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养老险模式创新补社保不足


33岁的郭佳(化名)是在北京工作的一名国家公务员 月薪在6000元左右 2014年刚有了宝宝。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之前都没考虑过养老问题 但随着生活的一系列变化 特别是今年年初养老金并轨方案的正式公布 让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未来好给生活多一份保障。
据一位养老保险公司内部人士介绍 近年来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销售规模增速较快 中国人的养老意识和观念正在改变 值得关注的是 有关购买商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将要落实 养老保险的规模将会进一步快速增长。
除养老保险产品外 近两年不少保险公司加大相关产品创新力度 将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 考虑到目前国内养老基础设施的覆盖率 此类产品也得到不少中高端客户关注。
购买养老险先定额
对接养老社区受青睐
一位保险公司培训管理人员对记者表示 郭佳的情况实际上代表了很大一部分80后的现状 事业正处打拼期 收入稳步上升 同时“上有老 下有小” 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往往让他们忽略了自己未来的养老需求 而事实上30岁左右是购买养老保险的最佳年龄段 保费相对较低 若超过50岁再选择购买 保费将会相对昂贵 且实质意义不大。
据了解 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 在市场上以年金产品为主 生存保险金通常按年度周期给付一定金额。年金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有强制储蓄作用 只要大概确定退休后每月想要获得多少养老金 就可让保险公司算出现在需要购买的额度及如何缴费最合适。
“投保人在面对不同产品做选择时首先要学会定额 即确定自己需要购买多少商业养老保险。”上述保险公司培训管理人员说道。
在其看来 一般投保者需要先确保自己有较稳定的收入 因为很多产品都是15年或者20年的缴费期 若收入不稳定 不仅会影响基本生活 退保也要损失大约25%的保费。在此基础上 拿出年收入的15%~20%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比较合适。以此计算 以郭佳的收入水平来看 每年可拿出的保费约为10000元至15000元。
与此同时 多位业内人士建议 在选择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时还要考虑其给出的预定利率 因为此类产品属长期缴费 若不能抵抗通胀 到时领取的养老金也难以发挥作用。
譬如此前有消息称 家住成都市的一位老人在1989年花100元购买了一款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25年后到了领取年限 其被告知每月仅能领取1.8元 让老人哭笑不得。
一位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销售总监告诉记者 上述老人购买的应该是传统储蓄型养老保险 预定利率较低 保险到期后 可领取的保险金确定 并不会跟随实际物价水平进行变动。因此 若产品预定利率不高 投保人可考虑分红型或万能型产品 现在监管层放开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 保险公司在投资上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一般而言风险较低。
近年来 不少保险公司在对我国养老产业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 开始大笔投入养老社区的建设与经营 而这也成为寿险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创新。上述合众人寿的年金产品就是一款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
据悉 投保了合众人寿“福来宝年金保险计划”的客户同时获得入住养老社区的选择权 即年满55周岁后 在符合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选择是否入住。泰康人寿所推出的分红与万能相结合保险产品“泰康财富尊赢保险计划”也是一款对接产品 客户购买产品达到相应标准 客户便获得泰康养老社区的入住权以及用保险金支付养老社区费用的资格。
除合众人寿、泰康人寿外 新华保险、平安保险、太平人寿等公司都已开展此类业务的研究与运营。
“我国目前养老基础设施的不足给了保险公司以机会 虽然有的保险公司表示养老社区不一定和产品相挂钩 但在实际操作中肯定是自家客户更有优势 而且现有的养老社区一般面向的是中高端客户 保费较高 普通客户想要入住并不容易。”上述养老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强调。
以合众人寿为例 该公司董事长戴皓曾将养老社区定位为中端 主要面对中产阶层客户 如果以选择购买保险产品的方式入住 十年期每年缴费金额约为3万至5万元 当保险期满 入住养老社区虽不需要补缴租金 但服务费需要另外缴纳 合计花费约为50万元左右。而泰康于2014年7月推出的对接产品 虽然养老年金可提供至105周岁 但累计保费需达200万元以上 其养老社区也定位为高品质。
上述养老保险公司内部人士也提醒消费者 如果选择这类对接产品 还是要看好养老社区本身的功能作用 因为如今已有公司对外宣称建养老社区 但实质是打着养老社区的幌子 在享受政府优惠的同时 以商品房的形式进行销售。很多养老社区在开始宣传时是一个标准 建成后却达不到预期 配套和服务设施有限 一些急救设备也不完善 特别对于半失能或失能老人的照顾不到位等 在养老领域并不专业的保险公司是否能例外还不好说。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