内堂,赐座,恭恭敬敬地问起他那传说中的兵法十三篇。<

阖闾对孙武如此礼遇,当然是要归功于伍子胥此前的“第三方推荐”和“不情愿卖家”的组合拳之威了。<

孙武内心颇为激动,但表面上还是控制得很好。作为对吴王礼遇(此前的黄金十镒、白璧一双和当前的屈身相迎)的回报,孙武把自己精心刻录的毛竹片敬呈给阖闾。<

阖闾打开第一卷竹简《始计》,刚看到第一句,不由心花怒放,大喜过望。<

这开篇第一句写的到底是什么呢?<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地考察研究的。<

为什么阖闾在看到这句话时会如此表现呢?<

其实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却又正好迎合了阖闾的内心之需,说出了阖闾一直想说,但却不方便说的心里话。<

阖闾很清楚,伍子胥因为出兵伐楚之事对自己是很有意见的。在自己的全局考量中,伐楚确实不是第一战略要务。但是,伍子胥对他的恩惠之大,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所以,阖闾尽管对伍子胥不识大体(这也是由于立场不同而产生的偏见)颇有微词,但也还是有些不忍心,或者不方便直指其非。而孙武兵法的开篇第一句,作为一个无关利益、恩怨的第三方提出“发动战争是一件必须要慎重考虑的事情”,等于是在为阖闾辩解。阖闾怎么能不开心如许呢?<

心机颇深的阖闾得意地看了伍子胥一眼,却不动声色地说:“子胥,还是你一篇篇来为寡人诵读吧。”<

伍子胥不解阖闾用意,但还是依言照办。<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所以我们应该从五个方面来了解总体情况:一是仁义道德(政治氛围),二是气象时令,三是地理形势,四是将领素质,五是法令军规。仁义道德是指使人民与国君,上下一心,同心同德,这样才能同生死共患难而不计较个人安危。气象时令,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地理形势,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将领素质,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法令军规,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这一大段话简直说到阖闾的心坎里去了。阖闾一边听,一边得意,心里对着伍子胥一迭声地说:“你看看,你看看,出兵讨伐要考虑这么多的因素呢!你以为那么简单啊?你有没有仔细考虑过?你给我好好诵读,好好体会吧!”<

伍子胥一边诵读,眼睛一边往下看。这时,孙武刚刚加进去的那21个字出现了。原来孙武就是在紧开头处放入了那句补充的话。<

这句话让伍子胥吓了一大跳,心想:“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呀。一个不愿仕进的人,怎么可能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用’与‘不用’的问题呢?”(信息的不对称是要害死人的)但诵读之势已经到了这里,而且孙武就在旁边,不可能跳过这句话不读。<

伍子胥反应很快,他硬着头皮,用豪壮无比的口气大声念出“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希望阖闾能够被这种气势震住而不会深究这个自相矛盾的穿帮问题。<

但令伍子胥意外的是,阖闾似乎根本就没在意这句让伍子胥胆战心惊的话。<

阖闾和伍子胥的不同反应其实正揭示了我们人类在认知机制上的一个规律——选择性认知。<

所谓选择性认知,就是说当外部世界存在着诸多信息时,我们不会对所有的信息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的关注。我们往往在某些时刻,选择性地吸收那些与自己信念、态度、兴趣、需求等相一致的信息,或者能够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的信息,而对和当前占据优势地位的认知需求无关或弱相关的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心理学家丹尼尔·西蒙斯和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曾经制作过一个电影短片。在短片中有两队运动员,其中一队穿白色运动服,另一队穿黑色运动服,所有运动员都在不断地移动并且互相传接篮球。<

影片拍好后,两位心理学家在哈佛大学内招募志愿者进行实验。志愿者需要观看影片,并计算身着白色球衣队员传球的次数,同时可以完全忽略穿黑色球衣队员的传球次数(无论是空中传球还是击地传球都要被算作传球)。<

影片持续的时间不到一分钟。观看结束后,实验者就会立即询问前来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到底有多少次传球。真正的答案也许是34次,或是35次,其实这并不重要。实验之所以要求被试记住传球次数,是想把被试的注意力集中到屏幕上,而不是关注他们的计数能力。<

在影片中,除了穿白色与黑色球衣的运动员外,还安排了一个把自己伪装成大猩猩的人,这个“大猩猩”走过人群并稍作停顿,还对着镜头敲打自己的胸膛,然后走开,整个过程在屏幕上不超过9秒钟。<

实验者真正的目的是要问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们是否看到了这个“大猩猩”。<

结果表明,大约有一半被试没有看见大猩猩。当他们重新观看录像而不需要计数时,他们都轻而易举地发现了人群中的大猩猩。很多志愿者都惊讶地表示“我居然没有看到”。<

NBC电视台的制作人也重复了这个实验,其中的一个志愿者坚决不承认影片中有大猩猩出现,甚至认为他前后两次观看的影片根本就不是相同的版本。后来,这个实验在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中重复了若干次,结果基本一致——有大约一半的人没有发现人群中的大猩猩。<

为什么人们会对这个如此明显的大猩猩视而不见呢?<

答案就是选择性认知。导致视而不见的并不是由于视觉系统存在物理性损伤造成的“视盲”。志愿者的眼睛和大脑都是健康无损的。因为人的认知资源(注意力)并不是无限的。当这些志愿者的认知资源因为事先的实验要求而被锁定到关注传球次数上时,其他无关的信息就被排除到大脑的信息处理系统之外了。<

阖闾和伍子胥也正是如此。同样一本孙子兵法,他们两人关注的东西完全不一样。阖闾看重的是那些对伍子胥有“教诲作用”的语句。而伍子胥担心的是会导致自己穿帮的语句。两个人的注意力擦肩而过,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一场虚惊过后,伍子胥顺势继续读了下去。<

孙武写的这部兵法,一共分为十三篇,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伍子胥一一诵读下去,《始计篇》带给阖闾的美妙感觉(首因效应)一直延续下去,每一篇都让阖闾赞不绝口。孙武的天才创想仿佛为阖闾和伍子胥打开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让他们叹为观止、心神俱醉。<

孙武所担心的因自己的兵法太过“荒诞不经”而被否决的局面始终没有出现。<

这是因为,像阖闾这样的乱世奸雄,其道德底线早就突破了世俗礼仪的限制。只要孙武的兵法有助于他壮大吴国、称霸天下,那还有什么好顾忌的呢?<

但是,当这十三篇都诵读完毕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和无力感却突然狠狠扼住了阖闾方才还阳光灿烂的心灵……<

心理感悟:警惕:你所看不见的东西,其实是你不想看到的东西。<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