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刚毕业进入求职市场的时候,技能型的毕业生一般不愁招不到工作,例如财会专业、计算机专业,他们的专业需要与工作极度匹配,找到的工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总是不愁找工作的。
然而,三五年之后的升迁,这些技能型人才往往不那么顺利。升迁最快的反而是那些“非技能型领域”的人,比如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市场人员、销售专员……于是,大多数人都去学管理了。
然而,十数年之后,那些成功人士身上再无规律可循了。那些成功的人,他们真的千差万别:原本平庸的技术员,可能成为了管理层;做设计出色的,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原本优秀的销售,因为行业变化不再做销售,而去创业公司做了VP;还有连续创业者,最后摇身变为了投资人……经过了这些年,已再难分辨他们当中是技能型,还是非技能型——因为这些已经都不重要了。
其实,牛掰的人可能失败,而平庸的人也可能成功,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他们技术知识、项目经验、理解力、学习力的组合。技能不技能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一个人整个的超级投资组合。
当我们规划自己的个人发展路线时,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你最强的那块木板的单项超越,而是一套最能发挥你独特优势的组合。假设你的时间是现金流、技能、知识、阅历、人脉……这些都是值得投资的项目,你将时间和精力投到哪里,就会收获相应的东西。有人热衷于“重仓”人脉,而有人则注重均衡每一块木板……但最终是整个打包后的组合,才能帮你达到理想中的境界。
那么每个人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优势组合套装”呢?
第一,专业技能
无论你是不是技术型毕业生,你所工作的领域,一定会有某种专业技能,只是有些技能是一目了然并且有资质来证明的,例如“财务技能”“交互设计”“英语同传技能”等,而有些技能则是需要你自己观察、提炼,没有客观统一衡量标准的,例如“情报信息搜集技能”“结构化表达”“谈判技能”,最“万金油”的管理咨询顾问,“进行逻辑严密的商业分析”也是一项专业技能。
在专业技能领域,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那些并不是行业赋予你而是岗位赋予你的专业技能了。比如对于网管而言,能解决一个公司基础的网络问题,技术够硬是谁都能注意到的,可是网管在担任采购设备时的议价能力却千差万别,这种“谈判议价”能力,就是独特岗位赋予网管人员的边缘技能。
第二,专业经验
当你进入某个工作岗位后,无论是“根正苗红”,还是“半路出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熏陶和训练后,都可以积累出丰富的经验。经验需要时间和项目来累积,具备一定的门槛,然而这个门槛却又不是特别高,比如市场部的活动专员,做三四年,就已经能接触到绝大部分将会遇到的情况和场景了。做这个岗位,三四年,或者是七八年的,并无本质上的悬殊。
所以在经验领域,每个人要尽力去获取一些“独特项目”带来的“独特经验”。
例如HR人员,如果经历过公司并购后的人员体系调整,就可以看作是非常有价值的独特经验。
再比如一个普通的行政人员,如果经历过大型的公司搬家和办公室装修项目,就比日复一日地做固定行政工作的人员更有价值。
还记得《杜拉拉升职记》里杜拉拉兼任行政人事时打的第一场硬仗吗?是装修;还记得那个在阿里巴巴从行政前台升起来的传奇人物彭蕾吗?大部分报道仍然会写,她打过无数场硬仗,例如办公室装修……
第三,人脉信息
人脉多么关键,无须再赘述。这里的人脉不但指那些和你直接认识的一度人脉,还指那些你的直接熟人的熟人,即弱联系的二度、三度人脉。
信息则包括输入和输出:你是否能在相对早的时机,第一时间听到重要、稀缺的信息,以及你是否能在合适的时机,传递给别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是决定你个人价值的所在。
第四,学习力
学习力和以上能力版块不同,进入职场后,再也没有人主动、硬性要求你学这学那。职场学习,要么是自我驱动的行为,要么是压力驱动的行为,而一个人的职场学习力,其直接的作用,是这个人拥抱“职场变化”的能力。
第五,沟通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HR技能模型里,并不具有这一点,但这点太重要了。至少在现在,同样两个水平相当的工程师,会写博客、能开公众号、能持续输出专业观点的那个一定能成为KOL,自备品牌光环,当然价值度更高。沟通能力是一个基本,即便是艺术家,都不能只关在画室里画了,也要去和代理沟通,去参加展览,还要在展览上为重要的VIP客户讲述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聪明人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你不得不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组合。
任何单一的长项都可以作为竞争的门槛,然而单一的门槛,很轻易就会被别人跨越,而独特的组合,将帮你打造一个移动的堡垒。
买房,摇号,落户,孩子入学都受社保影响,无忧保作为业界领先的个体社保自助缴纳平台推出全国社保代缴服务,保你社保不断缴。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