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与其迷信刻意练习,倒不如深入到实践中去

2018-11-13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一万小时定律”在职场上有极高的知名度,绝大多数的职场人在探索为何自己的技能难以精进时,了解了这个理论后,无不有醍醐灌顶之感,将其奉为经典,并认真践行,渴望能在职业生涯上取得突破。

  长达三五年的坚持下来,仍然有人没能成为行家,有人说了,为什么一万小时的坚持也没有让你成为某领域的行家,是因为你没经过刻意练习。然而,刻意练习是受条件限制的,其一,刻意练习既需要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获得教师、训练材料、训练设施。所以说,支撑刻意练习的资源需要花钱,甚至是大把大把的钱!其二,刻意练习不是激励性的,人们将它当成进步的工具,所以说,刻意练习一点也没意思、不好玩,你得能忍受无聊的重复。其三,刻意练习是很费力的活动,因此每天只能持续有限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不感觉到筋疲力尽为宜,否则就无法将刻意练习持续进行下去,这样就要求刻意练习每天限定在合适的范围内。所以真正的刻意练习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持续、科学的训练。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个都太难了,很难坚持!

  诚然,在某项工作中,用大量的时间、专注工作,都可能获得技术上的进步,并通过重复和问题解决而逐渐获得精细改善的各种机会。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可能没办法有巨大的财力支持,而且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也不是像钢琴那样有明确、规范的训练方法,就是说你想去重复训练,但训练什么可能都是不清楚的!因为人类对于知识工作的研究与分析还很少,并没有像音乐、艺术类工作那样明确出练习的方式和方法。

  一万小时的说法符合了人们潜意识里面的成功都来自于苦练的认知,所以很快的传播开来。

  一万小时也成了一个被神化的数字,它只是一个大概的示意。一万小时定律根本称不上定律和理论,只不过是一种误传。在学术领域没有人明确的将一万小时训练作为一个定律提出来。

  而长时间刻意练习效果显著的领域也局限于棋类、音乐、体育等具备明确步骤和方法、提升的目标明确的领域,并且刻意练习有严格的限定,譬如练习的方法一定要是正确的,得有名师指点。如果低水平的老师指导,可能练得越多离卓越就越远。而这些限定决定了,大部分人可能很难有机会进行真正的“刻意练习”。

  譬如对于一个有志于成就卓越的项目经理而言,并不是你有项目经理头衔10年就能成为专家,你需要进行刻意练习。但谁会给你提供刻意练习的资源、刻意练习该练习什么(内容)、如何科学的练习(方法)等,你细想一下这些根本没有答案!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大部分的音乐和体育项目,他们更多的需要判断、决策和推理。不同行业和岗位的知识工作者需要的训练方式不一,而且没有已经成熟的被验证过的标准方法和流程,这是知识工作者提升的最大障碍!

  总而言之,一万小时是一个概数,可能在某些领域是实用的。但“一万小时定律”不是定律或者理论,因为没有被严格验证过。

  简单重复、低水平上反复不会带来进步,要想提升的快需要“刻意练习”,但刻意练习的限定条件很多,普通人可能很难进行有效的刻意练习,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资源,缺乏这个领域的名师指导、无法忍受乏味的过程。

  那普通职场人要想较快的提升,该怎么办呢?

  对于封闭体系下方法明确的专业训练,一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都有着明显的效果,但对于复杂的知识工作,则很难落实也没经过系统的验证。知识工作者想提升自我,更重要的是需要在解决大量问题的过程中倒逼各种能力提升。

  在职场上,真正提升的机会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在于解决困难的、不会做的、没有思路焦头烂额的项目中,只有更多的经历这样的需求和项目、任务的压迫、历练与锻造,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成长与进步,否则即便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也只能成为那种谈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来漏洞百出的人。

  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你就会经历刻意练习,如果时间足够长,可能会远远超过1万小时。如果有高手指点,进步就会更快,如果没有,也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市场、客户也会“教训”你,指点你,你也会成长起来,职业生涯也会很顺畅。

买房,摇号,落户,孩子入学都受社保影响,无忧保作为业界领先的个体社保自助缴纳平台推出全国社保代缴服务,保你社保不断缴。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