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老王到2006年12月就要到60周岁,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了。辛苦忙碌了一辈子的老王,终于可以安享晚年、过领退休金的日子了。老王想到每天可以在家里养养鱼、种种花,国家还能按月发给自己1000多元的养老金,心里别提多愉快了。但是前几天听楼下邻居小张讲,养老金必须得连续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费后才能领取,老王开始担心了,因为他的“养老保险费”是单位改制后从1996年才开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自己当时都50多岁了,到2006年12月退休是不可能缴满15年的,那么自己是不是就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了呢?
老王马上到单位询问退休后养老金的事宜,单位的相关人员马上向老王做出了解释,要老王放心。单位解释了国家的过渡性政策,也叫“老人老办法”,也就是说,老王虽然到退休时都不可能缴费满15年,但是按照国家的“老人老办法”的过渡性政策规定,只要老王符合连续工龄计算的情况,就视为老王已经缴费满15年了,而老王实际参加工作到60岁时正好39年,所以不用担心不能领取养老金。老王心里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原来国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改革前后的体制衔接问题了,不用担心缴费期限了。
[案例分析]
工龄是指职工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全部来源或主要来源的以年为单位的工作时间,工龄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个职工为社会贡献多少以及工作熟练程度的一个指标。我国将工龄划分为一般工龄和连续工龄。一般工龄就是指一个职工一生参加工作的全部工作时间;连续工龄是指职工连续参加工作的时间,在过去被称为“本企业工龄”,指职工在一个工、作单位工作的连续时间。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职工的流动已经变得很经常,不会像过去那样,在一个单位一直工作到退休,所以连续工龄的计算也就不再局限于“本企业工龄”的范围了。
根据我国相关政策的规定,以下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1)调动工作的劳动者,调动前后的工龄应连续计算;(2)企业派出学习、进修的劳动者,学习、进修的时间应计算为连续工龄;(3)企业停、转产期间,劳动者在这一期间应计算为连续工龄;(4)企业转让、改组或者合并,原有职工仍留在企业工作的,在企业转让、改组或者合并前后的工龄应连续计算;(5)职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的医疗期间,在6个月以内者,可连续计算为本企业的工龄;(6)转入本企业工作之前,职工从事革命工作的年限以及参军的军龄,均可作为连续工龄计算;(7)实习员工在本企业实习的期间,应作为本企业连续工龄计算。
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并不是连续工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是指单位和职工同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累计年限,用于衡量职工缴费时间长短,是计发养老金数额的依据之一。劳动者只有在达到一定的缴费年限(15年),并且在退休之后,才能够按月领取自己的养老金。也就是说,连续工龄并不是计算和支付养老金的前提条件,如果职工连续工作,但是并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他就不能领取养老金;或者职工的连续工龄时间很长,但是他的缴费年限没有达到一定的期限,也不能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但是一个职工在一个企业连续工作的时间与企业为他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有关,只有职工在用人单位持续工作,用人单位才能持续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中国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时间并不长,有相当一部分老职工在达到退休年龄时,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时间不能达到15年,但是对于这部分具有连续工龄的老职工,国家不能撒手不管。因此,国务院的规定已经明确了过渡的做法,在实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的1992年之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劳动者已经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缴费年限,以保证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够公平、合理地取得自己应该获得的养老金。当然,如果不属于连续工龄,缴费时间又不能达到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肯定会影响养老金的领取的。
责任编辑:席艳