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期望与现实脱节就业观该如何变?

2018-08-02 08:00:04 无忧保

无忧保职场指南早报:与毕业生的高期望值相符合的优质就业岗位显得少了,但一些欠发达地区、生产一线、民营企业却出现了人才短缺常听到家长、学生在抱怨,现在的就业岗位是越来越少了!种种信息反馈回来,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多么艰难:一开毕业生人才招聘会,前往求职的动辄上万人,每个求职档口前人山人海;一连几个月跑下来,不知要碰多少次壁,又有多少简历石沉大海……然而,来自劳动部门的数字展现的却是另一种前景: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十五”期末有关用人单位对中级技工以上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达515万人,而目前广东省该类技能人才的总量仅为363万人,缺口152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真的是越来越少了?省教育厅副厅长罗伟其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如果说目前仅占同龄人口12%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都没就业岗位,那么其余88%的同龄人就更没就业机会了,我们的社会和经济也早就出现严重问题了。真实情况是:与毕业生的高期望值相符合的优质就业岗位显得少了,但与此同时,一些欠发达地区、生产一线、民营企业却出现了人才短缺,少人问津,甚至连县检察院这样在当地屈指一数的“好单位”也没大学毕业生愿意去。显然,不少毕业生还不愿承认这种现实。据北京师范大学刚刚完成的一项针对全国14个省市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首选还是外企、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有少数毕业生表示愿意去基层、去西部、去民企。而据劳动部2002年的统计,全国89个城市的198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家机关的需求比例不到1%.问题也许比较清楚了:不是就业岗位越来越少,而是我们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求出现了脱节,我们的就业观与快速变化的市场已不对接。面对这种现状,你该作怎样的选择?面对这种变化,你的就业观又该如何顺势而变?就业观能不能领先一步转变,决定了你能不能更好地获得资源,抢占先机。谁变得快,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有人说,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改变,也是最彻底的改变。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观的改变更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多年来是精英教育,我们的大学生一直是“天之骄子”,一跨进大学校门就意味着是“国家干部”了,整个社会对成功的评价也是以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为标准。然而,这种状况在1999年的高校扩招后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的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迈进,大学生就业也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招生”不再等于“招干”,“天之骄子”也成为了“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又是4年过去,当扩招后的第一届本科生毕业时,当“皇帝女”要出来直面现实世界时,毕业生才深刻领会到这种变化。现在,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就业,投入专门的老师来做毕业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大家到基层去,到生产一线去,但经常会遇到抵触:“要我去宾馆当服务员?要我去给人开车?我死也不去。”北京师范大学的赖德胜教授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的主持人,他觉得要给毕业生“洗脑”,首先就要告诉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20多年前,私营企业主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但现在他们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年后,也许你就由宾馆的服务员干到老总了,所以就业观能不能领先一步解放,决定了你能不能更好地获得资源,抢占先机。谁变得快,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越到基层,越到需要人才的岗位,发展机会就越多,发展的空间就越大,退一步海阔天高。不可否认,现在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存在不少误区,例如,我们有几个大学毕业生能认识到走出校园最先要找的只是工作,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呢?更多的人觉得“大学生毕业就得当白领”,这可是一辈子的事。也有大学毕业生觉得委屈:“教育是投资,大学四年家里每年都要为我承担并不便宜的学费和各种开支,毕业了,我肯定希望能去最好的单位,赚更多的钱回报父母。”我们曾亲耳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可如果暂时没有这样的选择,你是不就业呆在家里还是先就业后择业呢?香港、台湾的很多学生就是选择后者,他们觉得只有先生存下来了,才有可能谋求将来的发展;只有在岗位上,才可能为今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只要观念转变了,很多问题将不再成为问题。各种新的就业观开始冲击着我们的毕业生。赖德胜教授觉得还有一种投资风险意识没有得到强化。以前我们上大学读书是国家包办,现在已变成一种个人的成才投资,既然是投资必然是有回报同时也有风险,可很多家长和学生只一味看到回报,看不到风险,一找不到工作就怨天尤人,这种心态并不利于顺利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大转变不少明智的毕业生都已认识,面对现实,就业观是非变不可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然而,我们的学校、用人单位、整个社会是否也该反思,我们又该为毕业生就业观的顺势而变做一点什么呢?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肉是近期最火爆的新闻之一,社会舆论对这件事情的一个基本倾向是:浪费人才、远离理想的悲剧。抛去历史等其他因素,这种基本倾向是不是多多少少折射出我们整个社会的一种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是北大毕业生,因为受过高等教育,就不能卖肉了,就辱没斯文了。看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大转变,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幼苗。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起着引导作用的社会舆论是不是该反思:为什么在国外看到大学毕业生出来当司机、当工人、做服务员只会感叹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当我们自己需要面对这种选择时,留下的只是惋惜和沉重?既然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既然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更多的是“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期待大学毕业生去当服务员,去为人开车,去更快地优化、提升我们的第三产业呢?用人单位是不是该反思:为什么要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为什么要短浅的人才低消费?那样只会误导社会,让人们无所适从,一些民营企业的重朋友介绍轻市场配置、重高薪轻保障、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则只会让毕业生更加怯步不前。我们的高校是不是该反思:为什么不可以将就业指导从大四提早到大一呢?学生一跨进校门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从职业试探开始,到职业的基本定向,再到最后的职业冲刺,为学生确定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目标,减少盲目性。其实,这已成了国际上不少著名大学的惯例。又例如,自主创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提倡的新方向,为什么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不可以将创业教育融入课堂,再结合课余的创业计划大赛、假期中的创业实践,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的基本技能呢?再例如,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改变几十人坐在一起上就业指导课的模式,而将其转变成一对一的就业咨询呢?将笼而统之的思想辅导做得更专业、更细致、更有成效。面对就业新形势,我们呼唤更现实、更开放、更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买房,摇号,落户,孩子入学都受社保影响,无忧保作为业界领先的个体社保自助缴纳平台推出全国社保代缴服务,保你社保不断缴。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就业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