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台湾已进入高龄化社会的时代,再加上「少子化」带来的影响,许多人担心高龄者无力谋生也没人奉养或照顾,因此有人建议延长退休年龄,有人提出「无子西瓜」长期互相照顾的计划,更有人绞尽脑汁,想要替高龄者找工作。
然而高龄者能做什么工作?有什么工作适合高龄者?延长退休只是延续支付薪酬还是那份工作非高龄者莫属?高龄者的工作真的能做得比年轻人有价值有效率?不计薪酬,能给高龄者找到怎样的工作?这等等问题,都绕着一个核心思想而自困,那就是为高龄者寻找雇主,不顾市场需求,只跟年轻人和在职人员抢工作,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是无解,雇主也无需求或意愿。
台湾早年的中小企业特别多,有为者都致力于创业,所以才说「在街上掉下一个招牌,砸死的三人中必有一个是老板」,这时候的人才,多寻求从市场找机会创业或协助企业扩张事业,各个公司不断地提供工作,社会欣欣向荣。
过去十多年来,人才的眼光从市场转向职场与金融,不管工作内涵,竞相投入高薪和高福利的工作,大家一窝蜂地往大公司挤,坐等工作带来的福利;另方面则是「理财」的思惟泛滥,让人不思工作不想付出劳力,沉迷于股票、基金、房地产等的买卖,只想借钱理财致富,忽视从生产与生意中去创造财富,两者都导致新创事业与工作的减少。
用政府的力量照顾贫病、失业与高龄者,这是一项美德与福政,但过犹不足,法律照顾弱者与失业者,却将雇主当作肥羊宰割,未顾及投资者与创业者,特别是甘冒风险新创事业的主事者与投资者。我们都知道「创业唯艰、守成不易」,但有谁针对提供工作机会的事业主给予合理的照顾?身为高龄者,想要在高龄生活仍有保障,年轻时养成理财的习惯固然重要,但既理财更要理「事」,懂得运用资源,包括能力、智慧、物品、原料、技术等去开发生意和利益,做工作的创造者,让自己有工可作。高龄者的价值在经验与见识,换句话说就是智慧,智慧贵在「用」而不在「知」,只是知而不用等于废物,无助于收入。
工作须要体力,智慧则不分年龄,高龄者想要取得收入,只有善用智慧,为自己创造工作与获利机会。创新不是口号,也不是做梦,重点在转变思想与方向,由成熟的商品和饱和的市场转向创新的商品和新兴的市场。个人的智慧不如集体的智慧,因此用智讲究集思广益,创造事业与工作不可闭门造车,要藉智慧交流去产生群体的综效。
思考工作机会不能以自我的需求或工作经历为出发点,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以自我能掌握的商品或供给为出发点,从能力、专长、技术、工具、材料、物品、厂房及设备等等去思量,衡量就此商品或供给,如何能迎合需求,该怎么做才可以抓住机会,将商品或服务变为生意。
创造工作包括创新事业、创新生意、创新服务、创新商品、创新功用、创新技艺等等,必须针对需求与市场,也必须针对自我熟悉的专长与行业,更要使创新与实践并重,不能光说不练,不肯投入资金与行动,否则难以见效。
举个例说,看到传统工艺「揑面人」,联想到将商品做成糕点或将材料转成陶土等,自己曾做过相似工作或技艺,那岂不是能创新生意?再譬如自己善长于管理,看到濒临消灭的公司或工厂,是否可以集合资金、技术与智能去接收事业?高龄者想要有工可做,必得自己创造工作,若是针对既有的工作与生意,在饱和的职场和既有的市场去与年轻人争利,那肯定是种错误。当然,如笔者所为,做个知识与经验的传承者,虽无收入却也有工可作。
全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全民参保计划,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是政策指向也是新的市场空间,无忧保坚定信念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国家全民参保计划的践行者。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